來源:券商中國
賣方研究元老級人物吳壽康,出任東興證券研究所所長。
賣方研究亟待轉型,各家券商都在尋求破局之法。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東興證券研究所新任所長吳壽康已於3月30日正式上任,因其券業元老的身份備受關注。
他是國內最早的行業公司研究員,國內首批持牌分析師。
曾任國泰君安行業公司研究部經理、副所長;
2004年起任聯合證券研究所所長。聯合證券研究所在其任內成功實現賣方轉型,自2006年被評為「進步最快研究機構第一名」後,聯合研究所在其後的新財富評選及賣方研究市場風生水起,大批人才脫穎而出,廣受業界矚目;
2009年10月後,吳壽康前往香港發展,先後在海通國際和國信證券(香港)任職,2014年轉入對衝基金行業。
這位既熟知賣方研究,又了解買方需求,還有境外從業經驗的資深券業人士,會給東興證券研究所帶來哪些可能性?上任伊始,他都做了哪些工作?已經轉換了多年角色的吳壽康,如何看待現在的賣方研究格局?
券商中國記者獨家專訪吳壽康,他認為,當下賣方研究普遍存在「服務過度」情況,可能與買方的需求有些錯位,研究員在尋找業務邏輯上花的精力太多,而對於這套邏輯能不能落到財報表和內在價值上的研究有所欠缺,應該增生賣方研究的深度和厚度。
對於賣方研究要加強對內服務的轉型思路,吳壽康表示認可,不過他認為,對內服務首先要解決賣方研究和券商業務需求關於理念上的差異,另外,對於效益分成的大難點,他認為,研究部門不能僅提供應答式服務,要在業務服務中提供更高的價值。
到任之初,主要進行平臺建設
從香港到北京,直線距離超過2200公裡,吳壽康應東興證券誠意邀請,在經過一番調研後,北上赴任助理總經理兼研究所所長之職。於他而言,「這是一份很沉重的責任,一定要做點東西,才能有所交代。」
上任之初,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平臺建設上,對研究所的管理運作架構進行調整。在他看來,此前整個研究太依賴於研究員個人,個人的到來或離職,對研究所的衝擊非常大。
「平臺建設就相當於建一個蓄水池,使水位慢慢變高。一名研究員來了,就增加了一點水量;一名研究員走了,減少一些水量。但研究所的整體水量一定要維持在一個水平高度上,這是平臺建設的出發點。」在其位於北京金融街的辦公室中,吳壽康對記者如此表示。
接下來,東興證券研究所一方面要出一些代表研究所整體水平的產品;另一方面,要加強研究所內部的學習交流、研究員的成長傳承等機制建設。
「我希望達到的效果,是別人提起來說,你這個研究所還可以,而不僅僅是說你研究所裡的某某分析師還不錯。」吳壽康有點南方口音,說話慢條斯理,但擲地有聲。
未來一兩年內,他的個人目標是將東興證券研究所在賣方研究的整體排名上有較大的提升。據wind,東興證券此前數年的分倉佣金收入排名在行業20名開外。
人員調整:根據行業相關性分為8個研究組
一方面,新財富評選暫停對賣方研究的考核指標提出了新的挑戰,分倉佣金率將下調的傳言更是成為行業頭上懸著的一把利劍;另一方面,科創板全新的定價機制也令賣方研究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提升研究水平成為各大券商迫在眉睫的事情。
與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等研究部門的做法類似,吳壽康根據行業相關性、上下遊關係,將所有研究員分為八個小組。
將以前分散的研究員按照行業相關性等指標分組,至少有三個好處。「首先,按照行業相關性分組,這些行業的研究思路、估值方法是相近的,便於組裡的人進行交流;第二、對外服務中可以加強協作;第三、在這種架構裡,每個組的人員變動,對整個組的影響不像過去那麼大。客觀上的效果就是,團隊更大了,協作性更強了。」吳壽康對記者表示。
與此同時,東興證券研究所已經啟動研究員招聘,填補行業研究一些崗位的空缺;另一方面,立足長遠,希望促成內生成長。
「研究和業務不一樣,研究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學習、交流、機制建設就是為了內生成長。」吳壽康對記者表示,目前,他制定的研究員內生成長機制包含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八個大組層面,各自組織組內學習與交流;第二個層面,研究所層面,安排一些研究方法、分析思路甚至理念方面的專門培訓;第三個層面,研究報告出爐後,所長把關打磨,提升整體研究水平。
現在的賣方研究與買方需求不完全在一個頻道上
在過去的十年裡,吳壽康積累了豐富的境外工作經驗,以及賣方市場的深度認知。現在,吳壽康如何看待賣方研究?
「如果不了解買方機構的真正需求,雖然你不停地給人家發一些研報,但人家未必真正需要。」吳壽康表示,這些年來,買方機構不論是投資能力還是研究水準都提升很快,但賣方研究卻由於各種原因而略顯浮躁,甚至精力花在追逐股價波動上。
為什麼陷入這種尷尬的境地?吳壽康認為,一方面是市場變化太快,很多賣方研究以尋求股價波動為目標,認為股價短期波動就是投資機會,但這實際上並沒有觸及價值內涵也不是研究的本質;另一方面,服務佔用精力過多,很多研究員已沒有足夠的精力用在研究上,服務溝通的力度遠超過了對投資價值的挖掘。
「現在的賣方研究在尋找業務邏輯、業務故事上花的精力太多,但這應該只是研究的一方面,最終,還要再進一步分析這套邏輯能不能落到財務上,能多大程度落到財務上,對企業價值的驅動能不能立住腳,對內在價值到底又有多大程度的影響。」吳壽康表示。
「服務偏多了,研究的深度和厚度就欠缺一些。我覺得,對於產業背景的研究,對產業本身的領悟,是很值得拓展的方向。」吳壽康發表了上述觀點,隨後沉思了幾秒說,東興證券希望能夠增生賣方研究的深度和厚度。
不過他也表示,相比過去,現在賣方研究的分倉佣金更規範、更量化了;同時,現在的賣方研究水平整體上也提高了,競爭也更趨激勵。
賣方報告的規範模式應改變
1996年入行,吳壽康躋身國內最早的行業分析員之列。據了解,目前賣方研究報告寫作的模式規範就是他與同時代的研究員共同在國泰君安設計的,業內推廣後基本上沿用至今。
「時代變了,賣方研究報告的內容和邏輯也應該改變。」吳壽康說。
「2000年前後,賣方研究報告比較短缺,賣方報告寫作模式的出發點,是告訴別人,報告裡寫了什麼內容;但現在賣方報告幾乎是海量,賣方研究依然沿用之前的規範模式,就會降低效率,影響體驗。」吳壽康對記者表示。
他認為,現在賣方研究應該轉變視角,按照買方的邏輯去組織報告,開門見山地告訴讀者,我為什麼看好這隻股票或這個產業,「現在的賣方研究報告在組織結構上應該有一些調整,是我思考的一個事情。」
另值得一提的是,在到東興證券赴任前,他大量翻閱了國內賣方研究機構發布的研報,與買方人士深度交流過,也了解了國內賣方研究市場容量。吳壽康坦率地表示,在調研之後,發現這個行業雖然競爭激烈,但還可以嘗試下,不敢說能做出多大成績,但有信心能讓東興研究更進一步。
對內服務首先要解決理念差異
去年末,券商中國記者專訪了多位券商研究所所長,大家的共識是,加強對內服務,是賣方研究的轉型路徑之一;而在十年前,券商研究所的定位就是對內服務,將研究外移、走市場化道路,是吳壽康當年在國泰君安和聯合證券力推的事情。
對於現下賣方研究的轉型路徑,吳壽康認為,當前,賣方研究市場在持續擴大,但券商內部其他業務鏈的價值增量更高,規模增長更大,研究所要把資源配置在最有價值的地方。研究所的定位要從單純的賣方研究轉為「賣方研究+內部服務」。
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是研究理念上的差異,賣方研究要找到真正價值在增長的一些標的給投資者,但券商業務的需求比較多樣,有些業務甚至與之「形同陌路「,比如說質押式回購業務,出發點是考慮風險控制,它研究的側重點是安全墊夠不夠厚、現金流是否正常等,這就有理念上的衝突。在對內服務中,首先要把理念差異這個問題解決了。
其次才要考慮解決效益問題,這需要公司層面統一考慮。作為研究機構來講,既然要轉向對內服務,就要提前想業務所想,充分發揮研究協同作用,並積極主動去做一些工作,而不是僅僅被動提供應答式服務,被動應答模式肯定會落入業務鏈的低端。等到研究機構在業務服務中顯現更大價值的時候,它的服務績效一定會遠遠超過應答式服務,或許到那時效益分成就不再是難題。
吳壽康簡歷
1996年10月至2004年9月,在國泰君安研究所工作,曾任行業研究員、行業部經理、副所長;2004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聯合證券工作,曾任研究所所長、機構銷售部總經理、公司總裁助理;2009年後轉赴香港工作,其中2009年10月至2014年3月,先後在海通國際、國信香港負責研究與機構銷售工作;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香港對衝基金從事投研管理工作;2019年3月加入東興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