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抗戰時期一大慘案「重慶防空洞事件」,上萬人缺氧致死

2021-01-16 一起讀史鑑今

1941年6月5日的傍晚,日軍戰機的突然襲擊重慶,無助的市民紛紛躲進防空洞,然而因為洞內缺少通風,導致的上萬同胞被活活憋死,堪稱抗戰時期一大慘案。

那天傍晚市民剛剛吃完晚飯,突然響起了空襲警報。日軍戰機即將來襲,數萬市民紛紛逃往防空洞內。一時間,窄小的防空洞裡就擠滿了人群。洞內常年潮溼,空氣極其混濁。但是可憐的市民們除了這裡,沒有第二個可供躲避的地方了。

但隨著避難的市民越來越多,加上防空洞的簡陋。裡面的人們開始喘不上來氣,慢慢的有的因為實在缺氧了,也顧不得外面日機的狂轟濫炸,一個勁的往外衝,為的就是能呼吸上一口新鮮的空氣!但是由於外面還一直有市民往裡進,裡面的人根本逃不出去。隨著時間延長,首先從嬰兒與兒童們開始出現昏厥的狀態,而他們的父母看到孩子在身邊慢慢的昏死過去,也大聲的哭了起來。一時間,有的父母更是瘋狂的抱著孩子往外衝。但擁擠的人群根本無法衝出來。

有書籍記載:「在洞內剛開始是頭腦發悶,大汗淋漓,漸漸的身體疲軟,呼吸困難,隨著溫度的增高,仿佛在熱水當中,人們開始瘋狂的撕爛自己的衣物,像瘋了一樣。」從這短短的幾句描述中,就可以感到當時的人們是多麼的無助,防空洞更像一個「人間煉獄」!

然而日軍的轟炸卻越來越猛烈,據記載那一次轟炸長達十個小時。洞內的空氣越來越混濁,就連照明的油燈都因為沒有氧氣而滅掉了。人們的騷動也越來越控制不住了,拼命的往洞口擠過去。然而因為規定,外面有空襲的時候,防空洞口是不允許人群出來的。就這樣人們都擁擠在一起,拼命的往洞口衝,互相踩踏,很多老人兒童都被踐踏致死。

逐漸的被憋死的、踩死的人越來越多,洞內的人更加瘋狂了,開始互相撕咬,為的就是能喝上一口血水!因為洞內的哭喊聲越來越大,洞外的軍人意識到裡面出問題了,便一斧子將洞口劈開了。一瞬間,人群如同洪水一般湧了出來。然而只有一部分擠在洞口的人才得以生還,其餘被憋在洞裡的生還的極少。

直到第二天的凌晨,空襲才結束,軍隊開始清理防空洞。據統計前後從防空洞拉出來的屍體足足裝了十多輛卡車。但是國民政府卻對這件事實施了封鎖,只是簡單的將重慶的一些領導加以「革職留任」,卻再無任何嚴懲!

相關焦點

  • 中國抗戰軍民傷亡3500萬人 其中軍隊傷亡380萬
    除了各省的情況,李忠傑說,「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的成果還包括《抗戰期間全國重大慘案彙編》。根據調研數據,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平民傷亡800人以上的慘案至少有173個。  「當然這些還不是全部,我們接下來還會再補充,如果去看每個省的調研都非常觸目驚心。」李忠傑說,日本總是和南京大屠殺較勁,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造成的慘案不僅僅是南京大屠殺。
  • 扒一扒國內「陰氣」最重的城市……|北京城|防空洞|北京|南京|重慶...
    但南京風水最大的缺憾在於長江,風水風水,其實就是「藏風聚水」,長江水流太快,所以歷史上建都在南京的王朝,多半是只有半壁江山,而且也短命。@。。重慶有當年革命家的各種,比如渣滓洞啊什麼的,加上重慶整天都很霧。
  • 在8D魔幻城市重慶,除了火鍋和小面,還有慷慨激昂的新聞史考點
    號,該營業部設立於1940年10月,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中共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發行的機關報《新華日報》及《群眾》周刊的營業部。報刊編者有時便在相應的版面上留下成塊的空白,排上「被檢」字樣,形如窗洞,以示抗議。 事件背景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新華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的機關報,報館1938年從武漢遷往重慶後,處處受到國民黨壓制。
  • 重慶兵工廠:「洞裡乾坤」撐起抗戰軍火庫(圖)
    軍火庫位於重慶的10兵工廠(今重慶長安廠)生產用的防空洞(資料照片)。在山城重慶的山體巖石之間,如今依然有很多隱藏的防空洞完好如初。甚至連本地市民都很少知道,抗日戰爭期間,大量武器彈藥正是從這些不起眼的防空洞裡生產出來,被源源不斷地運送至戰鬥前線。
  • 黑粉們,噴肖戰可以,何必拉黑重慶呢?
    ,排在第二個片單播出,中國本來就是博大精深的大國,歷史文化悠久,就像在拍攝重慶防空洞那一段,如果不是看了片子,現在年輕人有多少人知道這個防空洞的意義? 剛剛特意去搜索了相關重慶防空洞的一些資料,說實話我是看哭了,為什麼會有防空洞?防空洞的用途是什麼?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重慶大轟炸?有多少知道大轟炸的慘烈?
  • 建軍節,老照片、老物件回望冀東大地抗戰烽煙
    今天《抗日烽火在冀東燃燒》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幕,690多幅圖片和322件文物將14年冀東抗戰歷史娓娓道來。真實反映了1933年《塘沽協定》之後,冀東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孤懸敵後、浴血奮戰,抗日武裝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集小勝為大勝,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終於發展成為全國十九個較大根據地之一的光輝歷程。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長沙抗戰——文史資料專輯》長沙市政協文史委編 1995年7月 《長沙文化城——抗戰時期長沙抗日救亡文化運動實錄》湖南省文化廳史志辦編 1995年7月 【親歷】 日機在長沙的又一次大轟炸
  • 重慶地底深處,還有一個更為龐大的隱秘世界
    重慶,是一座神奇的城市,地面上矗立著許多高樓大廈,摩天大樓。然而,在地底的深處,還有一個更為龐大的隱秘世界……提起「洞子」,重慶人沒有不曉得的,曾經為重慶人們提供生命庇護的防空洞,現在依然散發著餘熱。在重慶,防空洞就可以感受到民族記憶,是重慶專屬的人文符號~重慶的防空洞是歷史上最大的城市防空工程,在抗日戰爭期間,重慶人民為抵禦日機轟炸而建造了大量的防空洞,用雙手挖出了一座龐大的地下城!當年支撐陪都重慶挺過了日軍飛機轟炸的艱難歲月,庇護過百萬生靈!
  • 重慶兩位小學生調查作品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重慶市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魏子博和李梓豪參賽的作品《探尋歷史遺蹟,發掘抗戰精神——重慶市小學生對「重慶大轟炸」歷史的認知情況調查》獲得青少年項目一等獎。  本次大賽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九部委和澳門特區政府共同主辦,以「創新、體驗、成長」為主題。來自5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900名青少年和科技輔導員參加比賽,帶來500多項科技創新作品。
  • 《奇妙之城》跟著肖戰的視線探訪重慶,這裡有你不知道的山城!
    02軍哥書屋地址:九龍坡區龍吟路鐵路四村三角道旁肖戰開車駛向黃桷坪,少年時期他曾在這裡學過畫。他像一個朋友般熱情地介紹,「胡記蹄花湯,特別好吃」。他此行的目的地是位於黃桷坪深處的軍哥書屋。軍哥書屋以主人的名字命名。2018年,軍哥正好從重慶發電廠退休,開了這間書屋。書屋更像一個收藏老重慶的寶盒。
  • 【方志四川•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張瓊 申福建 ‖ 內江人民全力...
    抗日戰爭時期的範長江(圖片來源:上海觀察)範長江 上集 大師範長江 下集 大師抗戰期間,以虎痴為綽號的張善孖先生奮筆疾揮,創作了《怒吼吧,中國》,畫上1940年3—8月,日軍先後出動68架戰機,4批次轟炸隆昌。1940年8月10日的《內江日報》記錄了隆昌被炸時的慘狀:「8 月2日午後,敵機先後在城內和近郊投彈百餘枚,內有燃燒彈數十枚,此次襲擊造成順河街商場損失約 20萬元,新街、北街等處建築物損壞,老百姓被炸死200人左右。」1941年7月28日和8月22日,內江城區先後兩次遭到日機轟炸。
  • 看我們身邊發生的化學慘案!
    看我們身邊發生的化學慘案!我們的身邊還存在著許多的不安寧,車禍,化學物質的洩露。伴隨著每件慘案的發生,會有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所以,使用化學物需謹慎,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發生過的化學物質洩漏事件吧!
  • 1941年的日全食讓鬼子吃了敗仗,日軍為何特別懼怕日食?
    天文學家統計,抗戰時期,我國共發生過3次日全食。分別是1936年6月19日、1941年9月21日和1943年2月5日。其中時間最長、影響最大、過程最清晰的,是1941年的那次。我國從新疆到福建7個省都能觀看得到。
  • 太行山與八路軍華北抗戰
    到1938年3月,山西主要地區淪於敵手,日軍佔領了山西境內大中城市及鐵路和公路幹線,廣大農村地區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呂梁山、太行山等山脈為依託開闢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三大敵後抗日根據地,展開全面的遊擊戰爭,並與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抵抗遙相呼應,互為依存,共同支撐了華北持久抗戰和全中國持久抗戰大局。抗戰時期,各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高度關注人民群眾利益、密切關心民眾生存和發展。
  •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作者 鍾旖  「抗戰木刻運動的輝煌先前不曾有,今後也不會再有。」將思緒倒回上世紀30年代轟轟烈烈的木刻運動,已是98歲高齡的中國著名版畫家王琦老先生在電話中如是告訴中新社記者。  上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新文化運動主將魯迅舉起新興版畫運動的旗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以貼近中國社會現實,吶喊出人民大眾心聲為主旨的新興版畫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後方和以延安為中心的邊區,迅速發展成為一場抗日救亡的藝術運動。
  • 繪出烽火中的丹青畫卷(銘記·抗戰中的美術)
    ——編 者      號角激越赴國難   唐小禾   有美術史家說:抗戰文藝中,音樂有《義勇軍進行曲》,美術就有《「七七」的號角》。的確,《「七七」的號角》作為中國現代美術史上極具象徵意義的經典作品之一,從事件到人物都是從抗戰時期的生活感受中來,它濃縮了一段充滿激情的歲月圖景,具有雋永的意味和史詩般的魅力。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全面抗戰爆發後,新興木刻開始肩負起更大的歷史使命,走在了美術創作甚至中國文藝的前列。在抗戰洪流中,如何創作出新的中國藝術?新興木刻也在努力探求著自己的藝術定位和身份。 延安魯藝校景(木刻 1941年) 力 群 作 延安木刻的變革,首先是最早來到延安的一批木刻家面對延安新生活在木刻創作上所進行的變革
  • 抗戰期間在陪都的科學家們
    原標題:抗戰期間在陪都的科學家們 1942年黃萬裡在四川三臺柳林灘航道工程竣工典禮上講話 正在觀察小麥大田實驗的李先聞   抗戰爆發後,隨著高校、科研機構西遷,大批科技精英雲集陪都重慶及四川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