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鐵調蛋白抵禦細菌感染新機制
新華社杭州8月16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研究工作發現,鐵代謝關鍵基因「鐵調蛋白」能夠抵禦機體細菌感染,在細菌感染的免疫防禦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相關論文於15日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細胞發現》。
-
Nature子刊:重磅!再也不怕DNA斷裂了!新途徑徹底解決CRISPR效率問題!
在談新途徑前,得先說說CRISPR/Cas9的「舊途徑」是什麼。簡單點說,CRISPR/Cas9就是對DNA鏈進行切割和再修復,而所謂的「舊途徑」就是指DNA再修復的兩條常見途徑。在DNA鏈斷裂後,CRISPR/Cas9有兩個選擇,要麼直接添加鹼基,破壞原有基因功能,通過沉默基因實現基因敲除,要麼利用單鏈DNA模板,引入新的序列,對基因進行編輯。
-
上海交大陳功友團隊開闢水稻廣譜抗病育種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病原菌運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兵法來「攻擊」這些「堡壘」,一方面通過合成胞外降解酶、毒素等物質「明修棧道」,從外部一層層瓦解這些「堡壘」,另一方面卻通過組裝多種被稱為分泌系統的裝置「暗渡陳倉」,將大量的效應蛋白「間諜」直接分泌到植物體「堡壘」內部,這些「間諜」在植物體內部大肆破壞,最終使「堡壘」從內部被「攻破」,植物發生病害。
-
《科學》雜誌報導曹雪濤團隊發現病毒免疫逃逸與複製新途徑—新聞...
-
浙江大學科學學院教授團隊發現糖轉運蛋白可提升大豆單株產量
摘要:6月1日,浙江大學科學學院教授團隊聯合多部門研究並發現糖轉運蛋白GmSWEET10a/b的協同調控作用可提升大豆單株產量,對於提高大豆的總體產量、增產保質具有積極意義。
-
中外研究團隊揭示甲烷影響砷遷移新途徑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該成果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地球科學》。
-
浙江大學團隊開發新一代技術,解析基因表達的秘密
2020年10月26日,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陳寶惠團隊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題為「TriTag: an integrative tool to correlate chromatin dynamics and gene expression
-
浙江大學果實品質生物學團隊發現果實酯類芳香物質合成的調控新機制
近日,The Plant Journal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果實品質生物學團隊題為「Transcriptional
-
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發生的...
模式識別受體(PPRs)在腸道上皮的各類細胞中廣泛表達,識別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啟動一系列的信號級聯反應,進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複製並清除被感染的細胞,修復受損的腸道上皮。鍾波團隊先前的研究結果表明USP25通過調控Toll樣受體(TLR)或RIG-I樣受體(RLR)信號通路,促進抗病毒天然免疫同時抑制TLR介導的炎症反應。PRR介導的信號通路在腸道感染免疫中發揮了重要功能。
-
五國科學家發現新致盲基因 首次與人類疾病關聯
7月30日,來自美國Casey眼科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等中、美、加、澳和巴西五國多個單位的研究人員,聯合發現了一個新的萊伯氏先天性黑蒙(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LCA)致病基因NMNAT1,並首次將NMNAT1基因突變與人類疾病相關聯起來,為罕見
-
浙江大學科研團隊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證據
浙江大學科研團隊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證據 崔雪芹/中國科學報 2020-03-06 08:42
-
浙江大學舒慶堯團隊分析磷脂酶對水稻籽粒中植酸代謝的影響
最近,浙江大學舒慶堯團隊分析了磷脂酶對水稻籽粒中磷脂和植酸代謝的影響,為調控水稻植酸含量提供了新的途徑。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技術創製了一個磷脂酶D基因(OsPLDα1)的突變體,並分析了水稻籽粒中植酸和代謝途徑的變化。結果發現,兩個ospldα1突變體的磷脂酸的生產量減少,胞嘧啶核苷二磷酸甘油二酯和磷脂醯肌醇的累積量也更低。
-
浙江大學主編的國內第一本《植物基因組學》教材出版
近日,由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樊龍江教授主編的《植物基因組學》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教材由樊龍江團隊歷時3年精心編寫,為國內第一本植物基因組學領域教材,為浙江大學和國內其他高校開設的「植物基因學」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提供了急需的教材。
-
德研究發現與DNA雙鏈斷裂修復相關基因
-
Nature Microbiology | 浙江大學於曉方團隊揭示HIV/SIV抑制先天免疫反應調控通路
2019年10月28號,浙江大學醫學院於曉方團隊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HIV-2/SIV Vpx targets a novel functional domain of STING to selectively inhibit cGAS–STING-mediated NF-κB signalling
-
瑞金醫院團隊發現巨噬細胞膜受體Lgr4參與急性心梗後心損修復機制
巨噬細胞在心肌梗死後心肌組織中的浸潤、活化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巨噬細胞通過炎症表型轉化調控心肌梗死後炎症反應和抗炎反應的平衡,在心肌梗死炎症反應階段和修復時期均發揮著重要的調控作用。巨噬細胞適當及時地由促炎表型轉換為修復表型可以限制炎症,有助於心肌梗死後的修復,進而改善心肌梗死後心臟重構和預後。因此,明確巨噬細胞功能表型的內源性調控機制對尋找心肌梗死早期幹預靶點具有重要意義。
-
Science:重磅!揭示一種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DNA修復機制包括核苷酸池消毒(nucleotide pool sanitization)、直接修復(DR)、鹼基切除修復(BER)、核苷酸切除修復(NER)、錯配修復(MMR)、同源重組修復(HRR)和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糖化是體內的一種重要的DNA損傷來源,與增加的突變率和DNA鏈斷裂相關聯。在乙二醛(GO)和甲基乙二醛(MGO)的作用下,核酸發生永久性的糖化。
-
.| 生物學院孟慶勇團隊揭示ISLR基因在骨骼肌發育及重建過程中的...
在前期對肌肉和脂肪平衡發育調控的基礎上,對影響該過程的重要差異基因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containing LRR (ISLR) 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該基因可以通過靶向穩定Dvl2從而影響經典Wnt信號通路的激活, 進而影響衛星細胞(肌肉乾細胞)的分化能力。
-
華人大牛全新工具超越「基因魔剪」!可修復近90%致病性遺傳變異...
2019 年 10 月 21 日,Nature 雜誌官網預先在線發表了一項重磅研究成果,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 Broad 研究所 CRISPR 大牛劉如謙(David Liu)教授團隊開發出一種超精確的新型基因編輯工具 PE (Prime Editors),無需 DNA 雙鏈斷裂,無需額外的 DNA 模板,便可實現 ATCG
-
江蘇大學雍陽春團隊單細胞發電獲突破
近日,江蘇大學雍陽春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了題為:「Single cell electroncollector for highly efficient wiring-up electronic abiotic/biotic interface」(單細胞電子捕集器強化生物/非生物界面的電子傳遞)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