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數學練習:給算式加運算符號和括號使得等式成立

2020-12-04 茵苗教育

這兩天,家長問了我一道題目:

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做過類似的題目了,給算式加上運算符號以及小括號使得算式成立。

家長們可以把題目抄下來,給孩子做一做,練練手:

答案如下:

(3÷3)×(3÷3)=1

得數為1,所以只能找到1×1,於是得到上述答案。

3÷3+3+3=7

得數為7,所以要找到1+3+3,於是得到上述答案。

3×3-(3÷3)=8

得數為8,所以要找到9-1,於是得到上述答案。

(9+9)÷9+9=11

得數為11,所以要找到2+9,於是得到上述答案。

[(9×9)+9]÷9=10

得數為10,所以要找到90÷9,於是得到上述答案。

4÷4+4÷4=2

4÷[(4+4)÷4]=2

得數為2,所以要找到1+1或4÷2,於是得到上述答案。

孩子讀四年級了,老師布置一些這樣的題目,能夠幫助孩子鞏固所學的內容:

當然,我們還可以多做一些24點的題目。

家長們可以保存下面這份題目,列印出來給孩子練習一下,

相信對提高孩子的計算速度,理解運算順序有比較大的幫助。

在計算24點的題目,有竅門:

(1)四個數相加得24;

(2)16+8,21+3;

(3)30-6,25-3,34-10

(4)3×8,4×6,2×12

(5)96÷4,72÷3

在計算的時候,可以先找一找,有沒有這樣一些特殊的數。

算式的答案,我也一併放在後面了,便於家長校對。

相關焦點

  • 二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試卷,需要的家長收藏吧!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分享二年級數學下冊期中檢測題。期中檢測主要考察《數據的收集整理》《表內除法》和《圖形的運動》以及第五單元的《混合運算》。我們來看試題分析:第一題主要是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的口算,還有加減法,所以要細心看清楚符號再計算。
  •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乘除法計算同步練習題,老師:試題很經典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乘除法計算同步練習題,老師:當作家庭作業。進入3月,二年級小朋友終於開始學習新學期的課程了,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是學習《數據收集與整理》,其實就是統計方面的知識。第二單元是學習《表內除法(一)》的知識。表內除法和表內乘法是相對應的。
  • 一年級數學最難的題型來了,優秀生也「束手無策」
    一般的題型,不限數字,只要等式成立就可以了。 而上圖的第六大題,卻難上加難。為何這樣說?因為這道數學題,不光要使等式成立,還要求同一個算式中的兩個括號裡,得填上相同的數。這樣一來,難度就大大提高了。 上面這位一年級小同學,四道答對了兩道。
  • 七年級下冊數學第1課,等式的性質及方程變形,夯實基礎的良方
    一元一次方程是華師大版的七年級下冊數學的第一章所學內容,學習方程首先要學習等式的性質及方程的變形。這次課的學習目標:1.了解等式的兩條性質;2.會用等式的性質將等式進行簡單的變形。運算符號連接數字與字母的式子叫代數式,含有等號的式子叫等式;根據定義我們可以判斷出1~5是代數式,6~10是等式。需要注意的是:等號不是運算符號,它是是大小關係符號中的一種。天平兩邊同時加入相同質量的砝碼,天平仍然平衡;天平兩邊同時拿去相同質量的砝碼,天平仍然平衡。利用天枰我找到等式的性質1:等式兩邊同時加(或減)同一個數(或整式),所得結果仍是等式。
  • 人教四年級數學下冊第12課《乘法分配律》圖文視頻講解
    乘法分配律: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為:(a + b)×c=a×c + b×c。2. 兩個數的差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被減數和減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所得的積相減。用字母表示為:(a - b)×c=a×c - b×c。
  • 小學四年級數學重要性及銜接性
    、反比例3.複習計算方面:四年級數學是小學一二三年級數學計算計算基礎和綜合運用的能力總結,這一年將學習完小學整數基礎計算,如加、減、乘、除法的豎式。在這一年我們學習到了較難的四則混合運算,掌握了小括號、中括號的運用。還學習到了簡便運算,包含加法的交換律、加法的結合律、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在實際解題裡還運用了減法的性質、除法的性質,拆補法等簡便計算的方法。計算基礎能力四年級以後就不是數學的重點了,以後是通過四年級及之前學習到的整數計算方法運用到小數、分數計算上。
  • 二年級下冊數學考試,其他都正確,想不到這兩題卻錯了!
    #考試#二年級下冊數學考試,其他都正確,想不到這兩題卻錯了!本學期即將結束,將迎來下個學期的學習。二年級小朋友在上學期學習了乘法運算,到下學期,就要學習除法運算了,因為二年級下冊數學第一單元就是學習除法。
  • 七年級上冊數學,算式與四大實際問題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精講精練
    七年級上冊數學,算式與四大實際問題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精講精練本課程適用於七年級以及以上的學生。特別適合2019年即將參加中考的學生以及見到應用題就無法下手的學生。說明:文中的數學符號:*表示乘法運算。文中加黑字體部分的內容為重點掌握內容和技巧。1 算式什麼是算式?
  • 一年級數學:圖形算式簡單推理運算的幾種題型
    在一年級數學中,一般情況下我們遇到的都是數字算式,今天我們來看看一些圖形算式題 根據各種圖形之間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推理運算,求解出各個圖形代表的數字。下面我們來看看圖形算式簡單推理運算中等幾種常見的例題: 看算式填空,下面的圖形表示的數字是幾?
  • 四年級數學下冊《運算定律》單元小結,知識匯總
    《運算定律》是四年級本學期重難點內容之一,其中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內容相對來說不是很難,不易出錯;分配律內容就特別容易出錯,根據個人經驗,大多數出錯的地方有以下幾處:1、符號錯誤,如:(3+7)×5=3×5×7×5;2、將分配律與結合律混淆,如:2×(5+7)=2×5×7。
  • 四年級數學下冊《四則運算》及練習題,四年級的學生練起來吧
    大家好,我是王老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單元《四則運算》。一開始學習這一單元,同學們都覺得比較簡單。數學知識就是個由易到難的過程。我們首先學習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關係。其次有學習了乘除法意義和各部分關係。然後學習有關0的運算。學完這些我們學習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
  • 青島市市南區實驗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精品題
    (     )   (三)、把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裡(每題1%)。   1、小紅今年a歲,小芳今年(a+b)歲,再過n年後,他們相差(    )歲。   A.n       B.b      C.(a+b)      D.
  • 四年級下冊數學第一單元《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練習
    參考答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四則運算第二課時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一、填空題。1、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2、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做(除法)。
  • 四年級下冊數學要想滿分?這份單位換算練習題,務必練習
    四年級下冊數學要想滿分?這份單位換算練習題,務必練習小學數學課程一直是學習重點,同時也是難點課程。在小學階段,數學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小學階段打基礎最好階段,也只有在小學階段將數學知識點,牢牢的掌握,才能在今後的學習生涯中更輕鬆一點。
  • 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解方程》、《猜數遊戲》小結和培優訓練
    一、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解方程》課堂小結1、解方程(一)課堂小結:①等式性質一: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二、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猜數遊戲》課堂小結2、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①弄清題意,找出未知數,用字母表示題中的未知數;②根據題目中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③解方程;④檢驗,寫出答語。
  • 2018數學中考卷命題慣性題型(一)實數、分式運算,解不等式!
    今天來簡略闡述實數運算、分式的化簡、解不等式(組)一、實數的運算準備工作:1、熟記特殊銳角三角函數值;2、熟記:-1的偶次冪為1,-1的奇次冪為-1,任何不為0的數的0次冪為1,任何不為0的數的負次冪等於這個數的正次冪的倒數;3、熟記簡單二次根式的近似數
  • 小學1-6年級數學基礎概念:方程式
    小學1-6年級數學基礎概念:方程式   什麼叫方程式?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式。方程(英文:equation)是表示兩個數學式(如兩個數、函數、量、運算)之間相等關係的一種等式,通常在兩者之間有一等號「=」。方程不用按逆向思維思考,可直接列出等式並含有未知數。
  • 七年級下冊數學期末試卷二,難度適中,期待你挑戰滿分
    七年級下冊數學主要學了相交線與平行線、不等式及不等式組、二元一次方程和實數等知識,其中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和平行線是本學期的重點和難點。這份試卷圍繞著本學期的重點和難點來命題。第1題考查不等式的性質:(1)不等式兩邊加(或減)同一個數(或式子),不等號的方向不變;(2)不等式兩邊乘(或除以)同一個正數,不等號的方向不變;(3)不等式兩邊乘(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的方向改變。第2題考查非負數的性質:幾個非負數的和為0,則每個非負數都為0。
  • 數學班主任整理:七年級下冊數學每章網絡結構圖+知識要點填空
    數學班主任整理:七年級下冊數學每章網絡結構圖+知識要點填空升入初中後,數學知識相比小學難了不少,但就初中階段來說,七年級上下兩冊的知識並不算難,這兩冊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為初二初三做鋪墊,因此,儘管這兩冊的知識不難,但a
  • 千姿百態的運算符號——乘除符號的由來
    「×」號在16世紀出版的一些數學書中就有人應用它,但是所表示的並不是現代的用法,而是表示「四分之一」。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W.Oughtred,1574~1660年)在他的一本關於算術與代數知識的通俗書《數學入門》(又譯《數學之鑰》)中,創造了150個數學符號,從而大大化簡了代數運算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