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管家」馬若剛:持續釀造42年的甜蜜生活

2021-01-09 浙江在線

2020-12-24 05:34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江文輝

今年57歲的馬若剛是溫嶺市老剛頭家庭農場、東浦科普蜂場負責人。他白淨的臉龐,一身得體的衣著,舉止文雅之間,很難讓人想像,這是一位42年紮根養蜂、釀蜂事業的「蜂管家」。

改革開放伊始,馬若剛正如「風餐荒郊外,露宿野嶺邊。追花不停蹄,取蜜不卸鞍」這首詩所描繪的場景一般,從未有一日閒著,始終以果敢的意志、剛毅的信念,持續與蜂為伴,力求人蜂合一,被當地人尊稱為「小剛頭」「老剛頭」。談及這段經歷,他總是淡淡一笑:蜂蜜是香甜的,養蜂卻是艱苦的。當辛苦換來大家甜,換來小康家,所有的苦也都隨風消逝了。

1964年,馬若剛出生在浙江省溫嶺市箬橫鎮車路村一貧苦家庭。由於兄弟眾多,年少的他,一直隨父輩東奔西跑,或打散工以充飢,或接雜活以果腹。面對這般窘境,他深信,只有闖出去才有未來路,只有未來路才是康莊道。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一項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孕育而生。年僅15歲的馬若剛,抓住這場迎面而至的春風,毅然將身上僅有的50元花出去,向鄰村——高龍鄉橋下村一陳姓蜂農處購得一箱蜜蜂。

「由於受條件限制,我當時連養蜂木箱必需品都買不起,且門外漢頭一遭跨進門,只能跟著這位師傅到處放養學技術。」馬若剛回憶,隻身一人遠赴路橋等地,沒過一天,就開始想家了。「但在放蜂知識面前,我不能半途而廢。」

就這樣,馬若剛在吃盡苦頭之餘,慢慢地練就了一身養蜂基本功,僅一年光景,賺得了240元,還淨得了三箱蜜蜂。在「第一桶金」面前,他興奮不已,也逐漸築起了屬於自己的蜂夢巢。

1984年下半年,受當時走南闖北風潮影響,初出茅廬的馬若剛帶著20箱蜜蜂來到了內蒙古赤峰市一偏僻地區。「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北國風光,是蜜源極佳勝地。但緊隨而至的問題是,那裡條件艱苦,沒有飲用水,喝水要到三四十裡外的地方去購買;而且在夜裡還要面對隨時充耳的野狼叫聲。無奈下,馬若剛只好到附近樹林裡折樹枝來生火。「這麼做一來可以取暖,二來還能驅狼。」他回述,可自以為是的舉動卻遭至當地人的興師問罪,不光讓自己賠償毀林費,還險些箱毀蜂亡。

都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這節骨眼上,國際蜂價大跌,馬若剛苦苦撐起的一片天瞬間崩塌。「當時身邊的親朋好友都勸我放棄,但我還是想繼續闖。既然不能在外闖,家鄉的綠水青山也可以闖。」

箬橫,作為農業大鎮,常年擁有三四萬畝的果蔬種植面積。看中這一先決條件,馬若剛至此不外出,堅持以台州範圍內的「小轉地」模式開展近地放養,一幹就是30多年。而當時,果蔬、花卉種植人工受粉受精技術尚未普及,他的蜜蜂成了廣大農戶們的「掌上明珠」。馬若剛的妻子江彩娥介紹:「不管是炎熱的夏季,還是寒冷的冬天,我們的蜜蜂放養生意來都來不及,高潮時,還要提前一二周預約。而放養的蜜蜂,只只精神抖擻,只要哪裡有蜜源,它們就往哪裡去勞作。」

也就在這個期間,馬若剛異軍突起,率先進入萬元戶行列,並帶動了數十名家鄉人共同致富。而另一方面,作為有多年實踐經驗的他,也著手為優等蜂群開始謀劃。馬若剛說:「優等蜂群的出現,不光能使農作物高效受粉,也能讓蜂蜜、蜂王漿等蜂產品的營養價值提升,具有較高的市場競爭力。」

進入九十年代,馬若剛特別注意引進抵抗力強、環境適應性好的優良種蜂「中華蜜蜂」的同時,把其他蜂種如東北蜂與意蜂等予以雜交,培育出強大陣容且具高戰鬥力的蜂群。除外,還要隨時關注農業發展狀況,做到人不離蜂、蜂不離花、花不離人,以循環式採蜜、產蜜經濟圈發展促進育蜂、養蜂全鏈技術管控閉環。這其中,蜂王的計劃生育,蜂場大小和蜂箱溫溼度的不斷技術調整就是佐證。

在一般人眼裡,養蜂人東奔西跑,一年四季沒有休息日,穿著打扮更是不值一提。可馬若剛認為,即便如此,也要幹一行愛一行,善待蜜蜂,善待人類的朋友。它要清清爽爽,我也乾乾淨淨,因為好的環境能夠令其心情愉悅,殷勤從業。

鑑於這個理念,馬若剛非常重視蜜蜂的倉箱管理及箱網布置。他說,一斤蜂蜜,按一隻蜜蜂來算,它要飛相當於地球兩圈半的路程才能完成,而成熟蜂窩,更需6個月方可計量達標。從這個層面上規劃,他對蜂產品的售價一直是分層有度、按市均開進行的。簡單的說,就是把所有的蜜蜂分門別類、分工而作,有專門採枇杷的、採油菜花的、採柑橘的……所產出的蜂蜜、蜂王漿等蜂產品在高營養的基礎上,按照門類劃分,一果蔬一個價位,一花卉一個價位。

在馬若剛的倡導下,與其同道或跟他養蜂的蜂農們,在同一片藍天下,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大家紛紛走上了規模化養蜂道路,還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蜂產品品牌。以馬若剛為例,他的「老剛頭」蜂產品自立品牌以來,市場暢銷度可觀,備受消費者喜愛。至今,他的蜂場,常年保持在一百多箱的蜂群,按清明蜂量估算,可儲蜂約有325萬隻。因此,他成為了中國蜂產品協會會員,也是溫嶺市養蜂協會理事。

但近年來,馬若剛卻心懷憂慮。他表示,隨著農作物種養環境的變化及人為活動的加劇,使得蜂場行業急速縮小;而另一方面,受蜂農職業本身特性的影響,養蜂人也日趨老齡化,出現「後繼無人」的尷尬窘況。但養蜂應是大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生態農業經濟的綠色配套體,希望能夠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固定保護和開發經營機制,讓這個甜蜜事業在幸福生活的今天傳承發揚,真正做到「不論平地與山頭,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辛苦換來萬家甜」。


1608759292000

相關焦點

  • 寧夏原州區:甜蜜生活與甜蜜事業
    寧夏原州區:甜蜜生活與甜蜜事業  俗話說的好,靠山吃山。聽說六盤山裡住著一群養蜂人,憑藉雙手勤勞致富,還帶動了許多父老鄉親。我們決定,去一探究竟,看看這甜蜜的生活,甜蜜的事業。  來到寧夏固原市張易鎮陳溝村,這是一個背靠大山的村莊。沿著村裡的柏油路往山邊開,進山以後就只剩一條順著小溪縱深而進的土路。
  • 清遠有位「蜂王」 帶動鄉親釀造「甜蜜生活」
    他說,入冬以來產出了鴨腳木蜜等冬蜜近5000斤,大半年餐風露宿的付出,換來的是一個甜蜜的豐年。中華蜜蜂最勤勞在群山環繞的田園深處,茶樹婆娑,環境宜人,數百個方形蜂箱一排排有序地擺放在林蔭下,無數的小蜜蜂進進出出,採蜜釀蜜忙碌不停,每個巢穴都像一個熱鬧的城堡,演奏著最悅耳採蜜交響樂。
  • 饒河黑蜂 群蜂之首
    自然成熟,意味著一切都需要遵循天時地利人和,而真正的黑蜂蜂蜜也需要滿足這三個條件。第一是強壯的饒河黑蜂蜂種,第二是從採集到成品,全程均需在饒河國家級黑蜂自然保護區完成,第三是饒河黑蜂傳統自然的飼養方式,禁用抗生素、禁餵食白糖等。自然釀蜜條件的極致苛求,已是判定真偽的至高標準。
  • 小蜜蜂變大產業黑蜂成迎春林業局職工甜蜜事業
    小蜜蜂變大產業黑蜂成迎春林業局職工甜蜜事業 來源: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2016年07月08日18:05 楊海全 攝 人民網哈爾濱7月8日電(楊海全)「發展黑蜂產業已經成為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公益事業,成為迎春林區轉型發展、職工群眾致富的甜蜜事業,成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生態事業。」在7月7日舉辦的全國首屆東北黑蜂論壇上,黑龍江森工迎春林業局局長王林田發出這樣的感慨。
  • 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發展葡萄種植、紅酒釀造產業——「甜蜜產業...
    經營企業的是鹽井納西民族鄉本地的一對80後兄妹,哥哥洛松次仁在2009年將自家的葡萄酒小作坊擴大、設立公司,2014年在政府政策吸引下,從西藏大學畢業的妹妹東子曲措也回到家鄉創業。如今,公司已流轉土地500畝建立葡萄種植基地,並通過「企業+協會+基地+農戶」模式帶動當地群眾種植釀酒葡萄2500畝,公司年產值達3000餘萬元,每年解決農牧民臨時就業700餘人。
  • 萊西祖孫三代養蜂人 160餘畝養殖區釀造「甜蜜事業」
    作為家族第三代養蜂傳承人,1995年出生的王志新和父親都是採蜜人,他們住在深山,與蜂「共舞」,投資70餘萬元建立了佔地160餘畝的中華蜜蜂養殖區。祖孫三代靠養蜂讓自己的日子「甜」了起來,通過「合作社+生態自然區+蜂農養殖生產」的方式,父子倆帶動村民致富,提高了周邊蜂農的收入水平。
  • 世界四大名蜂,產量佔據半壁江山,為何在我國只有意蜂?
    高加索蜂全稱灰色山地高加索蜂,簡稱高蜂,從蜜蜂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高加索蜂原產於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山區,是蜂蜜高產型蜂種。目前,高加索蜂在中國養蜂生產中尚未普遍推廣應用。第三名、卡尼鄂拉蜂。卡尼鄂拉蜂(又譯喀尼阿蘭蜂),卡尼鄂拉蜂的大小和體型與義大利蜂相似,分蜂性強,不易維持強群,節約飼料,蜜源條件不良時很少發生飢餓現象。
  • 喝萬年冰山雪水,採珍貴蜜源植物, 嘗一口來自雪域高原的甜蜜!丨...
    鈦媒體 TMTPost.com|科技引領新經濟|本文來自鈦媒體旗下科技與創意產品推薦平臺鈦空艙(ID:TiKong-life)一切關於未來生活的奇思妙想都能在這裡看到🔶 來自雪域高原的甜蜜—夜伴蜂聲西藏野花蜂蜜原價:¥298鈦空艙特惠價:109元/250g,188元/500g,禮盒裝298元/250g*2。
  • 走入蜜蜂的生活了解蜜蜂世界
    蜜蜂很聰明它們過若群居生活,具有嚴密的社會組織,彼此之間分工協作,共同完成修築巢穴、採集食物、釀造蜂糧、守衛家園和繁衍後代等工作。它們依靠集體抵禦嚴寒、挑戰炎夏,它們甚至會採取「計劃生育」減少蟲口來度過饑荒。它們能歌善舞,熱愛生活,為自己、為人類默默地做貢獻…我們感謝蜜蜂帶來的甜蜜 。
  • 如果人類像蜜蜂社會,是選擇做雄性蜂還是雌性蜂?
    蜜蜂的群居生活就像一個社會一樣,有嚴密的制度和規律,每一隻蜂都有自己的職責,都必須遵從蜂群的制度。把蜜蜂的群居生活比作一個社會來研究,這是生物學家十分感興趣的話題。反之,我們也可以用人類社會來對比蜜蜂的生活,看人在蜜蜂的社會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才合適。今天我們要探討的話題就是:如果人類像蜜蜂社會,是選擇做雄性蜂還是做雌性蜂?
  • 昆溪小學:蜂採百花釀甜蜜 人讀群書明真理
    昆溪小學:蜂採百花釀甜蜜 人讀群書明真理源稿: |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27日 15:55:00 | 作者:張一評 | 編輯:董之震  「讀好書,好讀書,不如讀書時,學而思,思而錄。」
  • 「山中青年」「蜂二代」的甜蜜事業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到安吉天荒坪鎮餘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兩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特別策劃了大型融媒體系列報導《山中青年》,今天推出第四篇《「蜂二代」的甜蜜事業》。
  • 用意蜂蜂蜜大量餵養中蜂,餵出的蜂蜜算好蜜嗎?養蜂人講了實話
    其實不管是我國的蜂蜜檢測標準還是國外的蜂蜜檢測標準,對蜂蜜的定義幾乎都大致相同,都規定了是以蜜源植物的花蜜或者蜜露經過蜜蜂充分釀造後形成的蜂蜜,可見這裡面並沒有提到蜂種,所以說我們所謂的中蜂蜜、意蜂蜜,其實只是在養蜂界裡面一些養蜂人的說法,所以如果我們採用的是合格的意蜂蜜餵養中蜂,產出的不管是什麼蜜,都會符合檢驗要求。什麼樣的蜂蜜算是優質的蜂蜜?
  • 虎頭蜂是用什麼築巢的?遇到虎頭蜂該如何應對?
    虎頭蜂是世界最致命的昆蟲之一,它們雖然與蜜蜂只有一字之差,但是無論是習性上還是從形態上都天差地別。不說別的,單說蜜蜂會釀造蜂蜜這一點,就是虎頭蜂所不具備的。而且虎頭蜂非但不會釀造蜂蜜,還是自然界中「殺手」一樣的存在。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虎頭蜂這種「殺手」。
  • 饒河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追花逐蜜 半世紀釀蜂味
    黑龍江日報9月14日訊初秋時節,陽光灑在饒河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雖然已經過了採蜜期,這裡依舊可以嗅到一絲甜蜜。「嗅」到商機 專注養蜂半世紀在保護區內饒河黑蜂集團的養蜂試驗基地,200多個智能蜂箱擺放有序,小蜜蜂鑽進鑽出地忙碌著。72歲的江紅巖隨手抽出一塊蜂脾,仔細察看蜜蜂的狀態。就像看望老朋友一樣,即使沒有戴蜂帽,他的動作依然從容熟練。
  • 搞清楚中蜂和意蜂的區別,你就不會上當受騙了!
    意蜂是外來蜂種,適應能力相對比中蜂要弱一些,尤其大蜜源匱乏時必須人工補飼,否則蜂群很可能因飢餓而死亡,因此不能像中蜂那樣獨自在野外生存。 生活習性:中蜂好跑路,意蜂較溫馴中蜂的性情相對暴躁,易分蜂且易遷飛,盜性較強,抗蜂蟎但易受巢蟲危害,善於利用零星蜜源,扇風時頭朝外向內鼓入空氣。
  • 隆陽區金雞鄉黃毛社區多措並舉推動「甜蜜產業」落地生根
    為實現貧困人口順利脫貧,促進當地農戶增收致富,在上海市閔行區的幫扶下,隆陽區金雞鄉黃毛社區結合社區實際,積極探索,多措並舉,精心安排部署2020年中華蜂養殖工作,確保「甜蜜產業」落地生根。市區領導調研中華蜂養殖項目
  • 蜂的種類與家族!!!
    蜜蜂有三種,一種在樹上被人們用器具收養的是家蜂,小而微黃,「  蜜 」味濃甘美;一種在山巖高峻處作房的,叫石蜜,這種蜂黑色如牛虻,它的「  蜜 」味酸色紅。蜜蜂完全以花為生,包括花粉及花蜜,有時釀造儲存成蜂蜜。
  • 啤酒釀造的時間簡史|伴隨著文明興衰
    一些人類學家認為,人類從狩獵的生活方式轉變到以定居的農業生活方式,主要是為了種植足夠的穀物來釀造大量的啤酒。雖然這一論斷沒有得到足夠的證實,但是啤酒可能是新石器時代人類工作和生活的強大動力這一想法就不足為奇了。幾乎整個動物界,從昆蟲到大象,從蝙蝠到猴子,都被證明在或多或少地食用乙醇。有理由相信我們和其他動物是根據酒精飲料帶來的優勢進化而來的。
  • 切葉蜂有哪些生活習性?
    切葉蜂是切葉蜂屬的一類蜜蜂,切葉蜂外形酷似蜜蜂,但卻有明顯的不同,切葉蜂腹部省油一簇金黃色的短毛,因喜從植物的葉片上切下半圓形的小葉片而得名,那麼切葉蜂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一般雌蜂有毒刺,但不會主動發起攻擊,即使被蟄,也只是會感覺到一點疼痛,沒有什麼大礙,而雄蜂沒有毒刺,切葉蜂比較利於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