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溪小學:蜂採百花釀甜蜜 人讀群書明真理

2020-12-04 東陽新聞網

昆溪小學:蜂採百花釀甜蜜 人讀群書明真理

源稿: |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27日 15:55:00 | 作者:張一評 | 編輯:董之震

  「讀好書,好讀書,不如讀書時,學而思,思而錄。」為落實新課標精神,推進學校書香工程,推進閱讀教育工作,豐富孩子的課外閱讀,提高孩子的閱讀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近日,東陽市白雲昆溪小學開展了全校閱讀等級考試活動。

  此次活動能順利開展經歷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開學初,為了提高孩子們的課外閱讀量,各年級段的語文老師經過討論後制定了根據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小學古詩背誦推薦篇目,推薦書目和小學教材確定了每個年級段的推薦書目表,一到六年級,每個年級各推薦了2本必讀書目,4本選讀書目,其他書目推薦若干。

  閱讀等級考試的內容,也是由各年級的語文老師根據推薦書目內容進行製作測試卷,真實確切地檢查孩子們的課外閱讀情況,並給孩子們評定閱讀等級,滿分為100分,給90分以上者敲上「優秀」等級徽章,80-90分以上者為「良好」,60-80分以上者為「合格」,這次考核全校合格率達100%,各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等級考試的形式由信息技術老師馬夢倩老師設計製作了小程序,只要手機掃取二維碼或者網址登陸就能完成電子試卷閱讀考試,改變了以往的紙質卷面的形式,能更加方便快捷答題,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閱卷效率。「好方便,在手機上就能完成閱讀登記考試。」三(1)班的雷妙涵這樣說。「學校舉辦這個閱讀等級考試非常好,能很好的檢查我的孩子課外閱讀的情況,考試形式又方便快捷,還能快速查詢到自己孩子的成績,不錯。」五(3)班馮浩斌的家長在班級群裡這樣反饋。

  據悉,為了讓孩子們在閱讀時養成良好的摘錄習慣,學校專門設計制定了「採蜜本」,讓孩子們一邊閱讀一邊摘錄好詞好句,記錄自己的閱讀後的感受。「我很喜歡我自己的採蜜本,每次閱讀時候我都會把書中自己喜歡的語段摘錄下來,並記錄自己的讀後感受,它就像我的一個閱讀好伴侶。」三(4)班的李子涵這樣說。「我一邊記錄我還喜歡一邊把閱讀故事的內容畫下來,不僅可以記錄閱讀內容還能豐富我的採蜜本,一張張故事插畫,生動有趣,讓我對閱讀有了更加濃厚的興趣。」五(1)班範佳敏說。

  「我們要及時抓住學生讀書的黃金年齡,激發孩子們閱讀的讀書熱情,擴大讀書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語文綜合素養。蜂採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讓閱讀點燃智慧,讓知識照耀人生。」校長樓世俊如是說。

相關焦點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百花蜜釀出甜日子
    百花蜜釀出甜日子——平江縣石坪村蜂蜜產業小記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亞平通訊員 如蘭 茶林 香貴縣駐村扶貧隊員林永康稱,「每年還有兩三千箱周邊村養的蜂,放到石坪村採蜜。」養蜂能手湯元祥的養蜂基地,散布著30口蜂箱,他對記者說:「明年還要增加20箱!」「有信心嗎?」「有搞頭,自然信心足!」湯元祥開心地望著蜂箱。石坪村的「甜蜜產業」是如何發展升級的?
  • 「蜂管家」馬若剛:持續釀造42年的甜蜜生活
    改革開放伊始,馬若剛正如「風餐荒郊外,露宿野嶺邊。追花不停蹄,取蜜不卸鞍」這首詩所描繪的場景一般,從未有一日閒著,始終以果敢的意志、剛毅的信念,持續與蜂為伴,力求人蜂合一,被當地人尊稱為「小剛頭」「老剛頭」。談及這段經歷,他總是淡淡一笑:蜂蜜是香甜的,養蜂卻是艱苦的。當辛苦換來大家甜,換來小康家,所有的苦也都隨風消逝了。1964年,馬若剛出生在浙江省溫嶺市箬橫鎮車路村一貧苦家庭。
  • 闢謠:中蜂只採百花蜜,意蜂只採單花蜜,忽略了條件限制
    很多資料上都提到了關於中蜂採集百花蜜與意蜂採集單花蜜的說法,於是很多網友養成了一個習慣,甚至一些專業養蜂人都提出了中蜂只採百花蜜,意蜂只採單花蜜的說法,這種說法實際上是有問題的。所以中蜂一般一天中活動的時間比較長,比意蜂差不多要多兩個小時左右。對於很多大型蜜源來說,中蜂採集能力不強的原因並不是中蜂不採集大型蜜源,主要是有的蜜源花蜜所在的位置較深,中蜂的吻夠不著。除此之外,中蜂採蜜有就近原則,從最近的蜜源開始採集,造成了中蜂的蜂蜜中含有多種花的蜜源。
  • 左慶峰:「蜜蜂書記」帶領村民過甜蜜日子
    蜜蜂採蜜離不開花蜜,為了讓蜜蜂一年四季都能採到新鮮的花蜜,左慶峰與合作社的工作人員採用「走蜂」形式,讓蜜蜂一年四季都做到有蜜可採、有蜜可釀。走蜂,即根據不同季節的花期,把蜜蜂送到附近花期最茂盛的地方去,為蜜蜂提供花蜜採集。春季到梧州荔枝園採花蜜後回到古蓮村採百花蜜,夏季在古蓮村採烏桕花蜜,秋季到樟木林鎮陶陂村採九龍藤花蜜,冬季再回到古蓮村採鴨腳木花蜜。
  • 80後村婦養了400多箱土蜂,今年收入30萬,明年準備養千箱蜂
    今年400多箱蜂,收穫4000多斤蜂蜜,收入達30萬元。李金萍家中5口人,丈夫在小水電站上班,公公癱瘓在床,婆婆也是年老體弱,孩子正在上小學,李金萍要照顧公婆孩子,家庭收入全靠丈夫在電站的微薄工資,2014年她家被納入貧困戶,要強的李金萍覺得很沒面子,2015年,她跟丈夫商量養蜂的事,丈夫說:「你一個女人家,怎麼幹得成?」
  • 崑嵛山腮扁葉蜂
    崑嵛山腮扁葉蜂(Cephalcia kunyushanica)是膜翅目扁葉蜂科腮扁葉蜂屬的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在胚後發育過程中要經歷卵
  • 蜜蜂餵得飽飽的,蜂產品成「甜蜜」負擔,追花採蜜人 翹首盼客來
    日前,海南省蜜蜂產業協會會長陳昌卓說,蜜蜂是餵飽了,但由於未能及時復工復產造成蜂群管理缺失,以及蜂產品市場供應鏈的中斷,不少育蜂人、合作社的大量蜂產品待銷,他們面臨著育蜂生產資金的壓力巨大。工人正在採蜜海南育蜂人有著一張清晰的「追花」時間表:12月份,陵水採南瓜花蜜;2月份,來到海口三門坡的採荔枝花蜜;3月份,海口羊山地區大面積開出的荔枝花,可以釀出最頂級的荔枝蜜;4月份,部分養殖義大利蜂的育蜂人則會離開海南,轉場到廣西、廣東採荔枝花,隨後一路北上,往福建、陝西、黑龍江等地追尋蜜源。
  • 小蜜蜂一天飛行300裡,採得百花成蜜後,為你辛苦為你甜
    現在很多人都有喝蜂蜜的習慣,不僅滋補營養而且養顏減肥,同時還給味蕾帶來驚喜的衝擊,享受甜蜜的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蜜蜂。你知道一隻蜜蜂一天能採集多少蜂蜜嗎?實際上,在流蜜季節一隻蜜蜂一天一般只能採進0.27克花蜜。蜜蜂的壽命為30-40天(指工蜂),而幼蜂階段又不能出巢採蜜,每隻蜜蜂能飛出採蜜的時間只有20天左右,能採蜜5.4克左右,而一隻蜜蜂一生要消耗蜂蜜2克左右,實際每隻蜜蜂僅能為人們提供蜂蜜3克左右。假如一隻蜜蜂要釀造一公斤蜂蜜,必須在100萬朵花上採集"原料";要在花叢和蜂房之間來回飛15萬趟,才能把蜜汁送回。
  •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的諷刺與幽默
    前言:前幾天看到一個問題, 絕句《蜂》諷刺了什麼人?這首詩的作者是晚唐詩人羅隱 ,《蜂》是一首寄託遙深的詠物詩。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這個羅隱,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一、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晚唐有個詩人,叫做羅橫,這個羅橫在考場屢戰屢敗,據說"十上不第",於是一生氣,把自己的名字改為了羅隱。
  • 《蠶吐絲 蜂釀蜜》十二篇
    《蠶吐絲 蜂釀蜜》十二篇原創作者:馬新喜《蠶吐絲 蜂釀蜜》(一)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絲成後,織錦衣。蜜釀成,健君體。宜老幼,養男女。外能用,內可服。《蠶吐絲 蜂釀蜜》(八)箋白無墨字蜂程遇靈姿朵上舞詩篇巢中釀甜詞
  • 56歲農民失去左腿,穿著假肢放蜂採蜜,他做的事讓人佩服
    8月19日,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桑園鎮相家莊村,已經在這裡放蜂一個多月的杜敬愛介紹說,雖然自己身體殘疾,但是從不去博取別人同情,靠自己的努力和勞動掙來的錢,花著心裡比較坦然。圖為杜敬愛在查看蜂箱。(本組圖片拍攝於5月至8月)山東56歲男子穿假肢賣真蜂蜜,10幾年來專賣良心蜜,從不昧著良心賺錢今年56歲的杜敬愛是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招賢鎮西全寨村人。26歲那年,他在五蓮縣一個村辦瓦廠打工時,左腿被攪拌機「吃」了進去,從膝蓋上邊截肢,左腿只剩下了半截大腿,從此,他不得不靠穿戴一條假肢生活,他的命運和人生從此改變。圖為杜敬愛在查看蜂箱。
  • 小興安嶺「蜂場」父子兵:黑蜂「釀出」幸福生活(4)
    新華社照片,寶清(黑龍江),2020年7月10日小興安嶺「蜂場」父子兵:黑蜂「釀出」幸福生活齊光磊(右)與父親齊傳君在蜂場查看黑蜂飼養情況(7月9日攝)。小暑剛過,在小興安嶺林區完達山北麓迎春林業局有限公司五泡林場21林班,椴樹正在展瓣吐蕊,東北黑蜂忙著充分利用這一年一次的20多天花期採花釀蜜。36歲的齊光磊是五泡林場21林班的一名蜂農,他的父親齊傳君是當地有經驗的老蜂農。在父親的幫助下,靠著辛勤的勞作以及誠信經營,齊光磊把養蜂產業做得有聲有色。
  • 萊西祖孫三代養蜂人 160餘畝養殖區釀造「甜蜜事業」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鑫 陸金星 劉玉凡 盛夏季節,正是萊西大青山野生荊條樹盛開的時節,養蜂人也進入了一年中忙碌的時候。作為家族第三代養蜂傳承人,1995年出生的王志新和父親都是採蜜人,他們住在深山,與蜂「共舞」,投資70餘萬元建立了佔地160餘畝的中華蜜蜂養殖區。
  • 羅隱經典詩詞五首: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並不是因為他才華不高,而是他的詩文諷刺意味太濃,人也很狂妄,這使他在講究謙虛的中國古代社會裡非常孤立,考官們對他很反感。但他的詩文卻屢屢出佳句,今天我們來欣賞幾首羅隱的詩詞。1、蜂唐代:羅隱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 形成過程看似很簡單,蜂蜜脫水的過程卻很傷蜂
    先講一下蜂蜜是怎麼來的蜂巢中有一個偵查蜂,負責尋找合適的蜜源(就是花朵多的地方)然後告訴小夥伴們,大家一起去採蜜。勤勞的小蜜蜂就開始周而復始的進行採蜜活動。一公斤的蜜,需要小蜜蜂採500萬朵花才能釀出來。當然,不是一隻小蜜蜂去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一個蜂巢大概有3000隻左右的蜜蜂,兩到三天就可以採滿,這個過程叫採蜜。現在,農民伯伯會搜集一下,小蜜蜂採蜜時採的花粉顆粒。油菜花的花粉對男性前列腺有一定的幫助效果。接下來小蜜蜂要開始釀蜜了。釀蜜的主要過程就是讓一開始採集來的蜂蜜進行「再加工」。
  • 崑嵛山到處是龐大的黑體白花石塊
    崑嵛山到處是龐大的黑體白花石塊,被歲月磨礪得無稜無角,這些斑駁的石塊記載著它在世間的滄桑經歷,它們毫無規則地隨意而臥,佔據著一塊地皮,分割著山坡。尋不到成片的可犁耕之田,巨大的黑體石塊白天從陽光裡採熱,夜間釋放,使崑嵛山區的溫度高於外界,崑嵛山溝谷縱橫,溪河如網,雨量充沛,為樹木花草的生長創造了一個特殊的環境,難怪這裡奇樹異花怪草繁多。
  • 清遠有位「蜂王」 帶動鄉親釀造「甜蜜生活」
    他說,入冬以來產出了鴨腳木蜜等冬蜜近5000斤,大半年餐風露宿的付出,換來的是一個甜蜜的豐年。中華蜜蜂最勤勞在群山環繞的田園深處,茶樹婆娑,環境宜人,數百個方形蜂箱一排排有序地擺放在林蔭下,無數的小蜜蜂進進出出,採蜜釀蜜忙碌不停,每個巢穴都像一個熱鬧的城堡,演奏著最悅耳採蜜交響樂。
  • 蜂情萬種,童山寶介紹蜂的世界
    其實早在晚唐詩人羅隱的〈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一詩中,便道出辛勤工作的蜜蜂。而在從事田野工作或登山露營等戶外活動時,時有所聞遭到蜂螫(特別是虎頭蜂)的事件,甚至於造成被螫者不幸死亡的意外案例。因此,一般社會大眾對於蜂(虎頭蜂)的印象多是負面的,甚至產生極大的厭惡或恐懼感。
  • 中蜂分蜂的影響因素及分蜂機制
    中蜂好分蜂,這是適應性強的表現,但由於好分蜂,難於維持強群,對提高單位蜂群產量不利。㈠促使分蜂的因素主要包括環境因素、蜂群因素和季節因素。⒈環境因素⑴外界環境因素:主要是蜜粉源和氣候條件。⒊季節因素.中蜂飼分蜂程度與季節有關,分蜂季節蜂群會普遍發生分蜂,即使群勢不是很強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