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古人收集雷電引發的山火火種,用來取暖和燒烤食物,火種不易保存,如果遇到陰雨天氣,柴草不足,或者沒有及時添柴,火種會很快熄滅。
後來,古人發現鳥類在樹上啄木找蟲子時候,有的枯木會迸發出火星子,由此引發靈感,開始鑽木取火。
《太平御覽》記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後世有聖人,至於其國,息此樹下。有鳥若梟,啄樹則燦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
後世學者考證,燧明國位於今天的河南商丘,這裡所說的「聖人」即傳說的「燧人氏」, 燧明國的燧人氏,風姓,舊石器時代發明了鑽木取火的方法,指導華夏先民用火烤熟食物、照明、取暖、驅趕野獸,從此終結了茹毛飲血的歷史。
燧人氏被後人尊為「火祖」、「火神」,位列三皇之一,即「燧皇」。燧人氏使用什麼木材來取火呢?
燧人氏
《拾遺記》記載:「(燧明)國有火樹,名燧木……折枝相鑽,則火出矣。」「火樹」枯萎後被稱作「燧木」,折下燧木的樹枝相鑽,就可以得到人工收集的火種。
古人鑽木取火,在一年四季選擇不同的木材,稱作「改火」、「改木」,後人引申為季節的更迭,如北宋文學家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詞中有「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的詞句。
《周書》記載:「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zhè]之火,秋取柞楢[yóu一種可製作車輪的硬木]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鑽火各異木,故曰『改火』也。」
春天以榆木、柳木取火;夏天以棗木、杏木取火;夏天最後一個階段的季夏時節,以桑木、柘木取火;秋天以柞木、楢木取火;冬天以槐木、檀木取火。
改火做為一種禮儀,形成於上古時期,流行於夏、商、周三代,一直延續至漢朝,三國時期廢止,晉朝時重新興起,隋朝時又一次廢止,唐宋時期再度興起。
為什麼要「改木」取火呢?
《改火解》解釋說:四時之火,各有各的益處,如果夏天仍用春天的榆柳取火,則這種火「便有毒,人易以生疾」,因此需要改火為人類去毒救疾。
鑽木取火按照不同季節更換不同的木材,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季節不同,木材的乾燥程度、軟硬度、溼度會發生變化,選取最為適宜的木材才能快速取得火種。
每當寒食節時,全國禁火,火種熄滅數日,清明節到來,重新鑽木取火。
宋朝時期,清明節要舉行取火儀式,一些太監以鐵鑽鑽木取火,最先取得的「新火」要獻給皇帝,會得到賞賜。
宋朝人認為「新火」吉利,皇帝用「新火」引燃木炭,然後派人分別送到王公大臣的家中,表示上天賜予恩澤,此後開始以「新火」取代「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