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內部已開始核聚變, 亮度逐漸增強, 未來人類有望看到兩顆太陽

2020-08-28 磐獅

眾所周知,太陽只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恆星,但是對於太陽系來說太陽是所有天體的「大家長」,它們都被太陽引力所控制,就連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都繞著太陽轉。其中,受太陽影響最大的行星就是我們地球。

地球上的動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才能產生自身所需要的營養,食草動物需要植物才能生活,食肉動物需要相當的肉類才能維持生命活動。而且太陽輻射的存在有利於形成溫暖的環境,溫暖的環境有利於生物的繁衍生息。由此可見,地球十分依賴太陽所提供的光和熱。那麼,倘若50億年後太陽變成了白矮星,地球也會隨之毀滅嗎?

科學家在對太陽系其他行星的研究中發現,木星其實能夠自己發出微弱的光,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木星的亮度慢慢在增大,還在向四周釋放運動的能量。值得思考的是,這種狀態下的木星和早期太陽的形成有些相似。那麼我們的問題就來了,如果按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木星會成為太陽系的第二個太陽嗎?


理論上,要形成一個恆星所要具備的條件有很多,比如該星球的大氣構造,該星球的質量和是否有這個機遇。所以並不是所有行星都可以變成太陽的,不然太陽系中恐怕要出現好幾個太陽了。

科學家表示,雖然木星在其他方面很有可能成為一顆恆星。但是最重要的是,木星的質量連太陽的1/10都達不到,這樣的木星不可能成為一個足以影響整個太陽系的「大家長」。

但面對這種「瘦弱」的體質也不是沒有辦法改善。

科學家表示,倘若木星能夠在堅持自發展的同時截獲太陽的粒子,作為增加自身質量的物質。那麼,30億年後太陽的繼位者木星就會成為新的「大家長」。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地球會被兩個太陽炙烤。如此一來地球的處境會危險,或許不用等到太陽滅亡,地球就先被烤成「煤球」了。

那麼,木星作為新的太陽後,地球上的生命還能按照之前的太陽的規律生活嗎?

首先地球的軌道會發生變化,從繞著太陽轉變成繞著木星轉。還會因為日地距離的變長,本來是1.5億千米變成5.2億千米,所以地球接收的太陽輻射變少,亮度和溫度都會降低。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的子孫或許就不用擔憂溫室效應帶來的影響了。

相關焦點

  • 木星亮度逐漸增強,未來可以取代太陽嗎?科學家:機率很小
    文/貓行圖/網絡 木星亮度逐漸增強,未來可以取代太陽嗎?科學家:機率很小!在宇宙太空中雖然有很多的星球,但是對於人類而言,最為特殊的一個絕對是太陽。木星的亮度逐漸增強,未來可能會取代太陽成為太陽系當中的第二太陽。科學家們認為雖然這種概率非常的小,但也並不是不存在的。
  • 木星亮度逐漸增強,未來將取代太陽?
    在太陽系有很多行星,但是人類最常研究的行星就是火星和木星,因為目前地球在這兩顆星星的保護之下過得非常的安全,而且很多人都相信火星上來是存在生命的,很多科學家一直想要在宇宙當中尋找另外一個內地行星,為了就是當地球毀滅之後,人類還有地方能夠生存,當然這並不代表人類要拋棄地球,只不過人類目前對於環境的汙染
  • 假如木星點燃核聚變,成為恆星,會對人類的生存產生什麼影響?
    在星雲中心的物質開始不斷凝聚形成了最初的天體。天體形成之後,開始不斷吸收凝聚周圍的物體,質量越來越大,當質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點燃中心處的核聚變反應,從一顆氣態巨行星成長為恆星。所以太陽在沒有點燃中心核聚變之前,它也只是一個巨大的氣態行星。這一點跟木星是非常相似的。可能有人會說了,那木星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 木星被氫氣所包裹,如果把它點燃,有可能核聚變成為太陽嗎?
    ,而並非是木星本身,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能力點燃木星,如果想讓木星變成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那就必須要讓木星裡面的氫元素進行核聚變反應,其實這樣的方案是非常不可行的。70~80倍左右,它才有資格成為一顆恆星,其次木星上面的氣體也比較的特殊,只有氫氣和氦氣並沒有氧氣,而滿足燃燒的條件是必須要有氧氣的, 太陽「燃燒」的原因是一位進行了核聚變反應,整個過程是不需要氧氣的參與的,而如果要將木星上的氣體點燃,就必須要有氧氣,讓木星燃燒才可以,但是這一條件並不具備。
  • 木星能成為恆星嗎?
    要是太陽系也有兩顆恆星,那該多有趣啊!假定要把太陽系內部的某個星體升級為恆星,誰最合適呢?當然是木星了。八大行星之中,木星最大。在太陽系的整體質量中,太陽佔據了99.86%的份額;在剩下的0.14%之中,木星獨佔一半以上,達到了0.1%。也就是說,其他所有大行星加起來也沒有木星大。如果地球放到木星旁邊,就可以看出來地球的渺小和木星的巨大。
  • 太陽發光是因為核聚變,為什麼它不像氫彈瞬間爆炸並燃燒殆盡?
    恆星之所以發光發熱,是由於內部在進行著核聚變有質量損失,這些損失的質量按照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轉換為能量釋放出來。那麼問題就出現了,人類目前對於核聚變的應用主要是在武器裝備上,也就是威力巨大的氫彈,氫彈爆炸瞬間就可以完成,那麼太陽內部的核聚變為什麼可以一直持續著進行100億年,而不是瞬間完成能量釋放過程?
  • 韓國「人造太陽」刷新世界紀錄 有望促進可控核聚變反應從夢想走向...
    這一成果有望促進可控核聚變反應從夢想走向現實。KSTAR是一款超導核聚變裝置,也被稱為韓國「人造太陽」。在2018年的實驗中,KSTAR首次讓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高溫下持續運行(等離子體只有被加熱到1億攝氏度以上才可能實現可控核聚變),時間約為1.5秒。KSTAR的最終目標是,到2025年讓等離子體在超過1億攝氏度的高溫下連續運行300秒。
  • 如果小說成為現實,木星變成恆星,會導致人類滅絕嗎?
    會導致人類滅絕嗎?這個問題很有趣,假設它變成一顆與太陽亮度相同但質量不變的恆星,老實說,不會有那麼大的效果,S甚至可能毫無變化。當然,在太陽系中會有額外的熱源,但那將是相當遙遠的。我們知道太陽離地球1AU,1AU等於一個天文單位,約為1.496x10千米。木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5.2AU,其最近點為4.95AU,最遠點為5.46AU。
  • 罕見的變星即將到來,亮度是太陽1100倍,它或取代太陽地位
    在宇宙中,能夠主動對外發出光線的星球一般都是恆星,這是因為恆星的內部在不斷地進行核聚變反應,這種反應能夠釋放出不可估量的能量對於它的發現要從1596年開始,德國一位熱愛天文的牧師在天文望遠鏡的幫助下觀察到在鯨魚座裡存在一顆異常明亮的星星,這顆星星後來被證實是星等達到三級的恆星。於是這位牧師在之後的幾個星期持續關注這顆星星的變化,發現它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亮度增加之後又開始暗淡了,直到最後就再也無法看到了。
  • 解讀《流浪地球》:引力彈弓已有實踐,可控核聚變仍在努力
    在人類的航天徵程中,引力彈弓效應的應用已十分廣泛。首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旅行者1號」在飛離太陽系前,就曾多次藉助引力彈弓效應。 可控核聚變還在探索中影片中,為了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人類在地球上建造了上萬座高聳入雲的重元素聚變發動機,單個發動機通過重元素聚變能夠產生150萬億噸的推力。
  • 人類歷史上最大核聚變項目邁出第一步
    《衛報》報導稱,該核聚變裝置包含數百萬個零件,或重達2.3萬噸,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核聚變工程。該裝置還具有近3000公噸重的超導磁體,由超導電纜連接。   此次啟動的是「託卡馬克」(tokamak)裝置的安裝工程。是目前利用氫的同位素——氘與氚,進行可控熱核聚變的主流裝置。託卡馬克有「人造太陽」之稱,這是一種利用磁約束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裝置。
  • 當核聚變反應堆遇上3D列印 「人造太陽」有望更快「發光」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近年來,人類對能源的依賴日益加深。但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有沒有可能一勞永逸地破解人類能源短缺的困局? 隨著核技術日漸成熟,被譽為「人造太陽」和「人類終極能源」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或有可能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潔能源、造福後代子孫。
  • 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開始組裝
    人類目前科技的本質就是「燒開水」,而可控核聚變將徹底改變這一狀況。2006年開始,國際熱核實驗堆(簡稱ITER)即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一直在進行中,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能源項目之一。這是來自35個國家/地區的數千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共同努力的成果,他們都致力於開創一個基於太陽內部超熱、高速反應的可再生能源新時代
  •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內部核聚變結束後,會變成什麼?
    受到其它恆星以及星體引力波動的影響,這些星雲物質在50億年前左右的時間,在引力牽引下發生著持續不斷地碰撞和聚合,逐漸形成了一個質量相對較大的核心區域,然後在萬有引力和動量守恆定律的支配之下,周圍的星際物質和氣體一部分繼續被吸入核心區域,核心質量不斷地增長,另外也在持續碰撞的過程中,逐漸積聚著能量和溫度,與此同時,稍遠一些的星際物質和氣體,在自身也進行碰撞和聚集的過程中,開始圍繞著這個核心進行運轉
  • 太陽為什麼會死,太陽死後木星能接上班嗎?
    我們現在都知道是氫元素核聚變產生的能量發光發熱的,早先科學家有猜測太陽可能是引力坍縮能發光的,也有猜測是小行星撞擊而發光,更扯的有太陽是燒煤的。,1928年喬治·伽莫夫推導出了伽莫夫因子,使得太陽的核合成理論得以繼續(因為早期科學家計算太陽的溫度並不足以引發核聚變,所以大家都看著一顆發光的太陽發呆),伽莫夫給出兩顆原子核在足夠近時強作用力可以克服庫侖障壁的量子力學公式。
  • 為什麼太陽也會死亡?太陽死後木星能接上班嗎?
    我們現在都知道是氫元素核聚變產生的能量發光發熱的,早先科學家有猜測太陽可能是引力坍縮能發光的,也有猜測是小行星撞擊而發光,更扯的有太陽是燒煤的。年喬治·伽莫夫推導出了伽莫夫因子,使得太陽的核合成理論得以繼續(因為早期科學家計算太陽的溫度並不足以引發核聚變,所以大家都看著一顆發光的太陽發呆),伽莫夫給出兩顆原子核在足夠近時強作用力可以克服庫侖障壁的量子力學公式。
  • 如果太陽內部核聚變反應停止,地球多長時間會陷入黑暗?
    恆星是宇宙中最早誕生的一類天體,它的核心處是一個核聚變反應堆,通過核聚變反應不斷將宇宙中的氫元素轉變演化為其它的元素,而宇宙有了豐富的元素才有了後來多姿多彩的宇宙世界,才有了地球生命的誕生,有的人類的誕生。而太陽系之所以能夠形成,能夠在地球上誕生生命,誕生人類,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有恆星太陽的幫助。
  • 可控核聚變的實現到底有多難?可能再過50年也難以實現
    因此,科學家在50年前開始了一項關乎著人類命運的偉大能源研究,那就是可控核聚變。對於核能,相信大家都知道,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向日本釋放了兩顆原子彈,讓世界人民首次見識到了核能的可怕。隨後人類開始了對核能的研究探索。而核能的應用有兩個方向,一個核裂變,一個是核聚變。
  • 核聚變發電有望了?我國核聚變裝置已能放電,電流已達250萬安培
    提起「人造太陽」,我們都會想到可控核聚變,想到託卡馬克裝置,這種熱核聚變反應堆被認為是解決人類未來電能等能量需求的絕佳方式,因為它可控熱核聚變可以穩定的產生極高的能量,而且清潔無汙染,是最理想的電能等能量的來源渠道。
  • 木星和太陽相似度很高,卻沒有成為恆星,未來有機會嗎?
    而宇宙大爆炸之後,宇宙像一個膨脹的氣球一般,擁有了體積,也產生了質量,也產生了基本的粒子氫原子和氦原子,宇宙不斷膨脹,奇點中心的溫度也開始下降。作為基本粒子的氫原子和氦原子也開始形成氣體雲,一些質量和體積較大的氣體雲在中心引力的作用下,開始收縮,進而又使得氣體雲中心的氣壓和溫度上升,在這種高溫高壓的情況下,產生了核聚變反應,最終就形成了一顆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