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景記憶」依賴海馬區 「語義記憶」依賴皮層
核心提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最新研究認為,記憶要比之前認為的更為動態和多變。發生在大腦的兩個區域——海馬和皮層之間的重要互動,對形成地點和事件記憶具有不同而互補的作用。研究揭示了大腦中存在不同的記憶形式,編碼也不同,但都能與部分大腦進行互動。
-
AAAI 2020|通過解糾纏模型探測語義和語法的大腦表徵機制
如圖1所示,該框架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構造解糾纏的特徵表示模型,接著用分離的特徵表示向量在大腦激活數據中尋找對應特徵最相關的腦區。具體來說,我們提出一種解糾纏的特徵表示模型(DFRM)。如圖2所示,該模型屬於雙通道的變分自編碼器,利用兩個隱含變量分別表示語義特徵變量和語法特徵變量。
-
Nat Rev Neurosci:海馬齒狀迴環路與情景記憶的編碼、提取和分辨
海馬是形成記憶的關鍵腦區,而齒狀回(DG)在海馬的記憶形成中起關鍵作用。有趣的是,DG的損傷影響了大部分(並非全部)海馬依賴的記憶功能,這表明海馬的其餘部分(CA1-CA3)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自主運行。若將動物依次放入同一房間的兩個相似環境或兩個完全不同的房間時,不同的GCs群會表達即時早期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s, IEG),比如Fos或Arc,這些編碼轉錄因子的基因在強烈的神經元激活後幾分鐘內高表達。在兩個空間環境中,IEG的表達可能比動作電位更獨特。
-
人腦「語義雲圖」將改造人類記憶思維
為了更好地理解大腦如何處理語言,來自美國的科學家近期繪製出一幅人腦的「語義雲圖」,揭示了腦區是如何被諸如「衣服」或者「外表」這樣的詞彙所激活而做出反應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腦神經專家表示,類似的人腦「語義雲圖」也可以翻成中文版本,只是中文詞彙映射到人腦中所對應的腦區可能不同。
-
多樣與重複刺激方式可形成記憶
科學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儀(fMRI)分析了大腦活動圖像,結果發現,通過多次學習記住一張面孔或一個單詞,與忘掉它相比,其神經活動在多個腦區顯示出更大的相似性。《科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多次激活同樣的神經連接方式能將事物印在記憶裡。這與心理學家40年前提出的編碼變異假說結合,能使人們更好地理解記憶的形成機制。
-
孩子「記憶力」差,不是腦子笨,是方法不對,建議用「語義記憶」
如果我們死記硬背就很難長時間的記住,但是如果我們通過理解意思之後再加以記憶,那就很容易記住,而且還能在需要的時候使用。一,孩子記憶力差的原因對於大多數的孩子來說,在記憶力方面都有大大小小的不同之處,有的同學在語言方面的記憶能力好,有的在數字方面的記憶能力好,更有的是在記憶圖片順序的方面能力好。
-
Science重磅新發現:這個腦區也能影響記憶
到目前為止,海馬體被認為是負責記憶的最重要的腦區,其他區域只作為輔助。然而,1月13日發表在《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稱為內嗅皮層的腦區在記憶中起著新的獨立作用。 由奧地利科學技術協會(IST Austria)的 Jozsef Csicsvari 教授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表明,在大鼠中,內嗅皮層重現與海馬體輸入無關的運動記憶。
-
科學家提出記憶形成新解:大腦玩的拼圖遊戲
科學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儀(fMRI)分析了大腦活動圖像,結果發現,通過多次學習記住一張面孔或一個單詞,與忘掉它相比,其神經活動在多個腦區顯示出更大的相似性。《科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多次激活同樣的神經連接方式能將事物印在記憶裡。這與心理學家40年前提出的編碼變異假說結合,能使人們更好地理解記憶的形成機制。
-
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記憶的分類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人在受到幹擾時內隱記憶保存時間大於外顯記憶。根據信息加工的不同,可以把記憶分為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程序性記憶,指對具有先後順序的活動過程的記憶,是對某一具體活動操作過程的記憶,程序性記憶涉及的是如何做,how to do。這種記憶常常需要經過多次嘗試和練習,才能習得。與陳述性記憶不同,程序性記憶信息很難用語言加以描述和傳授。例如,汽車遊泳溜冰,難以用語言進行陳述,可一旦掌握後,便很難忘記。
-
Science:發現情景記憶開始形成的時間
2019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形成和儲存記憶的能力是如何和何時產生的是神經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大腦發育的三個不同階段,而且這三個不同的階段是在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形成之前發生的。
-
如何強化或抑制記憶?刺激大腦特定區域或可操縱記憶
海馬體本身雖然很小,但含有許多不同的子區域,這些子區域協同合作,便能喚起一段特定回憶的構成要素,只要你知道該刺激海馬體中的哪個區域,就能輕易操縱記憶。未來有一天,這項技術也許可以為受負面記憶困擾的人們提供定製化治療方案。
-
神經康復措施:運動想像對腦區的激活
研究顯示,運動想像涉及運動相關腦區,包括前運動區、輔助運動區、頂葉、小腦和基底神經節;但目前相關研究仍以簡單動作任務為主,日常活動的大腦激活情況尚不清楚。Matsuo等的研究納入21名健康右利手志願者,對其使用筷子進行自我進食活動與運動想像過程中大腦激活情況進行檢測。自我進食活動任務包括用筷子進食醃黃瓜片的運動或進行相同活動的運動想像。研究結果表明,前運動區和輔助運動區在自我進食活動的運動想像中起重要作用。該研究成果為運動想像用於腦卒中神經功能障礙的康復幹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
講普通話時候不同腦區是怎樣工作的?結合fMRI與TMS的對普通話語義認知神經基礎的研究
在使用普通話交流時,對漢語的語義認知是我們交流的基礎。關於語義認知的神經基礎,現有研究提出了一個大規模的分布式網絡模型,包括左側額下回(IFG),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顳中回(MTG)和外側頂壁溝(IPS)。這些現有的語義處理模型主要基於印歐語言的研究,而缺乏對漢語普通話的研究。
-
導讀020期|探秘學習記憶:動態環境學習中的功能性腦網絡重構
2,嬰兒睡眠依賴的記憶鞏固保護新的情景記憶不受現有語義記憶的影響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作者:NikiN400的語義記憶效應和FTMR的情景記憶效應人的陳述性記憶主要有兩種:情景記憶和概念性的語義記憶。
-
腦區功能與學習能力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腦區功能優勢在3歲前已經顯現,每個正常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腦優勢。人的學習能力、思維類型、心理傾向、行為風格都隱藏在其腦功能區優勢中,而學習能力最初的發展是從感覺運動階段開始,向知覺和知覺動作統合階段演進,再進入語言文字符號運用階段,最後達到邏輯思維和推理階段。人的各種活動都是在腦的各種不同思想意識支配下進行的。
-
記憶的形式:讓我們從「情人節」說起……
沒錯,這是當年我和他爹花前月下你儂我儂深情似海的時候,在一個尋常的情人節,他爹送給我的禮物…… 當時,還沒有結婚…… 後來,結婚了…… 後來,再也沒有「後來」了…… 先撇開無情無趣無聊的他爹,借著「情人節」這個話題,讓我們聊一聊記憶的不同形式
-
《自然》揭秘: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一百多年前,德國生物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一個詞「記憶印跡」(engram),表示記憶的產生會在大腦中發生某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如同腳印一樣留下某種痕跡。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當一段新的經歷在腦海中形成長期記憶,特定的一些神經元會負責編碼細節,當它們被重新激活時,我們便回憶起了相關內容。
-
小孩記憶好,學習差不了
但需要被注意的是,長時記憶需要短時記憶進行轉化,短時記憶又需要感覺記憶進行信息捕捉登記。一個完整的記憶過程是這樣的:當外界刺激傳來時,人們會馬上形成感覺記憶,當感覺被注意後,轉為短時記憶,否則,就遺忘,當短時記憶的內容被進行複述後,會進入長時記憶,否則,也會進入遺忘。
-
記憶是如何形成的?為啥有的人能瞬間記住大量數字?
導語:記憶是如何形成的?為啥有的人能瞬間記住大量數字?人類發展到今天,醫學、生物學已經相當發達,但人體有一些再平常不過的功能,卻仍無法認識清楚,比如記憶從哪裡來?能否複製記憶?記憶按照內容可以分為五類,分別為:形象記憶、情景記憶、情緒記憶、語義記憶和動作記憶;按記憶方式可分為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人是高智商動物,但這不代表人類的記憶就是最發達的,在某些方面,人的記憶不如動物,這是生物幾千萬年進化的結果,並非後天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