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調查委員會宣布STAP細胞醜聞初步結論。
圖片來源:DENNIS NORMILE
雖然一個長時間運行的幹細胞研究慘敗,但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另一個調查委員會近日在東京發布了新報告。報告稱,所謂的刺激觸發採集功能(STAP)幹細胞以及可能衍生自這些細胞的嵌合體小鼠和畸胎瘤,「都來源於受汙染的(胚胎幹)細胞培養,這個真相駁斥了兩篇論文的主要結論」。1月29日,這兩篇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該委員會斷定,3個假設的STAP幹細胞系實際可能是3個預先存在的胚胎幹(ES)細胞系。報告總結道:「不可能是被3種不同的ES細胞意外汙染,人們懷疑汙染是人為造成的。」但該委員會並沒有發現人為汙染的決定性證據,或者誰是責任人。「因此,我們無法推斷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
但該委員會發現,論文的兩張圖片確實存在偽造等不端行為,它們並沒有實驗數據支撐。該委員會認為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小保方晴子應為偽造負主要責任。
12月19日,另一個調查小組宣布,即便在小保方晴子的幫助下也未能重複STAP幹細胞研究。同一天,小保方晴子從神戶RIKEN發育生物學中心(CDB)辭職。
論文丑聞曝出後不久,RIKEN發起了一項調查,並在4月份總結稱小保方晴子涉及科研不端行為。《自然》在7月份撤銷了這兩篇論文。但小保方晴子等人依然堅持STAP細胞的真實性。之後,RIKEN決定依照論文中描述的方法重新進行試驗。在中期報告中,調查小組報告未能製作出STAP細胞。同時,該小組邀請小保方晴子參與實驗,以驗證實驗技術是否有細節未出現在發表論文中。
在指責小保方晴子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同時,該委員會認為兩位高級研究員負有監管鬆懈的責任。一位是小保方晴子工作的實驗室主任Teruhiko Wakayama;另一位是在論文撰寫中發揮重要作用的Yoshiki Sasai。現供職於山梨大學的Wakayama之前也承認他將因此次醜聞接受紀律處分,而Sasai則在今年8月份自殺身亡。另外,CDB也將被重組。(張章)
《中國科學報》 (2014-12-29 第3版 國際)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