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實驗失敗,STAP細胞最終還是死透了

2020-12-05 果殼網

akprussia/編譯)去年日本和美國研究者提出的具有革命性的幹細胞製備方法從來就沒存在過——這是9月23日被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兩篇論文[1,2]得出的結論。碰巧,也恰是《自然》雜誌在去年初刊登了那篇命途多舛的原論文。

2014年1月,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發育生物學中心(CDB)和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表了兩篇論文[3,4],聲稱可以通過對成體細胞施加刺激(如酸性環境或物理壓力)的方法獲得胚胎樣幹細胞——有多能性、可以形成身體中超過200種細胞的特殊細胞。文章作者將這種技術稱為STAP(stimulus-triggered 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刺激誘導獲取多能性)。

2014年12月,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一支團隊宣布重複實驗的結果。圖片來源:nature.com

然而,其他科學家很快就發現了研究中數據的問題。論文在接受調查後被撤回。但是這個過程本身是否真的奏效,以及日本理研實驗室標著STAP的多能幹細胞究竟從哪來,當時還都是未解之謎。

汙染的問題

為了解決第一個問題,來自四個國家的七個研究團隊嘗試在不同環境條件下複製這個過程。研究團隊嘗試133次製備STAP細胞,均以失敗告終。

其中,一個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與STAP細胞原論文的一名共同作者合作,在STAP細胞「誕生」的實驗室裡進行了嘗試。一些細胞經過生物工程修飾,每當與多能性有關的基因表達時,就會順帶表達螢光蛋白——這應該是細胞轉變為「STAP態」的標誌。在STAP處理之後,研究者們確實在細胞中發現了一些螢光。但進一步測試表明這只是假象——這些螢光是細胞自發的「自體螢光」。其餘的六個團隊都觀察到了「自體螢光」現象,而沒有發現STAP轉化的證據。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一個團隊(不包括任何STAP細胞原論文的作者)分析了還在發育生物學中心存放的標記為STAP細胞系的基因組。他們發現了多個矛盾的數據實例,認為這是所謂STAP細胞被其他已知細胞型「汙染」的結果。譬如,這些分析表明,所有剩餘的標記為STAP的細胞,在遺傳上都與實驗室裡已經存在的胚胎幹細胞相同。

此外,原研究通過將STAP細胞注射入發育中的小鼠胚胎而得到了嵌合體小鼠,也即在一隻小鼠體內包括了遺傳上不同的多種細胞。這項實驗本意是證明STAP細胞確實是多能的。但是後來的研究者發現,這些小鼠其實是通過注射早已存在的胚胎幹細胞得到的,而並非注射了STAP細胞。

令人不解的特徵

根據9月23日刊登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綜述[5],汙染也解釋了原研究工作中一個最令人不解的特徵:為什麼所謂的STAP細胞可以形成胎盤組織,而真正的胚胎幹細胞卻不能。即便人們逐漸相信傳說中的STAP細胞就只是胚胎細胞而已,也無法解釋為什麼研究者們會看到胎盤的形成。但是最新分析表明,滋養層幹細胞(負責在發育中的胚胎裡形成胎盤的細胞)被混到了胚胎幹細胞裡面,而這個混合物被用來做了「可以生成胎盤」的實驗。

這個解釋,也正是2014年4月麻省理工的幹細胞科學家魯道夫•耶內施(Rudolf Jaenisch)對《自然》新聞團隊提出的解釋,不過在當時他還沒有證據來支持這項假設。

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是:這些胚胎樣幹細胞和滋養層幹細胞在實驗發生時是怎麼替代那些所謂的STAP細胞的。交叉汙染——一個細胞培養基被另一種細胞意外汙染,是生物學研究中廣為人知的問題。但是要解釋STAP論文中的數據錯誤,意味著發生了多次獨立的汙染事件。

「很難把現在的數據歸結於簡單的汙染或粗心弄錯標籤。」哈佛醫學院的幹細胞科學家喬治•戴利(George Daley)說。對原論文的合作作者的評論要求仍無人響應。

這篇綜述[5]希望為STAP傳說找到一個積極的教訓。在文章中,戴利、耶內施和其他人列出了詳細而嚴謹的「法醫級」分析步驟,指出任何新的多能幹細胞類型都應當執行這些分析。文章的結論說,分析應該在論文發表之前完成。戴利說,這篇綜述對當下的話題非常重要,因為,除了失敗的STAP論文之外,「還有大量的研究團隊在報導一些更加微妙的多能性狀態」。這篇綜述著重於基因組分析,測序技術的進步將有助於評估這樣的細胞類型。

戴利說,這讓STAP大戲終於落幕——但是這給了那些尋找將細胞重編程到胚胎樣狀態方法的科學家們一個提示:「我們需要在評估這種論斷的時候更多一點兒小心謹慎。」(編輯:Ent)

參考資料:

  1. De Los Angeles, A. et al. Nature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15513 (2015).
  2. Konno, D. et al. Nature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15366 (2015).
  3. Obokata, H. et al. Nature 505, 641–647 (2014).
  4. Obokata, H. et al. Nature 505, 676–680 (2014).
  5. De Los Angeles, A. et al. Nature 525, 469–478 (2015).

相關焦點

  • 韓春雨回應「13個課題組重複實驗失敗」
    11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回應13位學者實名宣布無法重複他的NgAgo實驗。他  13位課題組負責人分別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溫州醫科大學等科研院所。今年5月2日,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有關NgAgo實驗的研究,但幾個月來,很多科學家因無法重複該實驗讓韓春雨處於風口浪尖。此次實名公布實驗失敗使此事件再添波瀾。
  • 韓春雨回應「重複實驗失敗」: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
    韓春雨回應「重複實驗失敗」: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2016-10-10 07:19 來源:澎湃新聞 科技日報10月10日消息,10月8日,在河北科技大學那間實驗室裡再見到韓春雨時,雖然身處「論文造假」「多人重複實驗失敗
  • 韓春雨回應"重複實驗失敗":我為何要自證清白
    10月8日,在河北科技大學那間實驗室裡再見到韓春雨時,雖然身處「論文造假」「多人重複實驗失敗」的爭議旋渦,但他看起來十分平靜,依然侃侃而談,並不時反問記者:「你覺得我要是造假了,我還能這麼淡定?」他說,有人在網上說,韓春雨現在怎麼睡得著?「我告訴你,我睡得很好」。
  • 探索基於重複的實驗設計
    例如,在一項用螢光蛋白檢測細胞活性的實驗中,事後發現用於調控細胞活性的複合物本身就可以產生螢光。因此,流程檢驗需要小範圍地改換常用的實驗條件,以免陷入「標準化謬論」——越嚴格的實驗條件控制,越得不到可重複的實驗現象。穩健性擴充意即尋求足以提供多重決定性(multiple determination)的經驗證據。
  • 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是論文造假?還是實驗環境差異?
    多國科學家卻陸續表示韓春雨的基因編輯實驗無法重複,懷疑其論文造假,要求公開所有數據。7月29日,一度支持韓春雨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基因學家Gaetan Burgio反戈一擊。他在Twitter上發布長文《我的NgAgo經歷》,否認了自己7月15日之前部分重複實驗時得出的結論,表示並無嚴格意義上的證據顯示韓春雨的NgAgo-gDNA技術有基因編輯的跡象,並且要求韓春雨公開所有原始數據和實驗條件。
  • 韓春雨基因編輯技術在數百個基因中均重複失敗
    可能有「幾百家」實驗室重複實驗,總耗資「幾億美元」  來自內陸某高校的這位實驗室PI是最早進行NgAgo重複實驗的科研人員之一。他告訴澎湃新聞,在韓春雨論文在線發表的第三天,他看到了論文,並在當天晚上提交了實驗設計,讓學生開始重複實驗。
  • 韓春雨:實驗沒問題 已重複兩次
    ­  撰文|陳曉雪、李曉明­  責編|徐可­  「他們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韓春雨這番針對實驗重複失敗的科學家的話,10月10日早上出現在《韓春雨就「重複實驗失敗」答科技日報記者問》一文中。
  • 三國際團隊重複韓春雨實驗失敗,《自然》明年1月結束調查
    三國際團隊重複韓春雨實驗失敗,《自然》明年1月結束調查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王盈穎 2016-11-29 07:13 來源
  • 韓春雨的實驗結果能否重複?數據說話
    眾多媒體已經就「編輯部關注」進行了大量報導,在這裡我給大家詳細說明一下這篇重複NgAgo基因編輯失敗的學術論文的實驗設計和結果。這三個研究組分別獨立得進行了韓論文的重複實驗,合成了文中使用的具有5』磷酸化的gDNA(guide DNA,在韓論文描述中可以介導NgAgo到目標基因位點進行編輯),使用韓提供給Addgene(質粒共享的平臺)的NgAgo表達質粒,轉染了韓論文中使用的細胞系,對於基因組DNA的編輯進行了檢測。
  • 溫醫大科學家質疑:「韓春雨實驗」 咋就無法重複
    溫州醫科大學谷峰課題組聲明稱:「我們利用攜帶GFP的人類細胞,同時導入磷酸化的gRNA和NgAgo表達質粒(做了多個不同濃度梯度和重複),希望特異的看GFP敲除,以CRISPR/Cas9做陽性對照,但是NgAgo組我們沒有能夠檢測到GFP的失活。這個實驗我們後面又重複了,但是仍然沒有看到切割。所以此時,我們高度懷疑NgAgo的活性,該項目就先停了。」
  • 韓春雨諾獎級新發現恐遭棄用:大面積無法重複實驗
    整個5月份,他做了12輪重複實驗,都失敗。再做,失敗,再做,四個月時間裡累計做了數十次,花了20萬(含人工費),全部重複實驗都失敗了。另一位來自沿海地區的實驗室PI也在文章剛發表後就去合成質粒,這是NgAgo重複實驗必需的材料。他開始在小鼠基因上重複實驗,每批幾十、上百個小鼠基因,按照韓春雨論文的實驗步驟操作,想看看NgAgo的切割效率如何。
  • 面對質疑 韓春雨聲稱:實驗沒問題,已重複兩次
    撰文|陳曉雪、李曉明 責編|徐可 「他們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韓春雨這番針對實驗重複失敗的科學家的話,10月10日早上出現在《韓春雨就「重複實驗失敗」答科技日報記者問》一文中。
  • 細胞染色實驗
    媽媽神秘地說:「涵涵,既然你對人體細胞那麼感興趣,我可以帶你去實驗室一探究竟!」聽了媽媽的話,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頓時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在媽媽的輔助下,我提前查好了實驗步驟。吃完午飯,我就就興致勃勃地來到實驗室,穿上白大衣,帶上口罩和手套,像個小科學家走進了操作臺前。首先,我將準備好的血液滴在一張玻片的一端,再拿另一張玻片將這滴血推成薄薄的血膜。
  • STAP細胞或為胚胎幹細胞—新聞—科學網
    今年4月,調查委員會宣布STAP細胞醜聞初步結論。
  • STAP現象再現失敗,小保方晴子辭職
    小保方晴子等人在研究論文中描述了一種被稱為「STAP」 (刺激誘導性多能性獲得)的現象,指在一定條件下對新生小鼠的組織細胞進行刺激處理,使細胞獲得多能性(Pluripotency),可以分化成任何一種細胞的一種現象。為了檢驗STAP現象的真實性,理研組織了包括小保方晴子在內的研究人員進行了「STAP現象驗證」實驗。該實驗從2014年4月1日開始,原定為期一年。
  • 溫醫大谷峰團隊發出聲明質疑 "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咋無法重複
    溫州醫科大學谷峰課題組聲明稱:「我們利用攜帶GFP的人類細胞,同時導入磷酸化的gRNA和NgAgo表達質粒(做了多個不同濃度梯度和重複),希望特異的看GFP敲除,以CRISPR/Cas9做陽性對照,但是NgAgo組我們沒有能夠檢測到GFP的失活。這個實驗我們後面又重複了,但是仍然沒有看到切割。所以此時,我們高度懷疑NgAgo的活性,該項目就先停了。」
  • 20名中外學者發論文質疑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新京報訊 (記者信娜)近日,國內外20名學者聯名撰寫的一篇名為《有關NgAgo的問題》(Questions about NgAgo)的學術論文在《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Cell)雜誌上發表。這也是首次公開發表的,專門針對無法重複韓春雨NgAgo實驗的學術論文。昨日,韓春雨回應,科學論文會用科學論文回應,會把近期實驗的發表出來。
  • 12位學者未能重複韓春雨實驗 呼籲第三方介入調查
    10月10日晚,12位學者決定實名公開他們「重複」韓春雨實驗方法的結果:「陰性的」「不工作」等等。這樣的結論通俗表達即是,他們沒能「重複」出韓春雨的實驗,其實驗方法「讓人懷疑」。  這並非第一次有人質疑韓春雨的實驗方法,但願意實名站出來,並接受公共媒體的採訪,卻十分罕見。
  • 重複研究意味著什麼?不要等重複完了再討論
    | 來源:David Parkins我們在「可重複性項目」(Reproducibility Project)中也發現了這一點:我們負責管理對癌症生物學一些高影響力論文中的實驗進行重複[1]。在最後完成的50項重複性實驗中(來自23篇論文),有一個實驗要求將白血病細胞移植到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體內,並在給予潛在治療前先讓細胞生長。
  • GraphPad Prism 統計教程 - 如何使實驗可重複?
    www.graphpad-prism.cn雖然你不能保證你的實驗可重複,但可以採取許多步驟來將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大多數人認為科學有一個簡單幹脆的答案,但是任何實驗結果都會被問到 -- 結果會重現還是只是偶然發生? 這種「偶然」包括各種明顯的可能性(也許你的樣品被汙染了,而你卻從未知曉),以及基於數學和概率的鮮為人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