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的實驗結果能否重複?數據說話

2020-12-03 IT之家

繼20名中外學者在Protein Cell雜誌發表實驗數據表明無法重複韓春雨的論文(以下簡稱韓論文)實驗結果之後,發表NgAgo原始論文的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術,NBT)雜誌也在幾天前發表了一篇經過同行評議(peer reviewed)的名為「無法檢測到DNA介導的NgAgo基因編輯」(「Failure to detect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的論文,作者分別來自於韓國、德國、以及美國的三個具有豐富基因編輯研究經驗的研究組。雜誌同時配發了「編輯部關注」,表示對於韓論文的可重複性的憂慮,同時表明會與原論文作者保持聯繫,在2017年一月底之前完成調查。眾多媒體已經就「編輯部關注」進行了大量報導,在這裡我給大家詳細說明一下這篇重複NgAgo基因編輯失敗的學術論文的實驗設計和結果。

這三個研究組分別獨立得進行了韓論文的重複實驗,合成了文中使用的具有5』磷酸化的gDNA(guide DNA,在韓論文描述中可以介導NgAgo到目標基因位點進行編輯),使用韓提供給Addgene(質粒共享的平臺)的NgAgo表達質粒,轉染了韓論文中使用的細胞系,對於基因組DNA的編輯進行了檢測。如果NgAgo發揮作用,它將在gDNA的介導下,定位在目標基因組位點並引發DNA的雙鏈斷裂,進而導致目標位點發生小片段DNA的插入或缺失突變(insertion and deletion,indel)。儘管多次嘗試並試圖優化條件,這三個研究組都無法檢測到任何內源基因發生了NgAgo介導的突變。

首先Cathomen研究組試圖重複韓論文中在Hela和293T細胞中利用NgAgo編輯質粒上的GFP(綠色螢光蛋白)基因,從而降低GFP表達的實驗。儘管使用了同樣的實驗系統和步驟,使用了韓論文中使用的gDNA(G3、G4),Cathomen研究組未檢測到顯著的GFP降低。

圖中表明的是質粒表達GFP的降低水平。可見使用CRISPR系統(Cas9)的樣品中具有明顯的GFP表達降低(約15倍),而NgAgo組無論是使用韓所提供的Addgene質粒(AgoN1)還是他們自己克隆的質粒(AgoN2),均未能檢測到GFP降低。

他們進一步嘗試編輯整合在基因組裡面的GFP基因,同樣未能發現GFP表達的顯著降低。

Ekker研究組在HEK293、Hela和K562細胞中檢驗了NgAgo對於內源基因DYRK1A的編輯,使用了韓論文中使用的五條gDNA(G5、G6、G10、G12和G13)。在所有的樣品中都沒有檢測到目標基因發生突變。

I部分標明這五條gDNA在目標基因上所處的位置。II部分是DNA的測序圖,每一個顏色的峰表示一個DNA的鹼基(紅色T,綠色A,藍色C,黑色G)。可見無論用那一條gDNA和NgAgo一起進行實驗,測序結果都和普通未編輯的細胞一樣,意味著沒有基因編輯被檢測到(DNA序列未發生改變)。

Kim研究組針對韓論文中的四個內源基因位點(DYRK1A,EMX1,GATA4,and GRIN2B)都進行了編輯實驗,並且嘗試了用脂質體轉染和電穿孔轉染兩種方法將NgAgo表達質粒和gDNA導入細胞中。不同樣品中的基因組目標位點被擴增出來並應用深度測序來確定其發生突變的頻率。在所有的NgAgo樣品中都未能檢測到高於測序誤差(0.1%)的目標位點DNA序列變化,而作為陽性對照的CRISPR樣品(SpCas9,sgRNA)則檢測出高效率的基因編輯。下圖只挑選了兩個位點的數據進行展示。

圖中標明的是在293T細胞中分別用脂質體轉染(紅色柱狀圖)和電穿孔轉染(綠色柱狀圖)導入質粒和gDNA的實驗結果。最上面的兩個樣品是CRISPR的陽性控制組,顯示質粒可以被有效的導入細胞發揮作用,CRISPR系統可以有效的在目標基因位點產生突變。下面的樣品分別是使用他們自己克隆的NgAgo(cloned NgAgo 200ng)以及Addgene上面韓提供的質粒(Addgene NgAgo 200ng),結合不同gDNA共同轉染的樣品,均未能在目標位點檢測到突變。

Kim研究組應用質譜分析技術確定了所使用得gDNA確實具有5『磷酸化,並且應用螢光標記的gDNA和表達GFP的質粒確定了gDNA和NgAgo質粒被有效得轉染進入細胞。其他的兩個研究組也應用Western blot和RT-PCR手段確認了NgAgo在被轉染細胞中的有效表達。

綜合所有這些數據,這三個研究組的結論是「基於以上數據,我們的結論是,將NgAgo表達質粒和5』磷酸化的gDNA共同導入人類細胞系是無法得到韓論文中的突變效率的。」(「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data,we conclude that in conditions designed to replicate those in Gao et al.3,co-delivery of plasmid DNA encoding NgAgo and a 5?-phosphorylated single-strand gDNA alone is insufficient to induce gene editing at the indel frequencies in cultured human cells reported in the original study。」)

和之前發表在Protein Cell的論文一樣,這一論文是對於韓論文的嚴格的重複實驗。文章中確定了gDNA的5』磷酸化,gDNA和NgAgo表達質粒的有效轉染,所以只剩下非常有限的變量來解釋無法重複的原因了。避免細胞汙染是這些實驗室的基本操作規範,所以用汙染來解釋也是非常牽強的。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都發生了細胞汙染導致實驗失敗的可能性幾乎為「0」。發表在Protein Cell和NBT的這兩篇文章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即按照韓論文中的條件無法得到NgAgo有效編輯內源基因的結果。

在NBT的「編輯部關注」中提到韓春雨和沈嘯同意雜誌就這一爭議發表論文,那麼希望他們能夠以真正正面、積極、科學的態度來配合調查,儘快給出一個客觀的解釋,澄清事實。

相關焦點

  • 韓春雨實驗結果無法重複 撤下論文就沒事了嗎?
    (原標題:實驗結果無法被重複,韓春雨團隊主動撤下爭議論文就沒事了嗎?)
  • 【韓春雨撤稿】數據已經說話,生物學家們怎麼說?
    8月3日,「韓春雨」這三個字再次回到大眾視野。8月2日,韓春雨等5位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發布了在線撤稿聲明,稱「因為科研界一直無法用我們論文中提供的實驗方案把論文圖4中的關鍵結果重複出來,我們決定撤回我們的這項研究」[1]。
  • 韓春雨:實驗沒問題 已重複兩次
    ­  《知識分子》了解到,包括北京大學教授魏文勝在內的多個科學家已經在匯總各自實驗室測試NgAgo的實驗數據,將在近期向《自然·生物技術》(NatureBiotechnology)提交聯署文章,反映無法重複或再現韓春雨實驗結果的情況。此舉或將推動學術期刊方面啟動相關調查。­  韓春雨多次強調「大約20天左右」會有重要進展,我們拭目以待。
  • 韓春雨向《自然》提交實驗可重複性數據
    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無法復現後,要求原作者提供實驗數據作為證據,無可厚非。而韓春雨無法給出明確證據,至少說明他提出的方法,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如今出現可重複性數據,頂多證明的是韓春雨沒有造假,並不能說明,當初的質疑是錯的。@我也蠻人:科學要經得起質疑,但質疑不是以勢壓人,更不是以高位之尊而瞧不起人,這是思維慣性的錯誤。
  • 《自然—生物技術》回應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今年5月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稱自己的團隊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這項被看做可以衝擊諾貝爾獎的實驗卻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無人可以重複實現。近日,多名科學家向這家頂級刊物《自然·生物技術》提交其實驗結果證明無法重複韓春雨的實驗。
  • 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是論文造假?還是實驗環境差異?
    多國科學家卻陸續表示韓春雨的基因編輯實驗無法重複,懷疑其論文造假,要求公開所有數據。7月29日,一度支持韓春雨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基因學家Gaetan Burgio反戈一擊。他在Twitter上發布長文《我的NgAgo經歷》,否認了自己7月15日之前部分重複實驗時得出的結論,表示並無嚴格意義上的證據顯示韓春雨的NgAgo-gDNA技術有基因編輯的跡象,並且要求韓春雨公開所有原始數據和實驗條件。
  • 20名中外學者發論文質疑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通過學術渠道解決學術問題  論文作者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志偉告訴記者,論文內容主要為各自所在的實驗室無法重現韓春雨NgAgo的實驗結果。作者除了之前的13名學者,還有新加入的學者。「大家在同一群裡交流,全部都重複過實驗,但沒有得到預想結果」。
  • 方舟子質疑韓春雨「諾獎級」實驗不可重複
    但方舟子在文中表示,韓春雨在公開場合的言論與他在論文裡的描述存在諸多矛盾,方舟子稱,「韓春雨在北大和遺傳所的報告上都強調,他目前的NgAgo是初級版、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而方舟子認為韓春雨描述的只是並不複雜的轉染實驗,是現成的技術,並不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按照其提供的步驟應該是不難被重複出來的才對,而不應該出現「沒法重複該實驗」的情況。
  • 漩渦中的韓春雨:正實驗研究論文結果無法重複原因
    論文發表後,生物學相關專業的實驗室也競相去重複他的實驗,希望迅速掌握這把新「剪刀」。很快,北京大學魏文勝實驗室就宣稱了實驗重複成功。  名不見經傳的韓春雨,在一夜之間成為了業內炙手可熱的科學家。曾經發現他才華的前河北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院長也感嘆韓春雨所取得的成果,並給予了祝賀。在回憶初次見到韓春雨時,他也表示,「初次見到韓春雨時,就感覺他很聰明,就心生喜歡」。
  • 韓春雨面對質疑聲稱:實驗沒問題 已重複兩次
    從網上開始有聲音質疑韓春雨文章結果,《知識分子》一直保持追蹤國內外學術界最新的動態,但不依據私下匿名來源為主作報導,直到13位中國科學家公開實名發言後,《知識分子》才有可以較為完整、公開的事實可以報導。  韓春雨NgAgo實驗的可重複性爭議歷經數月之久,至今雖有多方表態,但仍然沒有跡象顯示很快會得到解決。如何在學術規範下尋找解決之道,是擺在中國科學界面前的重要挑戰。
  • 《自然》子刊稱獲得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新數據
    原標題:《自然》子刊稱獲得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新數據  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及其團隊在《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NgAgo DNA單鏈引導的基因編輯工具》、後其技術的可重複性受到不斷質疑一事再傳新消息:元月19日,《自然-生物技術》聲明獲得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新數據
  • 英刊:已獲有關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新數據
    新華社倫敦1月19日電(記者張家偉)就廣受關注的韓春雨基因編輯論文爭議,英國期刊《自然·生物技術》19日給新華社記者發來一份聲明說,期刊已獲得與韓春雨實驗所用NgAgo系統可重複性相關的新數據,調查還在進行中。
  • 溫醫大科學家質疑:「韓春雨實驗」 咋就無法重複
    這些科學家表示,這次聲明是想提醒韓春雨和他所在的河北科大:作為同行,大家都在很認真地重複實驗、驗證技術,生怕因誤解而給出的負面判斷累及新技術發展。但同樣作為科學共同體一員的韓春雨,也應儘快認真回應目前的科學質疑,完成作為論文通訊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 13名學者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 韓春雨:細胞汙染可能性大
    近日,13名國內學者實名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呼籲第三方介入調查。 資料圖片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將NgAgo基因編輯技術論文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已逾五個多月。這期間,多名國外科學家曾聲明無法重複實驗。近日,13名中國科學家也公開實名質疑,他們仍沒重複出實驗結果,並呼籲有關方面組織第三方介入調查。《自然-生物技術》雜誌昨日回應,正在繼續調查,現在沒有進一步結論。
  • 遭多國科學家質疑,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爭議再升級
    圍繞韓春雨NgAgo實驗可重複性的爭議已經持續了幾個月,日前爭議再次升級。 7月29日,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等國的多位科學家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NgAgo系統的基因組編輯結果,並呼籲《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介入,要求韓春雨公開原始數據。
  • 《自然》雜誌發聲明:獲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新數據
    法制晚報訊(記者 黎史翔)《自然-生物技術》發布最新聲明指出,該期刊已獲得有關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的新數據,需要調查研究這些數據。(法晚微信ID:fzwb_52165216)  《自然-生物技術》19日給法晚記者發來其發言人的最新聲明。
  • 韓春雨回應「13個課題組重複實驗失敗」
  • 中外20家實驗室發表文章 聲稱無法重複韓春雨實驗
    因為實驗結果的整理整合和學術論文的發表需要較長的時間,學術刊物上面發表的學術質疑文章往往會晚於學術同行之間交流以及在其他平臺上的質疑。但通過學術期刊發表無法重複的實驗數據,無疑是最為學術的質疑方式。這些數據表明這些實驗室在按照韓春雨描述的實驗和檢測方法進行重複實驗的過程中,無法檢測到NgAgo介導的基因編輯的產生。
  • 【關注】「諾獎級」韓春雨的科學實驗能否重複並驗證?多國科學家期待中
    多年從事基因修飾研究的蒙特柳詳細介紹了韓春雨的論文發表至今,兩個月以來他觀察到的情況。  此前,蒙特柳一直採用從嗜熱細菌中提取出的Argonaute蛋白TtAgo進行基因編輯,但是兩年的實驗都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在韓春雨的研究發表後,蒙特柳非常興奮,他認為韓春雨選擇了正確的細菌。他立馬郵件恭喜了韓春雨,並希望能獲得一些NgAgo質粒。
  • 實驗室外對話韓春雨:公布所有數據不就等於韓寒公布手稿嗎?
    韓春雨論文中的關鍵實驗環節。質疑聲的高潮隨著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基因學家蓋坦·布爾焦(Gaetan Burgio)的倒戈而到來。布爾焦在7月15日讚許過NgAgo,但到了29日,實驗的進一步結果出來後,布爾焦表示並無嚴格意義上的證據顯示韓春雨的NgAgo技術有基因編輯的跡象,並且要求韓春雨公開所有原始數據和實驗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