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諾獎級新發現恐遭棄用:大面積無法重複實驗

2020-11-23 驅動之家

因為大面積無法重複實驗,作者和所在單位又不出面應對質疑聲,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領銜的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重複工作已經遇冷

自2016年5月2日在《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論文,NgAgo已經問世5個月,韓春雨在論文中描述的NgAgo是一項和目前主流的「基因魔剪」CRISPR擁有同樣效率的基因編輯技術,能高效地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

但在近日哥本哈根舉辦的「CRISPR Genome Editing(CRISPR基因編輯)」大會上,美國、丹麥、德國在基因編輯領域頂尖的實驗室參會,卻無人提及NgAgo。

美國生物學家張鋒、詹妮弗·杜德娜(Jennifer Doudna)、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各自所在的實驗室是基因編輯領域的權威。知情人士向澎湃新聞透露,張鋒實驗室無法重複NgAgo實驗,丘奇實驗室聽聞諸多實驗室無法重複後,保持觀望。有消息稱,在今年8月召開的一次重量級內部學術會議上,詹妮弗在問答環節被問及是否重複NgAgo成功,她的回應是否定,澎湃新聞尚未證實這一傳言。

NgAgo不僅在國外遇冷。9月27-28日,「中國科協第114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召開,主題是「基因組編輯新技術的興起將帶來的衝擊」。這並非一次沒有分量的學術沙龍,國內各大高校、機構近30位基因編輯領域的學者聚集於此,其中包括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許智宏以及華大基因楊煥明院士在內。韓春雨不在出席代表之列。

澎湃新聞採訪到3位國內基因編輯領域的實驗室PI(項目負責人),他們大多堅持不懈地重複了近兩個月甚至更久,有的重複了幾十次NgAgo實驗,投入科研經費20萬元;有的在幾百個小鼠基因、動物胚胎上試驗NgAgo技術,花費10多萬元。令他們失望的共同結果是:NgAgo實驗不奏效。

「據我了解,絕大多數實驗室都已停止對NgAgo的重複。」其中一位PI告訴澎湃新聞,實驗室還有其他項目,沒有再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到NgAgo之中。

因為不願被過多打擾和迫於壓力,3位實驗室PI都要求匿名。

可能有「幾百家」實驗室重複實驗,總耗資「幾億美元」

來自內陸某高校的這位實驗室PI是最早進行NgAgo重複實驗的科研人員之一。他告訴澎湃新聞,在韓春雨論文在線發表的第三天,他看到了論文,並在當天晚上提交了實驗設計,讓學生開始重複實驗。論文所描述的NgAgo性能強大,他覺得興奮,直觀的反應是生理性的,「雞皮疙瘩起了一身」,「我說『太好了』,一宿幾乎沒睡。我是基於科學的激動。」

反差是巨大的。整個5月份,他做了12輪重複實驗,都失敗。再做,失敗,再做,四個月時間裡累計做了數十次,花了20萬(含人工費),全部重複實驗都失敗了。

另一位來自沿海地區的實驗室PI也在文章剛發表後就去合成質粒,這是NgAgo重複實驗必需的材料。他開始在小鼠基因上重複實驗,每批幾十、上百個小鼠基因,按照韓春雨論文的實驗步驟操作,想看看NgAgo的切割效率如何。兩周後,第一批實驗結果出來,沒有一個小鼠基因出現了被編輯的跡象。

他去問了一圈領域內熟識的同行,「他們都沒重複出來」,有的到Figuer3C(圖3C)能重複,但一做測序都是假陽性。

是不是沒有注意到什麼細節?他去韓春雨所指定的生物公司合成質粒,把小鼠細胞替換成293人類細胞,「完全按照他(韓春雨)一模一樣」地重複實驗,還是失敗。反反覆覆,總共分別做了7、8次小鼠和人類細胞,無一例外地失敗。

10多萬人民幣、操作重複實驗的學生幾十天的時間、實驗室其他項目放緩的進度,這些都折算在重複NgAgo實驗失敗的成本裡。

這位PI向澎湃新聞表示,NgAgo實驗是工具性的、定性定量的,正是因為韓春雨在論文中所描述的NgAgo太高效了(21.3% 41.3%),並在40多個位點都保持高效率,還沒有序列限制,所以全球基因編輯領域的實驗室才立即跟進。

「如果說一般般的效率,沒人會去重複,因為大家用CRISPR已經用得很好。」他估算,國內外有幾百個實驗室進行NgAgo實驗,加上人力成本,所耗費的資金或許可達幾億美元。

第三位實驗室PI來自北方某研究機構,他沒有統計過實驗室為NgAgo投入了多少錢,「肯定的是,至少有一個學生兩個月的時間浪費在上面,而且我們在合成基因上也花了不少錢,做了很多小鼠實驗,這個花費會更多一些。我們做了好幾百個胚胎,沒有確切的結果。所以還是比較令人失望的事情。」

「我有兩個學生,獨立地在重複,嚴格地按照他(韓春雨)發表的細胞系,他發表的序列和他描述的方法,我們也嘗試了去改進,但沒有陽性結果。所以我們也就不想再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了。」這位PI說,整個過程他經歷了從驚訝、興奮到最後的失望。

PI們的一些反駁和疑惑

疑惑和爭議還不只是對待屢試屢敗的重複實驗結果。上述實驗室PI們對韓春雨的一些說法進行了反駁。

韓春雨公開回應,實驗需要「高超的技巧」,並曾向澎湃新聞表示,80%的重複實驗是因為細胞被汙染,因為總是學生在操作實驗,沒有接受過嚴格的科研訓練。來自沿海地區的這位PI則告訴澎湃新聞,NgAgo實驗很簡單,「隨便一個新入學的博士,訓練一個星期就可以做得很好」,並提及完成整個實驗僅需一個星期,並非韓春雨所說「一個月還沒做完一輪」。

對於涉及「實驗機密」問題,該PI表示,「不存在保守技術涉密的,保守技術就不要發文章,僅申請專利也行」,論文一旦刊發,意味著有義務在科學共同體內共享能讓實驗順利進行的信息。這對作者而言並非沒有益處,能讓更多的同行重複成功,可以建立起自己在科學共同體內的聲譽,這對科學家來說並非可有可無,而是至關重要的,關係到今後學術論文發表。

作為解決同一問題的技術,CRISPR在誕生之初是不是如韓春雨所說效率「只有1%」?上述PI告訴澎湃新聞:「CRISPR在一兩周內就重複出來了,而且開放共享。剛出來的效率非常高,而且意外地高,我們都很驚訝。」

是否有陣營之間相互打壓之說?在網絡流傳的一段電話錄音裡,韓春雨對一位外校學生表示,NgAgo的成功會讓CRISPR陣營失去上億元,暗示CRISPR陣營正在打壓NgAgo。來自北方某個研究機構的PI否定了這個說法,「科學就是就事論事,你別提以前誰做什麼的。根本不是陣營的問題,這就是科學。」

在韓春雨共享給同行的質粒上,兩位PI無一不表示了困惑。

其中一位PI透露,自己曾派學生前往石家莊,希望韓春雨能提供論文中的質粒,但拿回去後PI發現,「他沒有給我們這個原本的質粒,他給的是一個編碼酶的基因在細菌裡表達的載體(論文中為在人類細胞表達的載體)。」而NgAgo酶要工作,必須在一個合適的載體上。

另一位PI反映了類似的信息,PI的一位同行朋友同樣派人去了石家莊,但「韓春雨給的質粒信息不全,都很奇怪。有的質粒沒有promoter(啟動子)有些沒有stop codon(終止密碼子)(註:這兩個等同於「開關」,沒有前者基因不能表達成蛋白質,沒有後者蛋白質翻譯無法停止)。」

PI們都向澎湃新聞表示了擔憂,NgAgo技術的大面積無法重複或將影響中國科研者整體的國際學術聲譽,「以後看到中國出來的(論文)都會懷疑一下。」

「我覺得確實,重要的是,國內的這個領域應該是有一個明確的聲音來質疑這件事情,否則大家會覺得中國的這個領域是沒有客觀性的。也就是說,你可能需要一個自我糾錯能力吧?」其中一位PI說。

在「中國科協第114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上,數十位基因編輯領域專家達成了八條共識,其中包含了以下內容:

「『科學家必須自律,行業要有行規』,基因組編輯技術威力巨大,科學工作者應加強自身的科學素養,摒棄急功近利,認真踏實、穩紮穩打地做好研究,努力建設培養良好的學術風氣和研究氛圍。」

相關焦點

  • 韓春雨論文中實驗無法重複?諾獎級成果遭雙重質疑
    原標題:韓春雨論文中的實驗無法重複?「諾獎級」成果遭受雙重質疑  沒能重複出韓春雨實驗的研究團隊,基本都卡在論文中的圖片4上,這也是該實驗中最為關鍵的實驗證據。面臨造假的質疑時,韓春雨和其所在的大學,應對原始實驗數據進行公開或核查。
  • 《自然—生物技術》回應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今年5月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稱自己的團隊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這項被看做可以衝擊諾貝爾獎的實驗卻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無人可以重複實現。近日,多名科學家向這家頂級刊物《自然·生物技術》提交其實驗結果證明無法重複韓春雨的實驗。
  • 20名中外學者發論文質疑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這也是首次公開發表的,專門針對無法重複韓春雨NgAgo實驗的學術論文。昨日,韓春雨回應,科學論文會用科學論文回應,會把近期實驗的發表出來。但他表示,實驗論文不會馬上發表。  論文稱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距離韓春雨文章發表6個多月,仍沒有實驗室公開聲明實驗重複成功。昨日,記者了解到,一篇名為《有關NgAgo的問題》的學術論文在《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在線發表。
  • 溫醫大科學家質疑:「韓春雨實驗」 咋就無法重複
    溫州醫科大學研究員谷峰在做相關驗證實驗。  浙江在線10月12日訊 前天,溫州醫科大學研究員谷峰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的13位課題組負責人,就廣為關注「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今年5月2日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有關NgAgo的實驗。
  • 到底怎麼解決韓春雨「疑雲」?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回應「論文造假」爭議。在此之前,因為大面積無法重複實驗,韓春雨領銜的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重複工作已經遇冷。  這次韓春雨的自辯,給人的感覺是更像一名律師在消極、謹慎地抗辯,而不是作為一個科學家坦誠、積極地釋明實驗成敗可能存在的問題。這是讓人遺憾的。  他說:「實驗已經有人重複出來,連《自然》的記者David都調查過了。」可是David曾明確表示,自己屬於新聞團隊而非編輯團隊,報導不應該被作為韓春雨實驗可重複的證據。
  • 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是論文造假?還是實驗環境差異?
    多國科學家卻陸續表示韓春雨的基因編輯實驗無法重複,懷疑其論文造假,要求公開所有數據。7月29日,一度支持韓春雨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基因學家Gaetan Burgio反戈一擊。他在Twitter上發布長文《我的NgAgo經歷》,否認了自己7月15日之前部分重複實驗時得出的結論,表示並無嚴格意義上的證據顯示韓春雨的NgAgo-gDNA技術有基因編輯的跡象,並且要求韓春雨公開所有原始數據和實驗條件。
  • 韓春雨實驗結果無法重複 撤下論文就沒事了嗎?
    (原標題:實驗結果無法被重複,韓春雨團隊主動撤下爭議論文就沒事了嗎?)
  • 韓春雨諾獎級新發現頻遭質疑 多國科學家要求公開數據
    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震驚全球學術界的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正遭遇越來越多的質疑。從5月2日他的論文發布在《自然-生物技術》網絡版之後,到現在為止,全球仍沒有一家實驗室對外宣布,能夠完全成功重複韓春雨的實驗。
  • 韓春雨:實驗沒問題 已重複兩次
    科學發現必然是真實的,且可以被其他科學家重複、驗證和理解。可以確定的是,韓春雨NgAgo實驗的可重複性爭議終將水落石出,科學的嚴肅性必然得到維護。­  《知識分子》在刊出韓春雨專訪的同時,也將編輯部向學術界不斷求證的過程詳盡披露,以期忠實記錄這一段終將寫入歷史的中國學術生態節點性事件。
  • 遭多國科學家質疑,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爭議再升級
    圍繞韓春雨NgAgo實驗可重複性的爭議已經持續了幾個月,日前爭議再次升級。 7月29日,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等國的多位科學家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NgAgo系統的基因組編輯結果,並呼籲《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介入,要求韓春雨公開原始數據。
  • 漩渦中的韓春雨:正實驗研究論文結果無法重複原因
    而韓春雨論文中所述的NgAgo技術,被視為挑戰前者的一把「新剪刀」,也可實現對目標基因的有效切割。  這項研究成果,也很可能打破國際基因編輯技術的壟斷,具有極高的科研和商業價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生命醫學院教授李大力認為,「如果NgAgo技術能夠拿到專利的話。就可以迴避CRISPR的技術的限制,很多的問題就可以利用NgAgo來解決了」。
  • 多國科學家無法重複韓春雨實驗 癌症百億級市場待解
    多國科學家無法重複韓春雨實驗 癌症百億級市場待解  劉欣 • 2016-11-30 11:21:24
  • 13個課題組聲明無法重複韓春雨實驗,呼籲啟動相關調查
    10月10日,總計有13位中國科學家發表實名聲明,稱他們無法重複韓春雨的實驗結果。將這起事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事件最初緣起於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團隊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稱格氏嗜鹽鹼桿菌中的蛋白質NgAgo具有核酸內切酶活性,能夠被利用到基因編輯中,成為一種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工具。這樣一個發現很快被媒體稱作「諾獎級」的科學發現。 但在此後的三個多月時間裡,過多科學家紛紛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的實驗結果。
  • 中外20家實驗室發表文章 聲稱無法重複韓春雨實驗
    因為實驗結果的整理整合和學術論文的發表需要較長的時間,學術刊物上面發表的學術質疑文章往往會晚於學術同行之間交流以及在其他平臺上的質疑。但通過學術期刊發表無法重複的實驗數據,無疑是最為學術的質疑方式。這些數據表明這些實驗室在按照韓春雨描述的實驗和檢測方法進行重複實驗的過程中,無法檢測到NgAgo介導的基因編輯的產生。
  • 方舟子質疑韓春雨「諾獎級」實驗不可重複
    方舟子公開發文質疑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成果存在「不可重複複製操作」的問題,暗指韓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實性,並批評韓春雨對質疑的回應態度。 但方舟子在文中表示,韓春雨在公開場合的言論與他在論文裡的描述存在諸多矛盾,方舟子稱,「韓春雨在北大和遺傳所的報告上都強調,他目前的NgAgo是初級版、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而方舟子認為韓春雨描述的只是並不複雜的轉染實驗,是現成的技術,並不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按照其提供的步驟應該是不難被重複出來的才對,而不應該出現「沒法重複該實驗」的情況。
  • 英刊:已獲有關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新數據
    新華社倫敦1月19日電(記者張家偉)就廣受關注的韓春雨基因編輯論文爭議,英國期刊《自然·生物技術》19日給新華社記者發來一份聲明說,期刊已獲得與韓春雨實驗所用NgAgo系統可重複性相關的新數據,調查還在進行中。
  • 《自然》子刊稱獲得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新數據
    原標題:《自然》子刊稱獲得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新數據  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及其團隊在《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NgAgo DNA單鏈引導的基因編輯工具》、後其技術的可重複性受到不斷質疑一事再傳新消息:元月19日,《自然-生物技術》聲明獲得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新數據
  • 12位學者未能重複韓春雨實驗 呼籲第三方介入調查
    10月10日晚,12位學者決定實名公開他們「重複」韓春雨實驗方法的結果:「陰性的」「不工作」等等。這樣的結論通俗表達即是,他們沒能「重複」出韓春雨的實驗,其實驗方法「讓人懷疑」。  這並非第一次有人質疑韓春雨的實驗方法,但願意實名站出來,並接受公共媒體的採訪,卻十分罕見。
  • 韓春雨基因編輯技術在數百個基因中均重複失敗
    韓春雨  因為大面積無法重複實驗知情人士向澎湃新聞透露,張鋒實驗室無法重複NgAgo實驗,丘奇實驗室聽聞諸多實驗室無法重複後,保持觀望。有消息稱,在今年8月召開的一次重量級內部學術會議上,詹妮弗在問答環節被問及是否重複NgAgo成功,她的回應是否定,澎湃新聞尚未證實這一傳言。  NgAgo不僅在國外遇冷。
  • 《自然》雜誌發聲明:獲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新數據
    法制晚報訊(記者 黎史翔)《自然-生物技術》發布最新聲明指出,該期刊已獲得有關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的新數據,需要調查研究這些數據。(法晚微信ID:fzwb_52165216)  《自然-生物技術》19日給法晚記者發來其發言人的最新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