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染色實驗

2021-02-23 達古小小美文

細胞染色實驗 

二實小 三(1)班 謝曉涵

指導教師:馬娜娜

我是一個愛聽故事的孩子。在故事裡,我經常聽「人體細胞」這個詞語。我百思不得其解,人的細胞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假期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樣陪媽媽去上班。媽媽神秘地說:「涵涵,既然你對人體細胞那麼感興趣,我可以帶你去實驗室一探究竟!」聽了媽媽的話,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頓時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在媽媽的輔助下,我提前查好了實驗步驟。吃完午飯,我就就興致勃勃地來到實驗室,穿上白大衣,帶上口罩和手套,像個小科學家走進了操作臺前。

首先,我將準備好的血液滴在一張玻片的一端,再拿另一張玻片將這滴血推成薄薄的血膜。可是,由於過度緊張,我竟然把玻片壓斷了,第一步就失敗了。我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不得不放鬆心情重新操作起來,就這樣,第二次勉強過關。

接著,等血膜乾燥之後,我滴加甲醛固定。這一步輕而易舉,靜靜地等甲醛揮發乾燥就可以了。

第三步要染色,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按照規定,需要用吉氏染液染15到20分鐘,我興奮地滴加染液,由於急切想看到神秘的細胞,沒等到10分鐘我就匆忙倒掉了染液,用自來水衝乾淨直至晾乾後放到顯微鏡下觀察起來,結果以失敗告終,白茫茫的什麼也沒有。我心急如焚,忍不住問媽媽:「媽媽,這是怎麼回事?」媽媽耐心地告訴說:「你太心急,時間不夠怎麼能染上色呢?做實驗一定要有耐心。」

聽了媽媽的話,我覺得很有道理。我又來來回回重複操作了五六次,不是染得太淺就是染得太深,還有一次因為自來水開得太大,把好不容易染好的整個血膜都衝掉了。但是,我沒有放棄,繼續做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次,我終於看到了密密麻麻染成粉色的紅細胞,有圓圓的深紫色的淋巴細胞,細胞核像樹葉一樣的中性粒細胞,還有一堆一堆聚集在一起的血小板,太可愛,太神奇了!我站在操作臺前久久不願離去。我抬起頭,對媽媽說:「做一個小實驗耗費一個下午,腰酸背痛,比踢一場足球還累!」媽媽微笑著對我說:「科學實驗既要細心還要有耐心,看似很簡單,其實都是經過科學家成百上千次的努力才得出的結論呢!」

我抬頭看看窗外,太陽快下山了。是啊,在科學的道路少,哪一位科學家不是歷經失敗,反覆試驗才取得成功的呢?

「苗苗妙文」徵文活動以鼓勵學生寫作為目的,歡迎投稿,投稿郵箱bigsea76@aliyun.com。老師可申請加入「100個老師」微信群。

相關焦點

  • 細胞實驗之胞內糖類染色(PAS法)
    )進行染色。如果有朋友的研究方向是糖代謝,這個染色方法想必很熟悉。市面上有很多kit可以用來做這個實驗,十分簡便。由於kit的普及,實驗試劑與步驟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實驗的原理與注意事項。    對於爬片細胞:    1.細胞的玻片用PBS洗2次,每次約10s    2.4%PFA室溫固定20min。    3.PBS洗3minx3次    4.蒸餾水3min    5.後續步驟基本一致,酒精脫水可縮短為1min。
  • 貼壁細胞免疫螢光染色
    免疫螢光染色實驗是細胞生物學中檢測蛋白表達的常見方法,如何做好免疫螢光染色實驗尤為重要。1. 細胞爬片免疫螢光實驗用到的原理是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因此為了便於操作,通常將細胞接種在蓋玻片上。而細胞很難在蓋玻片上生長,所以在開始實驗前要將蓋玻片以多聚賴氨酸包被。將蓋玻片浸泡在消毒酒精中過夜,鑷子夾取一片蓋玻片並在酒精燈旁烘乾,待其冷卻後放入六孔板。以免溫度過高導致六孔板底部融化。加入多聚賴氨酸溶液,以覆蓋蓋玻片為準,避光孵育30分鐘以上,然後吸去液體,風乾以備用。
  • Genome Biology丨瞿昆組開發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實驗和分析新技術
    它能夠在單個細胞層次,揭示細胞間在基因結構、基因表達,表觀遺傳狀態等多方面的異質性,在免疫學、神經科學、腫瘤學、發育生物學、微生物學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與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相比,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測序技術無論在實驗方法上,還是數據分析上,均存在巨大挑戰。
  • 細菌的形態結構觀察和染色技術實驗——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掌握幾種常用的細菌染色方法。(2)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徵。【實驗原理】細菌的個體形態主要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圖3-1)。有的細菌細胞除了細胞壁、細胞膜等基本結構以外,還具有芽孢、莢膜、鞭毛等特殊結構,是菌種分類鑑定的重要指標。由於細菌細胞既小又透明,直接在顯微鏡下觀察時難以識別,故一般要經過染色才能做形態和結構的觀察。用於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鹼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類。在中性、鹼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細菌細胞通常帶負電荷,而鹼性染料在電離時帶正電荷,所以很容易與細胞結合而使細菌著色,因此細菌染色多用鹼性染料。
  • 細胞化學染色
    細胞化學是細胞和化學相結合的一門科學。
  • 細胞化學染色專題之原、早幼紅PAS染色
    陳宏偉-秦皇島市第一醫院:今晚我們邀請天津血研所細胞化學室的許議丹老師為大家指導紅系PAS染色方面的知識,各位老師在實際工作中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我們將請許老師一一為大家解答!受許老師所託,先給大家分享一組骨髓PAS染色圖片。
  • Treg細胞研究進展和流式染色實例分享
    小白講實驗,帶你走進科研殿堂,助你從實驗小白變身科研達人實驗小白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原理及注意事項 | 實驗外包
    從上面的原理就可以看出,ChIP實驗步驟大致可分5步:(2)細胞裂解,採用微球菌核酸酶消化形成染色質小片段;(3)注意事項想要做好ChIP實驗,必須要控制好6個方面,包括培養基內活細胞數量、交聯時間長短、消化後的片段大小、抗體的種類和特異性、常規實驗操作技術等多種因素影響 。想要控制這些過程,最核心的就是全面設置對照組。下面逐個做說明。1. 活
  • 細胞凋亡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
    一、實驗目的   1、掌握凋亡細胞的形態特徵   2、學會用螢光探針對細胞進行雙標記來檢測正常活細胞、凋亡細胞和壞死細胞的方法   二、實驗原理   細胞死亡根據其性質、起源及生物學意義區分為凋亡和壞死兩種不同類型。
  • 「珍藏版」綜述|染色質複製與細胞的表觀遺傳記憶
    而目前關於DNA複製、細胞周期以及表觀遺傳組學之間關係的機制分析為複製偶聯的染色質裝配和複製後染色質的維持提供了一些見解。組蛋白的放置(Deposition)和多種翻譯後修飾在基因調控中起直接作用【8】,因此,這些特徵的遺傳可能賦予細胞記憶。核小體在複製叉位置的組裝與DNA複製緊密結合,因此是理解染色質功能如何在細胞分裂中遺傳的關鍵切入點。染色質組裝代表了一個獨特的實驗系統,可以用以進行表觀遺傳學的研究。
  • 2019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檢驗學:細胞化學染色的鑑別
    2019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檢驗學:細胞化學染色的鑑別 在白血病的鑑別時多會提到細胞化學染色,一旦對染色的結果記憶不準確,就很難做出判斷,因此為了方便記憶,將細胞化學染色這部分的考點做成如下表格的形式方便大家記憶:
  • Nature:測量單個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從而揭示胚胎發育路徑
    2018年3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和位於德國海德堡市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證實細胞類型和發育階段能夠從數千個單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 也譯作染色質開放性)測量中推導出來。
  • DAPI染色原理及DAPI染色步驟
    DAPI 為一種螢光染料,可以穿透細胞膜與細胞核中的雙鏈DNA結合而發揮標記的作用,可以產生比DAPI自身強20多倍的螢光,和EB相比,對雙鏈DNA的染色靈敏度要高很多倍。顯微鏡下可以看到顯藍色螢光的細胞,螢光顯微鏡觀察細胞標記的效率高(幾乎為100 %) 。DAPI染色常用於細胞凋亡檢測,染色後用螢光顯微鏡觀察或流式細胞儀檢測。DAPI也常用於普通的細胞核染色以及某些特定情況下的雙鏈DNA染色。
  • 柘木、馬桑果染色實驗
    這次使用的柘木是來自湖北棗陽,從染色效果看,不及以前北方生長的柘木。但還是可以作為染材使用的。在絲和棉上有染色效果,色牢度尚可。馬桑(拉丁學名:Coriarianepalensis Wall.)10年前就開始馬桑的染色實驗,一直用得很好,但使用的都是馬桑的枝葉,沒有使用過馬桑果。這次由四川綿陽提供的馬桑果來進行了染色實驗。總的來說效果還不錯。顏色比較重。符合染料條件。在絲和棉上效果都很好。
  • 血細胞化學染色,特異性NAS—DCE和非特異性NSE
    一、氯乙酸AS—D萘酯酶染色(特異性NAS—DCE)特異性乙酸只出現在粒細胞中,以中性粒為主,酶活性不隨細胞的成熟而增強,較過pox更具特異性嗜鹼粒呈陽性,早幼粒——中幼粒陽性>臨床意義:①急粒:NAS—DCE陽性 ②急單:NAS—DCE陰性③急粒單:NAS—DCE陽性二、∝—醋酸萘酚酯酶染色和氯化鈉抑制實驗(非特異性NSE)正常血細胞非特異性酯酶染色:
  • 實驗專欄丨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染色方法,你會做嗎?
    一、標本製作  可製作塗片、印片、細胞單層培養物、組織切片,經適當固定或不固定,作免疫螢光染色用。  二、螢光抗體染色方法 ➤ 直接法  1.染色 切片經固定後,滴加經稀釋至染色效價如1:8或1:16的螢光抗體(如兔抗人γ-球蛋白螢光抗體或兔抗人IgG或IgA螢光抗體等),在室溫或37℃染色30min,切片置入能保持潮溼的染色盒內,防止乾燥。
  • 染色質閱讀器功能突變導致細胞命運受損
    染色質閱讀器功能突變導致細胞命運受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9 15:00:11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C.David Allis、萬裡玲和美國範安德爾研究所表觀遺傳學中心Hong Wen等研究團隊合作,發現染色質閱讀器中的功能獲得突變導致細胞命運受損。2019年12月18日,《自然》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他們先前通過其YEATS結構域將ENL蛋白鑑定為組蛋白乙醯化的閱讀器,並將其與急性白血病中癌症驅動基因的表達聯繫起來。
  • 姐妹染色單體分化染色方法
    SCE是兩條染色單體在DNA合成中核苷酸序列發生互換而表現出來一種現象。即是細胞分裂是DNA同源重組的結果。SCE既是一種無害的變化(有生理波動),也可受射線、致突和致癌物三因素等作用而升高。SCE一定成度反映細胞的損傷與修復狀態。
  • 普通螢光染色和免疫螢光染色簡單攻略
    螢光染色是分子生物學中常用的一種實驗技術。今天,我們來淺談螢光染色的一些基本實驗步驟。這裡以細胞實驗中普通螢光染色為主,展開對實驗步驟的介紹。對螢光信號的檢測常用的儀器主要有普通螢光顯微鏡和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因此,一般需要準備爬片或者是雷射共聚焦培養皿。
  • 革蘭氏染色技術——染色機制
    革蘭氏染色雖然在1884年就已經提出,但關於其染色機制一直是個謎。你了解革蘭氏染色機制嗎?教科書上的機制是正確的嗎?總的來說,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厚而簡單,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和磷壁酸,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薄而複雜,有一層薄薄的肽聚糖層,肽聚糖之外形成了外膜結構,主要成分是多糖、磷脂和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