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教授、著名理論經濟學家胡培兆4月26日逝世,享年84歲。
澎湃新聞記者從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方面獲悉,廈大教授、著名理論經濟學家胡培兆4月26日逝世,享年84歲。
公開簡歷顯示,胡培兆出生於1937年,浙江省永康市人,廈門大學教授,中共黨員。胡培兆曾任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並先後兼任經濟學院副院長、院長,廈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席。
胡培兆曾受聘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理論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學部召集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評審專家等。
東南網此前刊文介紹,1956年,胡培兆考入廈大經濟系,如願成為經濟學家、廈大校長王亞南的弟子。1960年畢業分配時,由於成績優良,胡培兆被保送到復旦大學讀研究生。但是,到校不久,復旦壓縮研究生規模,他被調整為助教。後來又被調回家鄉浙江金華一個鎮中學教書。
這位曾經躊躇滿志的「未來的經濟學家」一度苦悶萬分,他寫信給王亞南,後者給他回的信,他一直保留:社會總是美好的,但不能保證每個人的工作都理想。只要把自己永遠放在進步狀態,有志於為社會為人民盡一份力量,遲早總是有著落的。
胡培兆後來從這段歲月中總結出:要把自己永遠安置在進步狀態的「心態自我平衡模型」。意思是,每個人面前都有兩條曲線:一條是理想曲線,另一條是現實曲線。這兩條曲線最終都會相交。不論在哪個節點上相交,心態都要自我平衡,都要使自己處於進步狀態。
王亞南表面勸自己弟子要安心,暗地裡尋機向浙江省有關領導提出調回胡培兆請求。不過,1965年發出的函調,1977年才生效。1977年胡培兆被調回到母校廈大任教。回校後他出版的第一本著作《馬克思與<資本論>》,就是在中學教書時寫的初稿。
1979年胡培兆提出和論證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雖然這觀點現在過時了,但是,在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前,有重大歷史作用。
胡培兆的一些同事說,他認為正確的就一定堅持到底,真理面前絕不妥協。改革開放後,大量引進外資鼓勵民營企業發展,有人說資本家又回來了,剝削又開始了,讓投資者有後顧之憂。
從1988年開始,胡培兆先後撰寫了一系列文章,提出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價值分配是合理的,只要各得其所,就不是剝削。後來的實踐也證明,胡培兆是正確的。
1985年設立的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是迄今為止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胡培兆是第一屆獲獎者,他也因此從講師直接晉升為教授。1997年,他被聘請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理論經濟學評議組的其他成員包括厲以寧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