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氣候變遷》:研究發現澳洲森林大火、東非蝗災背後成因都與全球暖化有關

2020-12-14 科普百分百

東非和中東部分地區發生嚴重蝗災,其背後與稱為「印度洋偶極震蕩」的氣候系統有關。照片來源:Dai Kurokawa/EPA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姜唯 編譯):過去這一年,澳洲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森林大火,東非和中東部分地區則發生嚴重蝗災,蝗群幾乎覆蓋整座城市。每場災難背後都有複雜的因素,但都與稱為「印度洋偶極震蕩(Indian Ocean Dipole, IOD)」的氣候系統有關。

印度洋偶極震蕩處於正相時 乾旱、火災、暴雨等極端天氣大增

當印度洋偶極震蕩處於正相位狀態時,會在澳洲造成類似乾旱的天氣,增加火災風險,同時可能導致阿拉伯半島降雨和暴雨增加,而這與洪災和蝗災有關。 2019年,印度洋偶極震蕩達到40年來最極端的正相。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一份發表於《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的新研究發現,隨著全球暖化,像2019年那樣嚴重的正相印度洋偶極事件可能會變得更加頻繁。

「正相印度洋偶極事件的總和或許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極端正相的頻率很可能會增加,而隨著溫室效應加劇,中等程度的正相頻率將減少。」研究主持人、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首席研究科學家蔡文炬(Wenju Cai)博士向《獨立報》表示。

該研究使用一系列氣候模型來探討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會如何影響正相印度洋偶極事件的發生頻率。

研究為兩種可能的未來情境做預測。第一個情境是在2100年之前溫室氣體排放量為中度(此情境稱為「RCP4.5」)。第二種情境是溫室氣體排放量非常高(這種情況稱為「RCP8.5」)。

兩種情境的預測結果都顯示,在未來幾十年間,印度洋偶極震蕩正相的總數可能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極端正相的數量很可能增加。蔡博士說:「2019年的極端正相狀態可能會更頻繁地發生。」

2019年以來 澳洲最嚴重大火奪走30多條人命 與正相狀態有關

2019年的嚴重正相偶極事件嚴重影響了印度洋兩岸的天氣。

印度洋偶極震蕩有三種狀態:中性、正和負。在中性狀態,澳洲和巴布亞紐幾內亞附近的水域很溫暖,導致空氣上升並下雨,風往西吹。在此狀態之下,偶極震蕩對印度洋周圍國家的天氣影響不大。

但是,在正相狀態時,天氣模式反轉,西風減弱,有時吹東風,將溫暖的水從澳洲拖往阿拉伯半島和非洲之角

2019年至2020年間,澳洲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森林大火。大火蔓延到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和維多利亞州在內的1700萬公頃土地。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大火燒死了30多人,摧毀了3000多間房屋。

除了2019年正相印度洋偶極事件嚴重之外,其他因素也推了大火一把。一份研究發現,人為引起的氣候變遷使火災發生的可能性增加了30%。

研究:氣候危機可能導致極端正相更頻繁發生

在澳洲乾旱的同時,東非下起了大雨。 2019年10月至2019年11月,整個非洲之角的降雨量比平均水準高300%,造成致命的洪災。此外,這波洪災還與2019至2020年蝗蟲從阿拉伯半島往東非及其周邊地區的擴散有關。

科學家說,這是因為暴雨導致阿拉伯半島植被生長茂密,給了蝗蟲聚集、覓食和繁殖的好地方。 (不過,還有其他原因有利蝗蟲傳播,像是沒能早期發現和及時清除。)

最新研究顯示,氣候危機可能導致極端正相更頻繁發生,因為暖化導致印度洋非洲一側的海面溫度升高速度比澳洲側更快。

蔡博士說,這表示產生極端正相狀態所需的條件會更頻繁地出現。

參考資料:《獨立報》(2020年11月30日),Climate crisis to boost weather event linked to locust swarms and bushfires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溼地、海洋、土地發聲。

相關焦點

  • 研究:全球暖化或導致加州山火年年爆發
    據報導,過去300年間,美、德科學家追蹤山火成因,做出預測系統。他們提出,山火成因與冬季降雨量、北太平洋洋流位置密不可分。然而,《美國國家科學院刊》5日提出最新的研究報告,全球暖化讓「潮溼的冬季確保來年山火火勢不會太猛」的推論不再適用。1904年以來,全球暖化導致環境溫度升高,增加易燃程度,導致冬季不管是幹是溼,來年的溫度都會達到山火生成的標準,機率高達「一年一次大火」。
  • 微閱讀 | 全球暖化會使文明滅絕嗎?
    2020,地球繼續不穩定上海剛結束了本世紀最長梅雨期——整整42天,長江中下遊的洪澇災害還在繼續,從全球來看2020年5月是自1880年有記錄以來地球上最熱的5月,這些都是2019年厄爾尼諾狀態的延續。2019年是典型的厄爾尼諾年。
  • 2020年全球發生的災難,背後真相究竟是什麼?我們該何去何從
    今年是災難頻發的一年,從年初至今我們的地球上都發生了哪些災難性事件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足足燃燒了4個月的大火,燒盡了澳洲1170萬公頃的土地,超過10億野生動物喪命,2500多間房屋被燒毀,33人死亡,大火吞噬了茂密的森林,城市的天空也被染紅。
  • 2020年全球發生的災難,背後真相究竟是什麼?我們該何去何從
    今年是災難頻發的一年,從年初至今我們的地球上都發生了哪些災難性事件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足足燃燒了4個月的大火,燒盡了澳洲1170萬公頃的土地,超過10億野生動物喪命,2500多間房屋被燒毀,33人死亡,大火吞噬了茂密的森林,城市的天空也被染紅。
  • 全球暖化史無前例!過去2千年未曾見過,科學家:元兇是人類
    歐洲、美國等地接連受到熱浪席捲,全球暖化對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愈加顯著,但仍有許多人認為,大幅度的氣溫變化在過去也曾出現過,例如中世紀溫暖時期及其後的小冰河期,然而科學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研究指出,近幾十年地球劇烈的氣候變遷型態,在過去2000年未曾有過,因此全球約99%的科學家都認同
  • 地球暖化影響全球農業失收 糧食危機降臨
    氣候暖化引致的乾旱禍及東非農民。疫情中斷物流 氣候衍生蝗災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解釋疫情對農業的影響,「疫情主要影響物流,以至農作物的收成是否合時,現時所見對農耕的影響並不太嚴重。」隨著全球經濟增長及物流發展蓬勃,農產品傾銷到世界各地,如今疫情卻使全球物流嚴重受阻。林漢明說:疫情再持續下去,會嚴重影響經濟和購買力,大規模農業生產所需的,種子,農藥,機械,都依賴物流運輸。
  • 研究了50年後,我國科學家破解3000年的難題,蝗災成因被找到了
    進入到現代,雖然人類的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在蝗災的治理上也有一定的心得,不過,至於蝗災的成因等很多問題,科學家們仍然困擾了近半個世紀沒有答案,一直到前段時間,我國科學家團隊終於破解了蝗災的形成密碼。對於蝗災成因,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的科學家團隊就展開研究了,並且將研究方向,鎖定在了群集信息素的身上。
  • 研究稱全球暖化若持續 野生咖啡豆未來將滅絕
    研究稱全球暖化若持續 野生咖啡豆未來將滅絕 原標題: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4日報導,澳洲氣候研究所在最新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若全球暖化以目前的軌跡延續,野生咖啡豆可能在2080年滅絕。
  • 全球暖化否定說
    目前學界對與氣候變遷或是全球暖化的真正原因並沒有科學模型可正確的解釋或預測二氧化碳對於溫度實際的影響。 事實上過去幾十年來所提出的大多數對於氣候變遷的理論都不符合實際觀察的結果,這更顯示出地球的氣溫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系統的事實,那些試圖透過二氧化碳來解釋全球暖化的說法是過度簡化以及無法被驗證的假說而已。
  • 2020全球自然災害不斷,疫情肆虐,與澳洲山火是否有關?聽聽專家怎麼說
    2020年對於地球來說,似乎打開的方式不對,這兩個月發生了較往年嚴重的多的災難,比如持續燃燒的澳洲森林大火、新冠病毒疫情、南極高溫、北極甲烷爆發、青藏高原冰川消融、東非蝗災蔓延等
  • 澳洲大火!非洲蝗災!3.21博物在線課堂 揭密事件背後氣候...
    新冠疫情、澳洲大火、非洲蝗災,這些可不是孤立事件,它們或許都和全球氣候變化和水循環密切相關。本周末,全人類將首度迎來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氣象日的合體,在這特殊時期推出共同主題「氣候變化與水」。
  • 東非蝗災蔓延 是誰吹響幾千億隻蝗蟲的「衝鋒號」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永林指出,除南極洲和亞歐大陸北緯55度以北地區,全球均受蝗災侵襲,其中破壞力最大的,就是這次東非蝗災的主角——沙漠蝗蟲。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特聘工程師張志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種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超強的蝗蟲,偏偏又食量驚人。」
  • 2020,極端氣候的背後... ...
    2020年,地球上演了史詩大片;澳洲大火,數億生靈葬身火海;克什米爾雪崩,上百人死亡;大雨澆滅澳洲大火,也帶來了洪災;美國流感,至2600萬餘人感染;極其珍貴的長江白鱘,宣布滅絕;新冠病毒爆發,全球上千萬人感染;南極溫度首次超過了20度;非洲3600億隻蝗蟲成災
  • 臺媒:全球暖化或致英國本土蝴蝶瀕臨滅絕
    參考消息網8月11日報導 臺媒稱,根據10日發布的研究報告,唯有積極控制全球暖化,加上重新思考英國鄉下地區規畫,才有辦法挽救許多英國本土蝴蝶品種。據臺灣「中央社」8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科學家在「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月報表示:「普遍來說,對乾旱敏感的蝴蝶族群滅絕,最早可能在2050年發生。」報導稱,研究報告推論,在維持「二氧化碳排放基線」(BAU),持續排放溫室氣體的情況下,部分不列顛群島的蝴蝶品種能撐過21世紀中期的機率「大約是0」。
  • 溫室效應加劇極端氣候 2020全球災損高達1500億美元
    根據今天公布的報告,2020年全球10大氣候災害引起的承保損失高達1500億美元,超過2019年的災損金額,反映全球暖化的長期影響。 從今年1月澳洲野火瘋狂延燒,到截至11月大西洋颶風形成次數破紀錄,實際上,由於大多數災損沒有保險,因此今年氣候變遷引發災難的實際成本恐怕還要高出許多。 根據全球非政府組織年度統計報告,這類負擔不成比例地落在貧窮國家身上,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 科學家稱又一場災難逼近,全球海平面急劇上升
    由於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影響,北極地區開始出現各種不同尋常的變化:在過去的40多年裡,這裡夏季的海冰面積已縮小一半,而總量也在逐年遞減,這就造成了北極吸收熱量的顯著增長,加快了暖化趨勢;常年的凍土也開始解封,內含的碳含量也不斷的排放,增加了全球變暖的速度。據此前科學家推測,如果保持冰川融化速度不變,北極地區的冰川將在2050年之前徹底消失。
  • 世紀暴雪、死亡高溫、殭屍大火?科學家:拉尼娜或正在升級
    亞馬遜森林大火、澳洲森林大火、印尼火山噴發,還有新冠病毒肆虐,這一系類的災難讓很多人類開始警覺。但是,這些其實都不是地球面臨的最嚴重的危機,這些只能算是偶然發生的事件,真正的地球危機,是地球的氣候問題。
  • 全球暖化 臺灣發燒
    自從八○年代末期,全球暖化這個詞彙登上國際舞臺後,二十年之間,從環保、政商到娛樂界,沸沸揚揚地把氣候暖化炒熱為「道德議題」,儼然發展為信眾最多的「主流新宗教」。 集兩千多位頂尖科學家的研究精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在最新出爐的報告中諄諄告誡,地球持續升溫,擋也擋不住。
  • 全球暖化新鐵證!海水太暖了磷蝦逐漸移向南極
    全球暖化出現最新鐵證!科學家表示,受到海洋變暖影響,被企鵝、鯨魚和人類捕食的物種磷蝦(krill),已逐漸向南極洲移動。綜合外媒報導,科學家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期刊的研究結果顯示,過去90年來,身長約6.5釐米磷蝦,已南遷約440公裡。
  • 研究稱南冰洋風力千年來最強 或致更多極端天氣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5月13日報導,12日公布的研究報告稱,由於氣候變遷改變天氣模式,南冰洋的海風以一千年來最強力道吹拂,讓南極洲變得更冷、澳洲面臨更多乾旱。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University)研究人員表示,南冰洋海風已經因為力道威猛而有「咆哮40度」(RoaringForties)稱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使得風力增強,讓風更往南朝南極洲吹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