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傳說中的鵺(yè)又叫「鵼(kōng)」,起源於中國,在《廣韻·東韻》中記載說:鵼,怪鳥也。鵼在中國的時候,是一種似雛的巨嘴鳥,以樹洞為巢。傳說它善於判斷人之善惡,善人一生都會得到它的保護,惡人則會被它用大嘴啄死。
之後流傳到了日本,「鵼」就被日本人寫做了「鵺」,在日本的妖怪傳說裡,鵺的形象變成了一個頭像猿猴,身體像狸貓,尾巴像蛇,四足則像虎,是一種名副其實的怪物。
日本仁平年間(1151—1154),當時的近衛天皇每晚都會做噩夢,於是就請高僧施大法為天皇祈福,但卻一直不見效。
公卿們反覆商議後,認為皇宮上空的一團黑雲可能就是元兇,效仿源義家掃除黑雲的事,命源三位賴政消滅黑雲。賴政奉命消滅黑雲。
到了晚上,皇宮上空出現了一團奇怪的黑雲。賴政發現黑雲中有一個可疑的身影,立刻搭弓放箭。於是,那個頭像猿猴、身體像狸貓的怪物從天上掉了下來。賴政將怪物放進大船後丟到了河裡。
後來怪物的屍體順流而下,漂到了葦屋的海灣(今日本兵庫縣蘆屋市)。當地的人們害怕招來災難,就在蘆屋川的河口修了一座冢,將它封在裡面。
實際上,鵺是一種在夜裡用悲戚的聲音啼叫的鳥。由於人們認為它的叫聲不吉利,因此,古代日本皇宮中只要聽到鵺的叫聲,就會祭祀驅邪。
所以,賴政消滅的怪物其實並非是「鵺」,而是一種叫聲酷似鵺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