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妖怪歷史文化之「鵺」與「鵼」的傳說,源起與中國的妖怪!

2021-01-07 單身大叔萬三金

日本傳說中的鵺(yè)又叫「鵼(kōng)」,起源於中國,在《廣韻·東韻》中記載說:鵼,怪鳥也。鵼在中國的時候,是一種似雛的巨嘴鳥,以樹洞為巢。傳說它善於判斷人之善惡,善人一生都會得到它的保護,惡人則會被它用大嘴啄死。

之後流傳到了日本,「鵼」就被日本人寫做了「鵺」,在日本的妖怪傳說裡,鵺的形象變成了一個頭像猿猴,身體像狸貓,尾巴像蛇,四足則像虎,是一種名副其實的怪物。

日本仁平年間(1151—1154),當時的近衛天皇每晚都會做噩夢,於是就請高僧施大法為天皇祈福,但卻一直不見效。

公卿們反覆商議後,認為皇宮上空的一團黑雲可能就是元兇,效仿源義家掃除黑雲的事,命源三位賴政消滅黑雲。賴政奉命消滅黑雲。

到了晚上,皇宮上空出現了一團奇怪的黑雲。賴政發現黑雲中有一個可疑的身影,立刻搭弓放箭。於是,那個頭像猿猴、身體像狸貓的怪物從天上掉了下來。賴政將怪物放進大船後丟到了河裡。

後來怪物的屍體順流而下,漂到了葦屋的海灣(今日本兵庫縣蘆屋市)。當地的人們害怕招來災難,就在蘆屋川的河口修了一座冢,將它封在裡面。

實際上,鵺是一種在夜裡用悲戚的聲音啼叫的鳥。由於人們認為它的叫聲不吉利,因此,古代日本皇宮中只要聽到鵺的叫聲,就會祭祀驅邪。

所以,賴政消滅的怪物其實並非是「鵺」,而是一種叫聲酷似鵺的怪物。

相關焦點

  • 《中國妖怪故事》:從日本怪談文化,追溯妖怪們的「前世今生」
    另外,在書的一開始,張雲還特地向我們普及了中國妖怪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悠長歷史、何為妖怪、書寫妖怪的書籍及時代背景、妖怪的文化輸出和藝術加工(從中國到日本)等等,相信看完這本書,我們對「許多妖怪都屬於日本」這一概念一定都會有所改觀。二、妖怪文化並不等同於封建迷信提及「妖怪」二字,很多人可能會下意識地將其等同於封建迷信,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 日本妖怪歷史文化之——川姬與川螢物語!
    從前,在日本福岡縣築上郡的部分地區,傳說有一種美女妖怪—川姬。據說,如果有人看到川姬後動了心,就會瞬間被吸走精氣。有一天,某村裡的一群年輕人聚集在水車場。不知什麼時候,水車的後面站著一個美女。其實這就是川姬,看到它的人必須臉朝下,屏住呼吸。
  • 那些日本的妖怪傳說,你知道多少
    日本民間有著大量關於妖怪的傳說,這與日本人身處島國,內心深處有一種神秘主義傾向有關。日本人還把妖怪分門別類,著成《日本妖怪物語》和《日本妖怪大全》等書,還配有精美插圖。《妖怪大全》中收錄妖怪 764 種、神明 112 種,乃日本妖怪文化集大成之作。其創作者水木茂,是日本現代著名的妖怪畫師,是日本二戰後讓妖怪文化復興的靈魂人物。大多數日本人對妖怪的啟蒙,都是從水木茂的漫畫開始的。他查閱了大量的古籍資料,到各地走訪搜集各種各樣的民間傳說,基於此創造出來近八百種妖怪,極具日本色彩。
  • 從鳥山石燕到水木茂:日本妖怪文化發展報告
    鳥山石燕筆下的百鬼夜行網易匠心巨製,自研國民級手遊《陰陽師》靠一己之力,在中國市場打開了日本妖怪文化的大門。先前我有專門介紹百鬼夜行的文章,但思慮再三,總覺得缺少一個源頭。今天就來給朋友們講一講日本妖怪文化的根,以及整個妖怪文化的發展歷程。
  • 狐狸,一個被日本所愛著的動物:妖怪篇
    其實印度和日本也有這樣的傳說,從時間線上梳理的話應該是妲己——印度華陽天——日本玉藻前的順序,理論上應該是對商朝的編纂故事傳到了印度和日本,而他們進行了一定的改編。總之,玉藻前的真身最後被認出是一隻來自中國的妖狐。
  • 日本妖怪歷史文化系列之——「片腳上臘」篇!
    日本的片腳上臘說的是一種獨腳女妖,經常會出現在愛知縣南設樂郡鳳來町(今日本新城市)的櫪之窪到秦梨山一帶。在鳳來町附近的三吉田村阿寺(今日本新城市)有一條瀑布,名為七瀧瀑布。瀑布的上遊有一個地方叫「抱子石」,那裡有很多小石頭。
  • 明明是一個民族,後來被異化成妖怪,日本歷史上的「土蜘蛛」
    「土蜘蛛」,這個名詞聽著還挺嚇人的,喜歡二次元的朋友可能有聽過這個詞,這是傳說中日本的一種妖怪,日本這個國家我們知道,民間「泛靈信仰」比較廣泛,然後流行文化發達,所以一些民間傳說的神怪妖魔形象容易被用到流行文化元素當中。土蜘蛛也是一樣,在日本傳說中,這是一種體形異常巨大的蜘蛛,經常在山中出沒。
  • 妖怪,是傳統文化裡承載著無限想像力的符號
    從最早的《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秦代的《聊齋志異》,妖怪的傳說大量存在著。這些關於妖精鬼怪的記載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盛開的一朵璀璨的花朵。自號「搜神館主」的作家張雲,也是位嗜妖如命的主。自幼就對中國的妖怪文化情有獨鍾,他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在典籍中搜集、整理各種妖怪故事,並參考各種民間傳說、地方志等,結合自己的研究加工,形成了這本《中國妖怪故事(全集)》。
  • 《鎌倉物語》——日本妖怪大圖鑑!
    《鎌倉物語》同為東亞文化圈,日本跟中國一樣,都有著濃厚的妖怪文化。中國有《山海經》、《搜神記》、《西遊記》、《聊齋》、《閱微草堂筆記》等等。而日本也有今世子的《百鬼夜行抄》、京極夏彥的《巷說百物語》和《魍魎之匣》、漆原友紀的《蟲師》、波津彬子的《雨柳堂夢語》、夢枕貘的《陰陽師》等等一系列描繪妖怪的文學作品。
  • 海賊王官方情報:另一個和之國篇,幻獸鵺登場,路飛幫他實現願望
    海賊王官方情報:平行世界的和之國,路飛聯合幻獸鵺,拯救菊姬作為人氣作品的《海賊王》,距離1997年7月22日開始在少年jump連載已經過去了22個年頭了,每個10周年的節點不用多說,官方自然會認真對待的。
  • 日本妖怪歷史文化——河童石是什麼?
    日本的妖怪歷史傳說中,河童在春天時,會待在鄉村附近的小河中,秋天就會回到山裡,而它們的中轉站就是河童石。在日本的大分縣、三重縣、熊本縣與和歌山縣等地,都有河童石。不過,河童石曾被看作是精靈棲息的臺座,是人們信仰的對象,有些地方甚至明令禁止普通人接近。
  • 日本動漫中都有哪些傳統的妖怪,為何日本的妖怪感覺都很幸福?
    說到妖怪,我相信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張牙舞爪的妖怪,但是在日本的動漫中卻有《夏目友人帳》裡面二級中級這樣的逗比妖怪,也有《犬夜叉》中害人的妖怪,也有《勿忘蛛》裡面這樣的蘿莉蒙太妖怪。那麼在日本的動漫中都有哪些傳統的妖怪呢?
  • 陰陽師式神設計作品:鵺的式神圖鑑資料
    陰陽師式神設計大賽作品:鵺,根據這個妖怪的百科創作,下面來看看這個鵺式神的圖鑑吧,作為微信推送,可能在後續放出哦。
  • 日本鬼怪漫畫之父水木茂作品集《妖怪大全》出版
    近些年來,隨著以日本妖怪為主題的漫畫、電影、動漫、遊戲的風靡,日本妖怪文化也成了熱門話題。在深受人們喜愛的《夏目友人帳》《滑頭鬼之孫》《千與千尋》《怪化貓》《幽靈公主》等作品中,都有妖怪登場。如今,妖怪在日本不僅存在於傳說之中,更是形成了一種文化體系。  日本的原始神道思想以自然崇拜為主,視自然界的各種動植物為神祇,寓寄對大自然的萬物之感恩。因此,如木茂所說:「出於對自然、動物的敬畏,日本人民把自己看不見、摸不著、無法控制的力量都稱為妖怪。」 這樣一來,日本不但是「八百萬神之國」,更是「八百萬妖國」。  日本關於妖怪的軼聞多如繁星。
  • 日本江戶時代的妖怪圖鑑——化物盡繪卷
    在詭異而流行的江戶時代的文化裡,引起人們最多關注的就是日本體系複雜的傳統妖怪。而這些妖怪時而讓人恐懼,時而充滿了幽默感。比如見越入道(見越し入道),這是一個有一雙巨大的交叉眼的乞丐,通常會在山間的小道或者夜路上遇見。當你向上看他時,見越入道會變高,你看得多高,他就會變得多高……
  • 為了終結疫情,全世界都在轉發這個「妖怪」
    雖然它已不在江湖,但當時歷史報刊上記載的傳說卻世代流傳,Amabie 的畫像更成了人們避免時疫、祈福求醫的「法寶」。 遠古的妖怪文化,是現代的定心丸 妖怪是日本人民歷史記憶的載體。
  • 日本的「鬼」文化源於中國,日本人卻說日本的「鬼」和中國不一樣
    這些就是日本鬼文化當中的"付喪神":民間傳說裡,如果普通的器物被自己的主人一直束之高閣、放置不理,那麼這件器物就會產生怨念,進而吸收天地靈氣,最後變為妖怪,為害一方。而"鬼"在日本,是妖怪的一種。這個概念在日本,發展成為了很有意思的妖怪器物文化。 實際上,宮崎駿的很多作品裡,都體現了日本的"鬼文化"或者說"妖怪文化"。比如《幽靈公主》裡那個人面鹿身、鳥足獸尾的山獸神;《龍貓》裡膽怯畏人的古宅精靈"煤煤蟲"等等。 簡而言之,日本文化裡"鬼"的形象,跟"鬼門的方位有關"。
  • 中國妖怪學研究:吃人與愛人,哪個才是妖怪的本質?
    據我所知,在日本有一門精深的學問,叫做「妖怪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妖怪的科目。大概是日本妖怪文化極其豐盛,畢竟日本神話號稱有八百萬眾神(妖怪)。日本對於妖怪的研究是十分正經的。
  • 為了終結疫情,全世界都在轉發這個「妖怪」
    雖然它已不在江湖,但當時歷史報刊上記載的傳說卻世代流傳,Amabie 的畫像更成了人們避免時疫、祈福求醫的「法寶」。遠古的妖怪文化,是現代的定心丸妖怪是日本人民歷史記憶的載體。它起源於江戶時代,20 世紀初,日本報紙普遍報導當地妖怪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民間故事、文學小說、歷史記載製造出各類精怪禽獸,它們可能是人、類人、動物、植物、礦物……日本也自古就有「八百萬神」之說,相信「山川草木悉皆成佛,森羅萬象唯靈之宿」,也就是說,山川水石,盡皆有神。
  • 本土妖怪學的知識轉型:《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志》
    相較於日本幻想文學的百花齊放,以妖怪、神鬼為主題的創作,在臺灣文學的系譜中卻付之闕如,反而讓位給歐美、日本的翻譯小說。小時候看希臘神話故事、白雪公主或中國民間傳說,長大後看《魔戒》、《百鬼夜行》,至於臺灣本土的妖怪故事,頂多記得虎姑婆、林投姐或在半屏山腳下賣湯圓的阿伯(搞不好連故事情節都忘光了),還多虧電視劇「戲說臺灣」長年不斷演出(但不知考究是否精準了),才讓我們依稀記得,原來臺灣也有本土的鬼怪故事啊。這樣的憂慮,在年輕作家何敬堯出版第一本小說《幻之港——塗角窟異夢錄》時展現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