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要「活命」,就得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蒸騰作用。它作們跟動物一樣,也有「鼻孔」,也會呼吸。不過,跟動物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恰恰相反,它們是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氣。天氣炎熱時,植物也會「排汗」,將體內的水分隨熱氣排放出去。可是植物渾身上下找不到一個孔,它們是通過什麼排放氣體和水蒸氣的呢?原來,植物也有「通氣口」,在植物的葉片和嫩莖上,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小孔,只不過這些氣孔十分「袖珍」,除非利用顯微鏡觀察,否則它們便不會現身。
根據植物「氣孔」的原理,人們在建築物的圍牆中設計出通氣孔,用來調節室內空氣的溫度、溼度和潔淨度。縱觀古今中外的建築物物,完全密不透風的建築物是絕對沒有的。同時,人們還根據植物細胞內的液體和氣體對細胞壁的壓力作用,在建造倉庫、劇場、體育館、旅行帳篷和水下建築時,發明了充氣和充液結構。它的優點是:輕便,施工快,好搬運。
此外,人們還根據秸稈的內部結構發明了夾芯板。秸稈是農村作物脫粒後剩下的莖,主要成分是粗纖維。粗纖維的外圍基質為木質素,它起著賦予纖維機械強度以及保護纖維素免遭微生物及酶攻擊的作用。那麼,這種結構有什麼用呢?一些建材公司的工程師開始動腦筋了,思來想去,他們根據秸稈的結構和質地的特點,發明了夾芯板。夾芯板的面層常採用金屬薄板,芯層則選用硬質泡沫材料,金屬面層除承受荷載外還可保護芯層,使其免受損傷;而芯層除保溫隔熱和隔音外,還可將兩個面層連接成整體。
由於夾芯板具有良好的結構性能,近年來在建築圍護結構中的應用日趨增長。夾芯板的面層以金屬材料居多,但也可以採用配筋混凝土作為面層。在一些輕鋼結構住宅中,樓板或牆板為了減輕自重,也採用夾芯板,不過這種夾芯板以混凝土為外売,芯材仍舊是泡沫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