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7日 06:34 來源:光明日報
參與互動智慧財產權日裡的「雲開放」
——寫在第二十個世界智慧財產權日
今年4月26日是第20個世界智慧財產權日,國家知識產權局「雲開放日」虛擬展館在該局官方網站正式上線,這是國家知識產權局第一次在網上舉辦開放日活動,也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面向所有人的「開放」,公眾可以通過線上參觀體驗,「走進」國家知識產權局,全面了解智慧財產權工作。
「如今,智慧財產權作為一項國家戰略,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社會公眾不僅是智慧財產權創造和保護的參與者,也是智慧財產權運用和服務的受益者。」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說。
新組建的國家知識產權局主要做什麼
2019年度智慧財產權行政保護典型案例,專利覆審無效十大案件以及商標異議、評審典型案例,中國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線上服務平臺……4月26日起,社會公眾可以通過「雲開放」的形式走進國家知識產權局,走進虛擬展館的各個「展廳」,詳細了解國家知識產權局職能設置,獲悉智慧財產權領域最新信息,了解專利商標審查過程,更多地參與和支持智慧財產權強國建設。
「我們希望更多的公眾了解智慧財產權。在過去的一年,新組建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經開展了很多工作,比如加大了執法力度,鼓勵中外企業開展正常技術交流合作,保護在華外企業合法專利,商標註冊便利化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申長雨介紹,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主要有4個方面的主要職責和任務:一是組織實施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推進智慧財產權強國建設。當前,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加快制定面向2035年的智慧財產權強國戰略綱要,全面開啟智慧財產權強國建設新徵程;二是主管專利、商標、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原產地地理標誌等智慧財產權領域的審查授權、核准登記、行政裁決等業務;目前,中國是全世界受理專利商標申請量最多的國家。全局1.5萬名審查員正努力提高智慧財產權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有效保護申請人的合法權益;三是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和服務;四是統籌協調涉外智慧財產權事宜。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已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智慧財產權機構建立了雙邊合作關係,並牽頭建立了「一帶一路」智慧財產權合作交流機制,智慧財產權國際合作不斷深入。
《視聽表演北京條約》4月28日生效
作為我國智慧財產權工作的一大亮點,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在我國締結、以我國城市命名的國際智慧財產權條約——《視聽表演北京條約》將於4月28日生效,這一條約在數字時代意義重大,在網際網路上複製、篡改影視、音樂等視聽作品的行為將受到限制。
據了解,《視聽表演北京條約》規定表演者對其以視聽錄製品錄製的表演享有四種經濟權利:複製權、發行權、出租權、提供權;對其未錄製的(現場)表演享有三種經濟權利:廣播權、向公眾傳播權、錄製權。《視聽表演北京條約》還規定表演者享有精神權利,即要求承認其系表演者的權利,以及反對任何將有損表演者聲譽的歪曲、篡改或其他修改的權利。
國家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視聽表演北京條約》於2012年6月26日在北京締結,是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管理的一項旨在保護表演者對其錄製或未錄製的表演所享有的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的國際版權條約。作為條約締結地,中國政府在推動《視聽表演北京條約》締結和生效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就國際層面加大表演者權利保護,促進電影、音樂等文化產業發展達成更多共識,越來越多的國家相繼批准、加入了《視聽表演北京條約》。根據《視聽表演北京條約》生效條款,其將在30個成員國批准、加入3個月後生效。今年1月28日,印度尼西亞向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遞交批准書,成為該條約關鍵的第30名成員,這一備受世人矚目的國際條約將於4月28日生效。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高銳表示:「《視聽表演北京條約》是國際智慧財產權保護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加強了視聽表演者對其表演的權利,這可以轉化為收入的增長,並促進給我們所有人帶來愉悅的視聽產業的經濟可持續性。」
我國國際專利申請量已躍居世界第一
近期,我國智慧財產權工作的另一大亮點是國際專利申請量已躍居世界第一。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近期發布的報告及數據顯示,中國在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提升至第14位,較2018年上升3位,穩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2019年,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專利申請5.9萬件,躍居世界第一。
「當前,我國已經實現了專利、商標、地理標誌等智慧財產權的全方位、立體化保護,基本建立起了符合國際通行規則、門類較為齊全的智慧財產權法律制度。」申長雨說,隨著中國堅定不移進一步擴大開放,著力營造尊重知識價值的營商環境,加大執法力度,保護國內外智慧財產權人合法權益,相信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將為全球經濟的復甦、繁榮注入新動力。
(本報記者 袁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