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妮娜 醫學界風溼與腎病頻道 收錄於話題#APLAR 20208個
5大特點,給難治性類風關患者畫一幅肖像圖!
受COVID-19全球流行的影響,APLAR 2020在10月24-29日以線上虛擬會議的形式隆重召開。
26日,來自日本慶應大學醫學院的Satoshi Takanashi研究員分享了一項橫斷面研究,為難治性類風溼關節炎(DT-RA,也稱RRA)患者「繪製」了一幅肖像。
Satoshi Takanashi博士講題
-1-
為什麼要關注DT-RA?
類風溼關節炎(RA)是一種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自身免疫病,RA在中國大陸地區發病率為0.42%,推測約有500萬人患病,患者中男女患病比率約為1:4。患病時間越長,RA患者發生殘疾和功能受限的概率越高,在病程≥15年的患者中,超過一半的患者(61.3%)會發生殘疾[1]。
RA患者的典型關節改變/圖源見水印
為了減少致殘率、降低疾病給患者級社會帶來的負擔,RA患者的早期達標治療(達到疾病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是關鍵中的關鍵,因此,RA患者一經確診,應儘早開始傳統合成改善病情抗風溼病藥物(DMARDs)治療。
遺憾的是,即使患者進行了規範化治療,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難以達到緩解標準。多數學者將接受傳統合成DMARDs治療6個月或生物DMARDs治療3個月仍不能達標(臨床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的患者定義為DT-RA。我國數據顯示:我國規範使用DMARDs治療的RA患者已經超過80%,但能夠達到臨床緩解的比例仍然不足30%[2]。
利用橫斷面研究對DT-RA患者的臨床特點進行描述,能夠幫助臨床醫生儘早識別DT-RA患者,進行針對性、個體化的治療,從而提高RA患者的總體達標率。Satoshi Takanashi研究員所匯報的這項橫斷面研究[3],就針對DT-RA患者的臨床特點進行了詳細分析。
-2-
5大特點,給DT-RA患者畫一幅肖像圖!
目前尚未由統一的DT-RA診斷標準,為了方便描述,研究團隊將DT-RA定義為接受一年以上DMARDs治療(無論是傳統合成還是生物)後DAS-28評分高於3.2分(中高等疾病活動度)的患者定義為DT-RA。
研究的納排標準
研究組收集了2016-2017年間在慶應大學附屬醫院登記就診的RA患者,按照上述標準將入組患者分為DT-RA組和Non-DT-RA組,並對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血清抗CCP抗體和類風溼因子進行了檢測。
表:DT-RA和Non-RA臨床特點描述(最後一次回訪數據)
研究數據顯示,在所有RA患者中,DT-RA患者的比例為13%,DT-RA患者年齡更大(中位年齡70歲),女性佔比多(89%),抗CCP和類風溼因子陽性率更高。
DT-RA患者畫像(5大特徵)
此外,研究針對DT-RA患者的病因分析顯示,39.8%的RA患者是由於複雜的個人因素(如花費、藥物可及性等因素)進展為DT-RA,這些個人因素相對來說難以控制。那什麼是可以控制的呢?
33.8%的患者是由於併發症/合併症而無法緩解病情,進展為DT-RA,Satoshi Takanashi研究員表示,年齡、嚴重感染和風溼疾病共病指數(RDCI)都是合併症的正要評估指標,對於高齡、有嚴重感染病史、RDCI高的患者,應該注意共病篩查,以防患者進展為DT-RA。
總結
RA不僅造成患者身體機能、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度下降,也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了解RA患者進展為DT-RA的原因和DT-RA患者的臨床表現,對於個體化管理RA患者、防止患者發生殘疾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2018中國類風溼關節炎診療指南[J].中華內科雜誌,2018,57(4):242-251. 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8.04.004.
[2]李宏超,徐麗玲,蘇茵.難治性類風溼關節炎診治探討[J].中華風溼病學雜誌,2019,23(10):689-693. DOI:10.3760/cma.j.issn.1007-7480.2019.10.010.
[3]https://aplar.delegateconnect.co/talks/characteristics-of-difficult-to-treat-rheumatoid-arthritis
本文首發:醫學界風溼與腎病頻道
本文作者:妮娜
責任編輯:風禾 茜茜
版權申明
原標題:《難治的RA患者,一般有這5個特點!你中了幾條?》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