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公告,公布了新董事會名單。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董事會成員執行董事名單中,梁孟松仍擔任聯合執行長(CEO)。
最新公告顯示,中芯國際董事會成員包括董事長周子學、副董事長蔣尚義、聯席CEO趙海軍與梁孟松、財務長高永崗,非執行董事陳山枝、周杰、任凱、路軍、童國華,以及獨立非執行董事William Tudor Brown、劉遵義、範仁達、楊光磊。
中芯國際網站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12月15日公布的董事會成員名單,獨立非執行董事叢京生未出現於最新董事會名單內。中芯國際同期公告稱,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叢京生博士鑑於美國近期對本公司之關注事項,辭任本公司第三類獨立非執行董事的職務,自2020年12月31日起生效。
目前梁孟松職位無變化本月中,中芯國際發布的兩條重要人事消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12月15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公告宣布,委任蔣尚義為中芯國際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其任期自2020年12月15日起至2021年股東周年大會為止。與此同時,梁孟松被曝在董事會上提出了辭職。
中芯國際12月16日午間發布公告,稱正積極與梁孟松核實辭職意願。目前來看,梁孟松的職位並未發生變化。
梁孟松現年68歲,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機工程及電腦科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也是電機和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 Fellow)。梁孟松在半導體業界有著逾三十六年經歷,一直從事儲存器以及先進邏輯工藝技術開發,擁有逾450項半導體專利,曾發表技術論文350餘篇。在履新中芯國際之前,他曾在臺積電研發部門任職17年,戰功赫赫。業內人對他的印象是「技術過硬」、「學霸」。
2017年10月,梁孟松在中芯國際股東力邀之下進入公司,與原CEO趙海軍共同作為聯合CEO,併兼執行董事。在其加入後,中芯國際持續向14納米、N+1、7納米等先進工藝突破。
蔣尚義現年76歲,曾在臺積電(TSMC)工作十多年,曾任職聯合營運長、資深研發副總裁,是臺積電130nm工藝研發的關鍵性人物,帶領臺積電實現了自主技術研發。擁有深厚的半導體資歷。
傳中芯獲得美國成熟工藝許可同樣在今天,中芯國際的另一條新聞也刷屏了,那就是消息人士稱該公司已獲得美國成熟工藝設備供貨的許可。
1月4日消息,科創板日報報導確認,中芯國際之成熟工藝關鍵供應已獲許可證,獲得許可證的包括EDA、設備和材料等。
前不久,中芯國際被美方列入「實體清單」。按照中芯國際的公告,這意味著對於適用於美國《出口管制條例》的產品或技術,供應商必須首先獲得美國商務部的出口許可,才能供應給中芯國際;中芯國際為部分特殊客戶提供代工服務也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當時有分析認為,中芯國際下一步將重點發展成熟工藝,因為它不像10nm、7nm及以下工藝那樣受限那麼嚴重。如今,若中芯國際獲取相關成熟工藝許可為真,那麼後續產品、設備、技術以及提供代工服務等,都可能在此次許可之列。
在中芯官網,14nm被標記為先進邏輯技術,而28nm、40nm、55/65nm、90nm等都歸屬在成熟邏輯技術類別下。
先進工藝在中芯國際營收中佔比有限。按照中芯國際三年季度財報,中芯國際先進工藝14/28納米營收佔比為14.6%,相較二季度9.1%的收入佔比亦大幅提升;55/65納米、0.15/0.18微米仍是營收貢獻主力,佔比分別達到25.8%和31.2%。可見成熟工藝解禁的重要性。
8吋晶圓風向或將轉變?若為真,中芯成熟工藝解禁,將緩解 8 吋晶圓代工及 NOR Flash 的市況,就算短時間內產能仍未有變化,但客戶對於出貨會更有信心,也將削弱預期心理,抵銷部份轉單效應,價格漲勢將不再那麼強勁。原本預期 2021 年首季價格將會再漲 10% 以上,但之後會不會再漲可能就比較難說,據傳中芯將分批次獲得許可。
不過實際上,8 吋晶圓產能擴產的確是有限,大部份業者是以去瓶頸的方式來提升產能,NOR Flash 與晶圓代工供給仍會持續吃緊。中芯目前有8 吋廠及 12 吋廠各 3 座,主要是以成熟工藝為主,月產能約 8 吋 48 萬片。而據消息,未來也將以批次 4~5 萬片的速度解放相關設備許可。
這也被市場認為是美國對中國釋出的善意,並讓中芯能順利出貨高通、博通等美系客戶,至少讓成熟工藝不再連一片晶圓都難求。但同樣也可能衝擊聯電等工藝相近大廠,部分外資意見已轉趨保守,認為聯電已被過度追捧,中長線必須更理性看待,尤其是解禁之後將會是很大的考驗。
可能是市場受到利好消息提振,12月30日中芯國際A股大漲7.5%、港股盤中一度大漲16%。12月31日開盤,中芯國際港股漲一度超10%,截至今日收盤,中芯國際港股股價漲8.33%,報22.1港元。
且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公布的最新董事名單顯示,原本因蔣尚義加入而揚言要辭職的梁孟松,也同樣仍在原職,這兩件事件是否有關連,值得關注。
責編:Luffy Liu
本文綜合自中芯國際公告、新浪科技、快科技、多維新聞、科創板日報、TechNews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