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滙豐屈宏斌:疫情凸顯全球是經濟共同體,滯後效應不容忽視

2020-12-05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2020年的開端蒙上陰影,目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疫情危機的經濟成本還在快速攀升。不乏觀點認為,此次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比2008年時更甚,經濟中長期面臨的影響難以預估。

那麼,全球經濟多久能從危機中走出來?各國政府和央行還有哪些靈丹妙藥?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給市場留下了哪些教訓?

第一財經記者專了訪滙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他認為,中期來看,即便在疫情得到控制、隔離解除後,其對經濟仍將產生一定的滯後影響。此次疫情更加凸顯出全球是一個經濟共同體,在經濟衰退逐漸擴大成為全球性時,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可以獨善其身。因此,疫情的防控需要國家間通力合作,經濟的走勢也無法獨立於全球經濟體系之外。

疫情滯後效應不容忽視

短短三個月的時間,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展現出對全球經濟的巨大影響,衰退似乎已經成為市場共識。隨著疫情蔓延,通過隔離、限制外出等措施來降低疫情傳播速度已成為各國普遍的選擇,這一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但也對經濟活動帶來了一定衝擊。

屈宏斌認為,由於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略晚於國內,我國的經濟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對全球經濟表現提供了參考。

「我國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無論是生產端還是需求端都受到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其中後者影響更甚。」屈宏斌說道。

而從全球來看,由於隔離措施對消費和服務業影響更大,歐美等以消費和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受到的影響無疑將更加嚴重。

根據美國最新公布的數據,第一季度GDP按年率計算下滑4.8%,創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大降幅。滙豐銀行預計,全球大部分經濟體都將經歷連續兩個季度的負增長,但在三季度負增長將有所收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期來看,即便在疫情得到控制、隔離解除後,其對經濟仍將產生一定的滯後影響。

「一方面,疫情期間部分消失了的服務業和消費並不是暫時的,而是永久性的。另一方面,由於需求端受到的衝擊,企業的現金流可能出現斷裂、進而引發企業破產、部分就業人員失業,這也是無法回補的。」屈宏斌說道,最後,如果終端消費受到阻滯,其上下遊都將受到一定影響,產業鏈受到的損害並不是疫情一旦結束就可以恢復原狀、完整無缺的。未來經濟恢復速度如何,還取決於具體政策的出臺和實施。

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部分國家元氣大傷至今未能痊癒。12年之後,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向市場證明,危機來臨時經濟如此脆弱,而世界的日益全球化令危機面前沒有一個國家、企業甚至個人可以獨善其身。

屈宏斌認為,通過此次疫情應該充分認識到,儘管全球疫情的蔓延在管控措施下有望在一定時間內得到控制,但其對經濟的影響難以迅速消退,部分損失或將演變為永久性的影響。因此,在制定政策時,需要更加長遠的眼光。

央行非常規政策必要性凸顯

海外疫情爆發之迅速,影響之大令市場始料未及。但在疫情面前,各國政府和央行迅速出臺一系列經濟措施,對維護金融穩定、為企業和家庭紓困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屈宏斌認為,這些政策一方面針對企業和家庭進行紓困(約佔50%~60%),即通過補貼等措施保證企業活下來,以防止出現爆發性的企業破產和員工失業,進而對金融市場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則旨在恢復信心、擴大內需(約佔40~50%)。對於這些措施在目前的情況下能否刺激需求,屈宏斌表示,還需要具體觀察到三、四季度全球經濟恢復的速度和程度。

目前,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重創已開始顯現,滙豐銀行預計,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的低谷將出現在二季度,而接下來的三四季度則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為應對這一挑戰,全球央行態度堅決,預計在接下來的數周內還將繼續加大政策出臺的力度。」屈宏斌表示,隨著基準利率紛紛降至歷史低位,政策重點或將轉向財政政策和以擴表為主的貨幣政策。

以美國為例,滙豐銀行的美國經濟學家判斷,儘管目前美聯儲仍將維持0.00-0.25%的基準利率,但預計其將繼續通過擴表等措施向企業和家庭注入流動性、以及支持金融市場運作。

今年以來美聯儲擴表規模已達近兩萬億,主要來自大量購買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與外國央行開展流動性互換等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支持金融市場運作。美聯儲的大規模擴表也從側面體現了疫情對經濟影響之大、以及美聯儲對經濟託底更甚以往的決心。

屈宏斌預計,隨著基準利率已經下調至接近零的水平,接下來美聯儲將根據疫情的控制和經濟的恢復情況,繼續聚焦於推動金融市場正常運作、和引導信貸進一步流向企業和家庭而進一步實施擴表的政策措施。

而歐元區方面,滙豐銀行認為,歐央行在利率上進一步寬鬆的空間較小,但也多次通過擴表對經濟和金融市場給予支持,預計將在此基礎上更加傾向於財政政策的發力。

相比之下,我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空間相對寬裕。「我們預計LPR將繼續下調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存款利率也將下調以緩解銀行的負債端成本壓力以將LPR下調傳導至實體經濟。此外預計央行還將進一步實施全面和定向降準。」屈宏斌說道。

相關焦點

  • 全球抗疫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性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全球抗疫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性□ 陳培永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習近平主席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結合中國抗擊疫情實踐經驗,就加強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穩定世界經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張,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 屈宏斌:收入衝擊和行為效應各佔一半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屈宏斌經濟復甦步伐不均,居民消費恢復仍然滯緩,主要源於疫情引致的收入衝擊和消費者行為轉變。 儘管建築業等恢復較快、帶動相關就業,但作為城鎮就業的主力軍的民營部門投資低迷,意味著勞動力市場壓力仍大。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訪法國巴黎第八大學...
    新華社巴黎5月25日電 專訪:新冠疫情凸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訪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教授皮卡爾新華社記者唐霽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教授皮埃爾·皮卡爾24日在巴黎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維護人類和平與福祉所提出的重要倡議。
  • 王文:後疫情時代 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體智庫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呼籲國際社會建立全球防疫信息交換網和疫情風險評級機制,來分享疫情防控狀況、防疫經驗以及重大發現。以下為文章全文。後疫情時代: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智庫專家王文人類史其實就是一部與病毒鬥爭的歷史。
  • 後疫情時代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塑造力的話語路徑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汪少華 張晶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發,人類命運更加緊密相連,全球共同抗疫彰顯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  一、揭露疫情期間「後真相」話語的欺詐性  由於網絡化和自媒體的興起,「後真相」話語在後疫情時代日趨增多,真相和謊言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疫情期間,大量的「信息疫情」和「政治病毒」加劇了民眾恐慌,引起了社會秩序混亂,其實質是少數國家為了謀取自身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而掩蓋事實、扭曲真相,藉此攪渾輿論風向。
  • 國際糧價飆升誘導效應不容忽視 可能衝擊中國
    有關專家認為,雖然俄羅斯出臺的糧食禁令不會對中國產生直接影響,但不可忽視其潛在的危害性。在投機資本的推波助瀾下,我國應嚴防國際農產品的輸入性通脹誘因。  誘導效應不容忽視  受國際小麥價格的影響,此前一直處於高位的國內現貨小麥價格保持堅挺,小麥期貨市場也是人氣暴增。
  • 深度|疫情之後,社會經濟即將出現的「六大效應」
    疫情之下,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個看到的裁員或倒閉企業,還有廣大的上下遊的供應鏈與代理商,更有成千上萬的員工與家庭,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些無形的損失,一方面是損失,另一方面是也激勵千千萬萬的勞動者鼓起勇氣、再次創業的巨大精神動力,任何的企業、政府的管理者和決策者們,都不要忽視這股無形而強大的力量!
  • 管理全球共同體:氣候變化經濟學
    作為自然或社會科學家,我們需要了解這些全球變化的來源,它們對自然和經濟系統引起的潛在危害,以及迴避或消除這些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正如過去時代的村莊決定管理它們的草地或水資源一樣,我們今天和未來同樣應該學會如何明智地使用並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物理和生物資源。這個了解並對全球範圍進行控制幹預的任務可以稱為「管理全球共同體」。
  • 專訪全球頂級經濟學家: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將在這些行業
    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動蕩,引發當前市場不少悲觀預期,認為此次疫情衝擊或許使世界正面臨類似20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蕭條的情形。新一輪經濟衰退的討論甚囂塵上。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走勢?全球經濟是否會步入衰退?如何儘快提升國內復工復產率?
  • 6月全球「同志驕傲月」 滙豐集團跨時區慶祝
    (圖/業者提供)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全球「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總在每年6月舉行,今年新冠疫情未解,支持多元與包容(diversity & inclusion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國始終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堅持倡導多邊主義,深入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堅定支持擴大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積極推動妥善處理國際地區熱點問題、共同應對各類全球性挑戰,成為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的有力保障。  2020年以來,世界遭受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使人們前所未有地認識到,各國是如此休戚與共、命運相連,進一步凸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 [新華](新華短評)公共環保事件處置不容「習慣性滯後」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題:公共環保事件處置不容「習慣性滯後」  記者呂夢琦、劉巍巍  10年前地下水就已經汙染變紅,村民多次投訴均無功而返。一經媒體曝光,則迅速組織專家檢測水質,對涉事企業廠區堅決拆遷。
  • ...判斷未來1-2個季度經濟延續3月份以來的周期慣性和政策滯後效應...
    【任澤平:貨幣政策談收緊為時尚早,宜保持中性觀察】恆大研究院任澤平團隊發文指出,判斷未來1-2個季度經濟延續3月份以來的周期慣性和政策滯後效應,有望繼續復甦,但明年1季度之後經濟面臨放緩壓力。建議:貨幣政策談收緊為時尚早,宜保持中性觀察。精準把握好力度和節奏,不要人為製造經濟的大起大落。
  • 周晉峰接受專訪:談治理海洋噪音汙染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周晉峰接受專訪:談治理海洋噪音汙染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9-06-19 09: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現實、歷史和理論依據
    無論是從世界經濟重心向太平洋轉移的趨勢來看,還是從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規律來看,中國都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推動力量。適時提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是中國堅持多邊主義、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重要表現。第二,新冠疫情給人類公共衛生安全造成極其嚴重的現實威脅。此次疫情波及範圍廣、死亡率高、大部分國家的應對措施有效性低,對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侵害。
  • 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目前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不斷拓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恢復。
  • 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凸顯中非命運共同體的特殊意義 宣講家網評論
    其次,疫情之下「穩經濟、保民生」是中國和非洲國家共同面臨的艱巨任務。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打擊前所未有,各國經濟像被按下了「暫停鍵」。習近平主席和其他非洲國家政要在峰會發言中,都重點提到了「復工復產」和「改善民生」。
  • 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匯聚全球戰疫合力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多地蔓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要加強同世界衛生組織溝通交流,同有關國家特別是疫情高發國家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數據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應對策略,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戰勝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各國攜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匯聚全球戰疫合力,深化疫情防控國際合作。1.公共衛生安全事關全人類安危 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 疫情後修複式增長:2021年全球經濟展望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截至目前累計確診人數逾5400萬,成為重塑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的重要歷史性變量,除中國之外的主要經濟體將全部同時陷入衰退。根據IMF的最新預測,2021年全球有望迎來低基數的衰退後復甦,經濟增速回升至5.2%,但相較2019年實際增長僅不到0.6%。
  • ...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原標題:獨家丨專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 聯合國環境署認為,推動經濟復甦和重建,目標應為致力於綠色復甦和「更美好地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