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第十一章 (3) 試圖解釋偶然事件的傾向 偶然性在心理學中的作用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楊中芳教授審校

2021-03-03 優才成長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7th Edition)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

                      ——如何正視心理學

                             (第七版)   

 

                           


        (3) 解釋偶然所造成的虛幻聯繫和控制錯覺

人們喜歡對偶然事件進行解釋的行為,在心理學家研究的 一個稱為虛幻聯繫現象(illusory correlation)中看得最清楚。當人們相信兩類事件通常應該一起發生時,他們就會認為,這 兩個事件一起出現的頻率是比較高的,即使這兩類事件的同時 出現是隨機發生的,而且並不比任何其他兩個事件同時發生的 次數為多。總之,人們甚至在隨機事件中,也傾向於見到他們 所預期的聯繫(Nisbett & Ross, 1980;Stanovich, 1999, 2004 )o他們在本來沒有任何結構的一些事件中看到了虛幻的結構。有控制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當人們已經預設有兩變量相 聯繫的想法時,即使在兩個變量根本毫無關係的數據中,他們 也可以找到聯繫(如 Broniarczyk & Alba, 1994;King & Koehler, 2000;Stanovich & West, 1998 )o 不幸的是,這一 現象在現實世界中也廣泛地出現,以至於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 許多負面的影響。例如,許多從事心理治療工作的人都一直相 信羅夏克(Rorschach)測驗是有效的。這個著名的墨跡測驗 要求被試對一張白紙上的墨跡做出反映。因為這一墨跡沒有結 構,所以這一測驗的發明者認為,人們會以自己對模糊情境的 定型反應來對這些墨跡做出反應,從而能夠揭露其「潛藏的」 心理特質。這種測驗也被稱為是投射式(projective )測驗,因 為發明者認為被試對墨跡做出的反應,應該是他們下意識的心 理、思維和感受的投射。然而,問題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羅 夏克測驗作為一個投射測驗,提供了任何額外的診斷價值 (Dawes, 1994;Garb, Florio? & Grove, 1998; Lilienfeld, 1999;Lilienfeld 等,2000; Shontz & Green, 1992;Wood, Nezworski, &Stejskal, 1996 )o對羅夏克測驗的信心可以說 是起源於虛幻聯繫這一現象。臨床心理醫生從病人的反應定型 中找到了聯繫,因為他們早己相信這些聯繫是存在的,而不是 因為真的觀察到了什麼聯繫。心理學家雷-海曼(Ray Hyman )討論了人們喜歡在原本沒 有聯繫的事件中尋找聯繫的傾向:為了要理解世界上的事物,我們必須運用自己原有的知識 和預期。在大多數的一般情境中,利用我們的知識背景和記憶, 可以令我們正確地去解釋對世界的觀察,並為這些解釋提供必 要的推論。但這一有力的機制,在本來根本沒有任何信息需要 傳遞的地方就會走歪了,我們會錯誤地、不斷地去追求原本沒 有意義的意義,而不去把由隨機性所造成的噪音給丟掉(Hyman, 1981, p.96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有很大的偶然成分在裡面:「雙方不認識的男女約會最終促成了婚姻;取消了 的約談導致了工作的喪失;由於誤了班車而遇到了高中的老同 學等等。認為生活中每一件偶然的小事都需要認真地去解釋的 想法是錯誤的。但是,如果偶然事件確實產生了重要的後果時, 人們不免要建構一些複雜的理論去解釋它們建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在於,人們不能接 受個人的能力無法對偶然事件產生影響這一事實。這一控制錯 覺在美國所有各州發行的彩票買賣中都有出現,表明了它是相 當普遍的現象。這一現象自然為那些教導人們如何「戰勝」彩 票的偽科學書籍開了方便之門,它們充斥市場(Clotfelter & Cook, 1989 )o這類書之所以暢銷,是因為人們不懂得什麼叫 隨機,其意義又是什麼。事實上,美國是到了 20世紀70年代 中期各州才爆發出購買彩票的熱潮,導火線就在於新澤西州發 明了一種新的售賣彩票方式,那就是,讓購買者可以自行刮票 中獎,或由他們自行在彩票上挑選自己所要的數字(Clotfeler & Cook, 1989; Thaler, 1992, p.138 )。

     用這種售賣方式來進 行的抽獎活動通常叫作參與性抽彩(participatory games ),而這類參與性抽彩正是利用了當時蘭格剛研究出來的控制錯覺現 象:人們錯誤地相信他們的參與行為能夠決定隨機事件,讓他 們有多點兒機會中獎。

試圖去解釋偶然事件的傾向可能源於我們有深切的願望想 要相信自己是可以控制這些事件的。心理學家埃倫•蘭格 (Ellen Langer)研究了 控制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這一現 象。它是指,相信個人的能力能夠影響偶然事件的結果。在一 個研究中,兩個不同公司的僱員賣彩票給他們的同事,對其中 一些同事,他們只是簡單的派發他們每人一張彩票,而對另一 些同事則讓他們自行抽取一張。當然,在隨機抽獎的事件中, 無論彩票是在給予他們選擇權利的情況下買的,還是被硬性派 發的,都沒有區別,中獎率都是一樣的。但是,第二天,當這 兩個僱員試圖向這些同事買回那些彩票時,給予選擇權利的被 試對彩票的要價是硬性派發的被試要價的4倍。在另外幾個實 驗研究中,蘭格證實了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在於,人們不能接 受個人的能力無法對偶然事件產生影響這一事實。這一控制錯 覺在美國所有各州發行的彩票買賣中都有出現,表明了它是相 當普遍的現象。這一現象自然為那些教導人們如何「戰勝」彩 票的偽科學書籍開了方便之門,它們充斥市場(Clotfelter & Cook, 1989 )o這類書之所以暢銷,是因為人們不懂得什麼叫 隨機,其意義又是什麼。事實上,美國是到了 20世紀70年代 中期各州才爆發出購買彩票的熱潮,導火線就在於新澤西州發 明了一種新的售賣彩票方式,那就是,讓購買者可以自行刮票 中獎,或由他們自行在彩票上挑選自己所要的數字(Clotfeler & Cook, 1989; Thaler, 1992, p.138 )o 用這種售賣方式來進 行的抽獎活動通常叫作參與性抽彩(participatory games ),而這類參與性抽彩正是利用了當時蘭格剛研究出來的控制錯覺現 象:人們錯誤地相信他們的參與行為能夠決定隨機事件,讓他們有多點兒機會中獎。

(未完待續)

【加拿大】Keith E* Stanovich 著

 範照鄒智敏等譯

作者: Keith E.Stanovich 

譯者:範照 鄒智敏

審校:楊中芳教授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毛選第一卷》| 毛選NO.5 | 優才文摘 NO.1132

【加拿大】Keith E* Stanovich 著

 範照鄒智敏等譯

14 第一章 集齊(1~13)充滿活力的心理學《與「眾」不同的心理學》(第七版)

25   第二章 (1~10)集齊《與「眾」不同的心理學》(第七版) 楊中芳教授審校

35 第三章 集齊 操作主義及本質主義(1~8)《與「眾」不同的心理學》(第七版) 楊中芳教授審校

45 集齊 第四章 (1~9)見證和見證和個案證據《與「眾」不同的心理學》(第七版)  楊中芳教授審校

(50)第五章 集齊(1~5)  相關和因果——烤麵包機與避孕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第七版)  楊中芳教授審校

楊中芳教授審校

(57)第六章 一切盡在掌控之中 (7) 直覺物理學《與「眾」不同的心理學》(第七版) 楊中芳教授審校

(69)第七章 集齊 (1~9)心理學理論的應用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第七版)  楊中芳教授審校

第八章 集齊 (1~10)  別了愛因斯坦症候群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楊中芳審校

 延伸閱讀:

16. 《59秒心理學》NO.16:旁觀者效應的應對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7th Edition)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

                      ——如何正視心理學

                             (第七版)

作者 Keith E.Stanovich(基思•斯坦諾維奇)的聲音:
目前擔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發展與應用心理學的國家首席教授,他的研究領域是推理和閱讀的心理學機制。他於2010年獲得格威爾美爾教育獎(Grawemeyer Award in Education)。他至今已發表了200多篇科學論文。在一項對於論文引用率的調查中,斯坦諾維奇位列引用率最高的50位發展心理學家之一,也是25位最高產的教育心理學家之一。他所撰寫的《對「偽心理學」說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一書被全球300多所心理學高等教育機構採用。

  

 延伸閱讀:

16. 《59秒心理學》NO.16:旁觀者效應的應對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7th Edition)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

                      ——如何正視心理學

                             (第七版)

作者 Keith E.Stanovich(基思•斯坦諾維奇)的聲音:
目前擔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發展與應用心理學的國家首席教授,他的研究領域是推理和閱讀的心理學機制。他於2010年獲得格威爾美爾教育獎(Grawemeyer Award in Education)。他至今已發表了200多篇科學論文。在一項對於論文引用率的調查中,斯坦諾維奇位列引用率最高的50位發展心理學家之一,也是25位最高產的教育心理學家之一。他所撰寫的《對「偽心理學」說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一書被全球300多所心理學高等教育機構採用。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資源生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溫哥華市)

楊中芳教授在講座後傾聽提問

主要講授課程:社會心理學、中國人心理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著有《廣告的心理原理》、《如何研究中國人》、《如何理解中國人》、《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等著作。

https://txt6-2.book118.com/2017/0531/book44507/44506132.png,

謝謝!) 

集齊 十部心理著作| 經典心理著作連載 | 優才心理系列

15部優秀心理著作 集錦

編輯

酒海燕 王虎  方迎九  程文梅  姚蘭 杜冬雪 張向東 徐 良  吳 希  寇忠寶  王瀟  潘秉衡  孫斌 李善傑 高紅彪  徐偉  徐浩倫   楊樹山 許光  楊雅康  白郎 尚婧  張夢雪 鮑磊 李健兵  鄧玉珠  王曉君 劉淅萍  李春生 王豔 付佳佳 劉龍丹 胡浩 王秀冬 趙紅麗  夏正如 夏宇鵬 李佳蔚  李旭東  羅瓊  黎道谷 李陳芹 潘奎 陳宇鋒  杜紅軍 丁宗華  寇忠寶   呂志軍  徐懷忠 唐坤  倪國根  楊國英 王麗珍   戴前倫 龍素君 薛啟誼  謝煥新  陳海玲  王建春  王雄 談宏量  張巖 何平 陳奇智  裴曉華 楊小舟 法博一  張新凱  陳友海  甘譯銘    陳玉海  萬德凱 向青 齊俊傑  廖勇   閆宏江 王雷  徐萍 蘇海東 王梓蘅  李繼榮 王祝雲 王麒豫  何嘉躍 張方文念  李信巧  曾定蓉 蘇輝

賈隨剛 劉洪海 柳軍飛 謝小慶 甘華山 林克  楊樹山 莊力可 張彥傑  陳泯   滕安  樸龍 李敬革  姜和   朱鷹  歐可平  李尚志  鄭日昌 趙宗緒 耿雁生 李凱城 蔡一兵  朱越利  羅美富  雷茂良  法景源 付平 謝璐軍  孫臨平 

邊玩邊學好心情

高分高能善創新

與優才在一起,

成為你自己的冠軍!

15部優秀心理著作 集錦

公益 優才成長之 冠軍成長作業系統 上線

公益  與優才在一起, 成為自己的冠軍!|  冠軍成長作業系統(1)

公益  優才成長工具開源 | 怎樣記憶更有效?----3步全腦記憶法(理解故事首字法)|優才冠軍成長作業系統(2)

公益公益:心理學與我們的生活系列(之一)第52期(2020)直播講座活動今天(2020年9月23日 周三)14點~16點進行

公益直播:第56期(2020)直播講座活動 下周三(2020年10月7日 周三)14點~16點進行

公益直播:第57期(2020)節日與我們的生活 直播講座活動 今天(2020年10月10日 周六)14點~16點進行

公益直播:第58期(2020)直播講座活動 將於今天(2020年10月14日 周三)19:30~21:30進行

對,就是今天,周六下午 公益直播第71期講座將於今天下午進行 | 2020年11月28日14:00~16:00準時進行

相關焦點

  • (99)第十一章 (2) 試圖解釋偶然事件的傾向 偶然性在心理學中的作用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楊中芳教授審校
    >                                   (2) 試圖解釋偶然事件的傾向人類的大腦己經演化到一個程度,能讓我們不懈地去尋求世界上的事物所存在的各種樣式。偶然 性和隨機性的規律是支配生物進化和基因重組的機制,物理學 也運用關於偶然性的統計定律來解釋物質的基本結構。自然界 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穩定的、系統的、可解釋的因素與偶然因 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回想前面談到的一個例子:吸菸導致肺癌。生物學上系統的、可解釋的因素把吸菸和某一疾病之間建立聯 系,但這並不表示所有吸菸者都會患肺癌,這種趨勢是概率性 的。
  • (104)第十一章 (7)巧合 偶然和心理學(C) 偶然性在心理學中的作用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楊中芳教授審校
    公眾之所以會認為彩票公司有人作 弊,起因於他們錯誤地認為,像這樣罕見的或不大可能出現的 事情,不可能會僅僅是偶然因素的結果Q當然,統計學家哼笑 的理由是,偶然恰恰是以與公眾的邏輯相反的方向在起作用, 如果彩票發行了一段長時間,連續岀現相同中獎號碼的事必然會發生!
  • 心理學研究實驗到底能不能複製?
    該研究得出結論認為,超過半數的心理學實驗不可複製。一時之間使得心理學領域的「複製性危機」成為了全世界範圍的轟動話題。今年3月3日,兩位哈佛教授和維吉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稱,這篇去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是錯誤的。哈佛大學和維吉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認為,這項研究的研究方法設計糟糕,不恰當地應用和引入了錯誤的統計數據,因此結果嚴重高估了失敗率。
  • 書單| 腦科學·醫學心理學專題
    本書整合了生理心理學近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統介紹了生理心理學的感知覺系統、睡眠、情緒及心理障礙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同時設有大量豐富的圖表和實例,使生理心理學和生活緊密聯繫、通俗易懂。認知心理學:心智、研究與你的生活(第3版)(美)戈爾坦茨(E. B.
  • 2020心理學考研:普通心理學之心理學概論
    心理學要研究哪些問題,人的心理現象是非常複雜的,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進行研究。但概括起來主要研究的問題是:  (1)心理過程;(2)心理結構;(3)心理的腦機制;(4)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5)心理與環境。
  • 《心理學與生活》閱讀筆記精華
    感謝關注本微信訂閱號的朋友們(K-12EDUCATION) 第一章生活中的心理學 一、心理學為何獨具特色 二、每一種條件作用都代表著有機體獲得和使用其環境結構信息的一種不同方式。樂觀的歸因方式把失敗看作是外部因素的結果,以及是不穩定的或可變化的和特定的事件的結果。當觸及成功的問題時,這些解釋就會反過來。
  • 心理學教授推薦的3本書:教會你用心理學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學教授推薦的3本書:教會你用心理學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現在社會,相信很多朋友們都喜歡心理學,也都想通過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豐富自己的人脈和知識,畢竟人都是情感動物,也都是內心非常豐富的社會群體動物。所以我們也都想通過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去了解很多人的內心想法在,這樣我們就能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很多的社會經驗,也能夠獲得不一樣的人生體驗。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推薦心理學教授推薦的3本書籍。非常的適合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第一本《社會心理學》這是一本非常非常全面的心理學入門書籍,是一本講述社會百態和不同領域和性格人們想法的書籍。
  • 考研心理學衝刺複習:西方心理學必背考點
    ◎早期行為主義的缺陷   ①早期行為主義者在心理學研究對象中全盤否定意識,但是意識是人類最重要的心理現象之一,是客觀存在的,心理學不能因為它難以研究而迴避它、排斥它;   ②忽視有機體內部條件的研究,貶低大腦等中樞神經系統在心理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使心理學產生了無頭腦的傾向,將人的心理活動降低到動物的心理水平;   ③過於強調外在刺激對行為的意義
  • 心理學導論
    ,它想要對知識做出獨特貢獻的傾向就變得非常明顯了。在馮特的實驗室裡,實驗參與者在不同的實驗室控制條件下對他們覺察到的刺激做出簡單反應。因為數據是通過系統、客觀的程序收集的.所以獨立的觀察者可以重複得到這些實驗的結果。對科學方法(見第2章)、精確測量以及數據統計分析的強調,體現了馮特心理學的傳統特色。結構主義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之上:人類的所有心理經驗都可以作為基本成分的組合來理解。
  • 自考《普通心理學》各章複習重點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介紹心理學的由來及發展,科學心理學的誕生歷程,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性質和方法。這些特性在認識中有何作用?  答:(1)知覺的整體性;(2)知覺的選擇性;(3)知覺的恆常性;(4)知覺的理解性。  2、產生立體知覺的最重要的線索是什麼?(雙眼視差)如何證明立體知覺的存在?  3、雙眼視差在生活中有何作用?(人藉助雙眼的功能可實現立體和距離知覺)  4、感覺與知覺有何關係?
  • 心理學之流派之爭:心理學中的百家爭鳴
    對於一個事件或問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價值觀、角度及不同的時代方面就會有不同的見解。於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就此興盛,而心理學的發展也正是如此。在心理學的形成及接下來的發展歷史中,因為建構心理學理論體系的分歧,「百家爭鳴」的現象同樣出現。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心理學中派別林立的時期。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心理學發展中的這些重要派別。
  • 心理學「江湖」之三大門派(中)-行為主義心理學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和實踐、情緒條件作用和動物心理學。得力弟子:斯金納伯爾赫斯·弗雷德裡克·斯金納(1904年3月20日-1990年8月18日)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也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
  • 湖北2010年自考社會心理學課程考試大綱
    第四章 社會認知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人如何認知自我和他人。了解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作用。了解自尊是如何建構的。了解對他人如何形成印象,以及形成刻板印象的優缺點。了解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以及我們如何對事件進行歸因。
  • 2020年成人自考變態心理學第一章 緒論
    點擊查看:2020年4月自考預報名正在火熱進行中,點擊進行諮詢》》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變態心理學的對象與任務  一、變態心理學的對象  1、變態心理學也稱病理心理學或心理病理學。
  • 心理學其實是偽科學?
    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廣泛,涉及了感知覺、認知、情緒、思維活動、記憶、人格特徵、人際關係、社會規律等方面,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是一門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廣泛實踐應用的科學。為什麼有些人會說心理學是偽科學呢?本文從三方面展開。
  • 後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本土社會心理學的啟示
    誠然, 「實驗社會心理學」採用的實驗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將它視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唯一準則是非常不可取的, 以實驗方法得到的研究成果很多都存在對現實生活的解釋力微弱等問題。由此看來, 在進行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過程中, 研究者應該辯證地看待實驗方法的作用, 在充分肯定它對社會心理學發展所做的貢獻的同時, 也要擺脫它所帶來的限制, 進一步開拓更能夠解釋中國人社會心理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手段, 本土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便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目前, 國內「本土 (化) 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仍然較少, 但是研究者們已經開始嘗試開展自己的研究。
  • 描述心理學開啟人文科學心理學主體論邏輯
    描述心理學針對實證主義心理學壓抑和消解人的主體性的擬物化傾向,把人置於心理學的中心,竭力凸顯和弘揚人的主體性,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為了人、研究人、依靠人和尊重人的科學。描述心理學對人的主體性的重視,不僅體現在對人及其心理生活的本體論認識中,而且體現在由此出發的具體研究中。
  • 進化心理學的解釋力
    普遍的人性和特殊的個體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戴維·巴拉什在新作《人類之謎:人性的進化謎題》中介紹了關於人類的性行為、頭腦的能力、宗教和藝術的進化論猜想
  • 5本心理學書籍,讓你更加了解意識
    1、《心理學與生活》本書譯自英文原版《心理學與生活》第19 版,較之第16 版已經有了大幅的修訂,全書精簡為16 章,更新了數十萬字和1 000 多篇參考文獻,新增了"生活中的心理學"與"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維"兩個專欄。同時,此次在譯文上也進行了精心修訂。
  • 心理學:世上最詭異的3個心理學效應,第2個最可怕
    文/老K心理學對我們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心理學通過一些科學測量與經驗來揭示人本身的一些規律,這樣人們也可以更好通過這些規律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非常重要。我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非常有趣且一點詭異的心理學效應,許多人也許身處其中卻不自知。飛輪效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在做任何新鮮事情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開始怎麼都學不會,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