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和我一樣的困惑?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卻一本都記不住。我經常和朋友開玩笑說,我需要某白金,自從手術後我的記憶力真的被狗吃了,很多東西都記不住了。
經過最近幾次的寫作實踐,我發現讀了很多書忘記了,並不是真的記憶力問題,而是之前很多書我根本沒有用心在讀,很多時候都是從頭到尾翻完一遍就代表我看過了。
就算在書中看到了某個觸動的點,也只是當時感慨一句,也就沒有後來了,基本也不會做記錄。讀書過程中從來沒有自己的思考,如果是這樣讀書能記住才奇怪呢。(當然除了你天賦異稟,過目不忘。)
閒書要讀,有用的書也要讀。每次讀書的時候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讀什麼書?為什麼要讀這本書?該怎麼讀?
第一問:讀什麼書?
第一,讀自己喜歡的書,這本書如果你是真的發自內心喜歡,你不用管他有什麼用,能讓你喜歡開心,你就去讀,你會發現你自然而然能記住。比如各類名著、小說、網文、詩歌、心靈雞湯,只要你喜歡就可以。
第二,讀對自己有用的書,能擴展你的知識面,增長你的見識,能給你帶來心理上的撫慰,能對你的生活帶來好的影響,能幫助你解決你遇到的任何問題。
比如,因為某些隔閡不知道如何與家人相處,那麼《為何家會傷人》、《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等之類的書或許可以幫到你。
比如,不知道如何與愛人相處,《親密關係》、《好的婚姻,要守護財產和愛》之類的書或許可以幫到你。
比如,你想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那麼你可以博覽這個領域的書,認真鑽研,輸出自己的內容,成為某一領域的領路人。
只要你有疑問,很多時候你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前人的經驗雖然不能照搬,但是很多時候可以借鑑,既然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為什麼非得正面和生活這個巨人博弈呢。
第二問: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選擇這本書之前可以問一問自己,我為什麼選擇讀這本書?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了什麼思考和進步?通過這本書,我能學到什麼?或者我能在書中享受到什麼?
遇到觸動的點是否記錄下來並且輸出自己的觀點了呢?有時候腦子無法記住太多,就一定要靠筆記。(親身實踐,強烈建議!)一定要記筆記,摘抄也好,結合輸出自己的觀點也好,只要記錄了,到時候才會有線索可以追尋、回憶。
第三問:該怎麼讀?
讀書方式有很多種,泛讀(廣泛大量的閱讀)、精讀(追求的是書中每一處的細節、仔細鑽研、吃透、最好能化為己用)、通讀(將一本書從頭到尾讀一遍,意在讀懂,有一個完整的印象)、跳讀(只讀一本書中自己感興趣或者有需要的地方)等。
假如我想要成為一個親子關係領域的專家,可以選擇泛讀結合精讀。先廣泛大量的閱讀親子關係領域的書籍,建立這個領域的基本框架。
在這個基礎上,對於質量特別高的書籍或者自己現階段感觸特別多的可以精讀,記筆記、多思考、結合自己所見所想所思輸出更多的內容,研讀、消化知識為己用,分享給更多需要/想要維繫親子關係的讀者。
跳讀、通讀也都可以用在不同的場景中,當然讀書方式不僅僅是這幾種,還有其他的方式。主要還是看自己想怎麼讀,根據自己的需求靈活運用不同的方式。
既然都花了時間用來讀書,為什麼不將時間花得更有價值呢?每次讀書前,先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就不會擔心自己讀完沒有收穫。
最後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總結送給大家:「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後深,博然後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