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能說我對加拿大的教育有多麼深刻的了解,但是我在加拿大的兩段讀書經歷確實使我對於加拿大的教育更有發言權。我是本科在國內讀完,工作一年後以留學生的身份就讀加拿大的研究生文憑課程,在拿到楓葉卡後以本土學生的身份獲到了瑞爾森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
自信
缺乏自信是我在很多中國人身上都能看到的影子,包括我自己,身邊的朋友,亦或是我的客戶。在我從申請到完成一年的密集研究生碩士學位期間,面對班級大多為本土學生的競爭壓力,我曾有無數次心理暗示自己不夠優秀。以至於在第一個學期即使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演講討論的時候我都不能全力以赴。後來我主動找到教授和同學溝通,逐漸的意識到我對於自己過於的苛刻。越來越多正面的肯定和鼓勵,讓我意識到自己一直在不自信的漩渦裡掙扎。慢慢的我也學會不需要任何外界的肯定,而是向內尋求力量和支持。
自我認知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思考不自信的根源,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競爭壓力,社會焦慮等。由於人與人界限的模糊,自我認知的匱乏,我們太習慣對別人的生活評頭論足,遇到事情更多的是批評,而不是就事論事的先肯定後鼓勵。我曾經很好奇的讓身邊的朋友去定義成功,得到的答案大多是金錢,社會地位,親密關係等。這些答案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加拿大基本都如出一轍,這就是我想說的社會焦慮。
我們經常會掛在嘴邊,只有先愛自己才能有能力愛別人。但是愛自己我們首先需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什麼是對自己好的,我們才能採取行動愛自己。這就需要我們有明確的自我認知,而不是簡單的人云亦云,認定那些習慣俗稱的就是好的。
獨立思考
記得以往的教育灌輸給我的是成績好才是目的,但在加拿大求學的過程當中,我才深刻意識到教育本身教會我們的是如何思考和解決問題。國內教育中的條條框框告誡我們要遵守規矩,這在人生課堂中是必不可少的一課,但卻磨滅了我們獨立思考的天性。在加拿大讀書的經歷讓我開始天馬行空,想自己不敢想的,提出自己不敢提出的質疑,甚至有的時候也會因為問題的不切實際而產生懷疑。
記得完成自己第一次論文的時候,我習慣性地引用了國內讀本科時導師的指導。導師認為我們的學術層面沒有資格發表自己的見解,論文中觀點大多要引用知名學者的論點和方向。結果很意外的我的第一篇論文被打了回來,教授的反饋是我沒有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任何的微小的觀點都是值得被肯定的。
學習能力
我自詡自己一直以來都是個很要強很努力的人,但是我並不是特別愛讀書。但當我完成碩士學位以後,我發現很神奇的一點就是我愛上了讀書,而且涉獵廣泛,上到天文地理,下到政治歷史哲學心理學。每當走到人生低谷做重大決定的時候,我都習慣拿起書讓自己靜下來,從平靜中找回自己的節奏。
我想這完全受益於我這一年的學習經歷。每門課的作業除了寫論文,期刊評述,大多是閱讀大量的學術期刊和書籍。然後上課的時候就學術期刊引發討論,教授很少教我們什麼,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困惑於自己到底學到了什麼。興趣對於激發學習能力真的渾然天成,一個人的主觀意識願意去做某件事,和被迫去做某件事,帶來的結果絕對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在這裡沒有想比較中西方教育的意思,只是想取其精華的就我個人的感受聊聊加拿大的教育對我的啟發。就像我之前說的,我對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是非常認同和肯定的,但我一直認為我們還是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有所改觀。
作者介紹:楓度翩翩,加拿大移民策略與經濟發展專項研究專家,海華熙瑞名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