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內容,本質都在解決這個問題!

2021-01-12 市場部網

這個病多發、難以根治、還會傳染,它就是焦慮!

我們為所有還未滿足的、未知的、還沒得到的而焦慮。

網際網路上隔差三五都會有非常多的爆款刷屏內容,但如果你去歸類一下會發現,其中一多半都深深印刻著年輕人的焦慮。

而如果你再去深看一下也會發現,每隔幾個月,半年或者一年,同樣類型的內容又會爆一次,從未斷過。

焦慮有很多種,對於職場人,最多發的應該是知識焦慮了。

之前我訂了《經理人》雜誌,它的介紹是這樣的「《經理人》提供全球領先的商業思想,提供對商業實踐行之有效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思維「。

說實在的,也僅僅是訂了而已,我後來其實根本沒有看這個雜誌。但為什麼我在開始要選擇訂購呢?

再比如,我上次翻看微信收藏,才發現已經收藏了數不清的文章,裡面70%的是沒有收藏意義的,因為我根本就沒有再看。而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甚至我都沒看完就收了。

這樣的收藏行為會暫時緩解我的焦慮,在我收藏時我的大腦反饋給我這樣一條信息:

「看,我多努力,又學習了一個不錯的知識,今天表現不錯(其實根本沒看)」。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因為焦慮!每個人都有!

就連非常成功的企業家也會說:「有時候我半夜都會驚醒,這個時代發展太快,未知太多」。

戒驕戒躁,說易做難。焦慮感已經成為了幾乎所有人的一大超級痛點,而且很難根治!

難怪打造了《奇葩說》這個神奇網綜的馬東也說:

看得的確是透徹。那換個角度想想看,我們做內容寫文章的關鍵是什麼?

應該是幫用戶解決問題!

而現在這個信息井噴的時代,焦慮已經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超級大問題了,誰能解決,誰也就能獲得用戶的青睞!

比如新媒體要做什麼內容?什麼樣的內容是大夥需要的?

每個人對於內容的需求肯定各不一樣,但有3種內容基本是所有人都需求的:

1)所有人都需要對應專業知識、技能指導、實用類的內容。

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類人群都有其對應的各種知識、技能、方法以及實用建議。

比如 「如何快速拿到意向公司offer」、「寫出爆文標題的6個套路」、「輕鬆教你解決電腦無法開機問題」……

2)所有人都需要有內容能提供慰藉、緩解壓力或者幫助表達,甚至發洩情緒。

因為現代人的社會和家庭壓力都非常巨大,而且越來越大。所有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情感、情緒或心態上的問題,都積累在心裡需要消化。

搞笑類的內容也是屬於這種,它能幫助我們緩解壓力,忘掉不悅嘛。

3)第三個就是新聞熱點,行業資訊。

在這樣一個信息傳播快速發展的時代,基本上每個人都有資訊焦慮症。

所以資訊類信息一直以來都是最重要的一個內容板塊。人人都看新聞,且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新聞。

而熱點以及追熱點則是資訊類的一個延伸板塊,利用的也是資訊焦慮。(一天不看熱點,感覺都OUT了)

總結起來就是用戶存在 「知識焦慮+情感焦慮+資訊焦慮」,而且非常焦慮。

既然每個人對這3種內容都有著強烈的需求,那可以提供的內容就是:

☑ 寫行業乾貨、觀點實用類,能提供技能指導。比如:

《2021全年熱點營銷日曆!含熱點解析》

《5個讓人眼前一亮的廣告文案手法,可套用》

《做公眾號,如何做好系統內容規劃?》

☑ 寫情感心態類,能幫助心靈慰藉。比如:

《管不住嘴!是!會!影!響!智!商!的!》

《最近喜歡的10句文案》

☑ 寫資訊熱點類,能緩解資訊焦慮。比如:

《羅振宇2021「時間的朋友」 跨年演講精簡》

《聖誕節文案精選來了!》

我們的內容主要就是結合自身定位,幫用戶解決這3種焦慮問題。提供實用技能指導、幫助心靈慰藉、緩解資訊焦慮。根據自己的屬性,控制三者的佔比。

這樣的內容可能更容易生存,也更能獲得青睞。

要知道,馬東團隊最擅長的就是做社交內容、新媒體內容,這也是他們的經驗總結。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好內容的核心在於解決焦慮,而不是製造焦慮。

比如在解釋一個概念的時候又引入了其他陌生概念,雖然寫得更有深度,但用戶讀起來也是壓力倍增。

老賊這裡也給大家3個建議:

1、描述細節,減少難懂焦慮。

一堆模糊不清、抽象的信息很難讓用戶建立認知,更別提產生信任感,但細節豐富的描述不同,它能幫助用戶把內容具象化,產生畫面。

而且這些細節的東西越多,就越能有畫面感。特別是故事類的內容,其實大意其實都差不多,對不對?

而那些精彩的,扣人心弦的故事都是真正把細節寫到打動人。

阿城的處女作《棋王》中,描寫 「棋王」 王一生吃飯時的樣子時,就有這麼一段:

拿到飯後,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

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裡。

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

吃完以後,他把兩隻筷子吮淨,拿水把飯盒衝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淨,然後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

這其實就是簡簡單單一個人在吃飯的場景,但阿城沒有用形容詞,他不斷去描述人物細節動作,但卻讓你有濃濃的畫面感。

你看到的是一個非常飢餓又小心翼翼吃飯的人,毫不拖沓,整個人的形象呼之欲出。沒有絲毫閱讀障礙感。

2、場景打造,減少無感焦慮。

我們總是說好內容要喚起用戶的記憶,引起用戶共鳴,引爆用戶情緒......

這其實就是喚起用戶內心深處一個個熟知的場景,有場景就會有畫面,記憶多半會被激發。

它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內發生的一系列具體生活畫面或情緒,可能是你大學畢業時的一次聚會、可能是在大城市一次深夜想家的流淚......

場景化內容打造,就是給用戶製造一個場景聯想,讓用戶能觸景生情。我們不要通篇都是講道理,道理太多用戶無感,焦慮還是得不到解決。

比如民生信用卡的這個文案,就是關聯到同學們大學生活中細枝末節的場景。就是這些東西讓人被觸動。

那麼就再見了。
20平米的青春,1/4的友情,
2:00a.m.還不睡的悄悄話,
一公升混著喜與悲的眼淚。
謝謝你們和我一起擁擠地生活,
等我賺夠租整居的錢,
請你們仨來我家,
再吃一次飲水機煮火鍋。

3、關聯熟悉事物,減少陌生焦慮。

我們的大腦都是會關聯記憶的,而且非常擅長關聯記憶。

對於一個不具備相關背景知識的人來說,大量的描述性語言讓人完全抓不到頭腦,而要是利用對方已經理解的事物(基模),再在這個事物上進行關聯就容易多了。

所以,一個讓用戶容易明白的好用絕招就是:利用用戶已經理解的事物,來解釋目前還未知事物。百試不爽。

索尼也有一個創意廣告,就是把U盤的存儲功能與過去的CD連接起來:一個小小的U盤就抵得上一堆的CD,新時代來啦

如果你是先製造焦慮來讓人產生興趣,那內容裡也要一步步解決這個焦慮(給出建議或解決方案)。別把坑挖太大,自己又填不了。

相關焦點

  • 解決引力的本質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要把引力場量子化
    相互作用力的本質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以及電磁相互作用力,這3種相互作用力從產生和相互作用這個角度來看,它們都存在微觀或者說存在原子和原子核內部,在宏觀並不存在,這些相互作用從現在的研究水平來看它們都是規範場對它們的本質,對它們的相互作用以一些個結果都有一些宏觀世界的成果,比如標準模型希格斯粒子等等,這些理論結果就把物質結構
  • 唯心和唯物主義本質上要解決什麼問題?意識形態科學文化藝術誦
    辯證唯物主義者解決的是人的生存的物質需求和思想漸近大公無私的問題,是從物質到精神的科學文明進步的問題。所謂唯心主義,其本質是信神信主,修佛修道,解決的是永久生命的靈魂去向問題。過去有很多固執的人,非把信耶穌,信天主和修佛修道的人視為唯心,現在以很少有這樣的人了,包括真正的辯證唯物主義者,也漸漸對佛道神有了科學的,本質的認識。沒有物質的身體,就不可能修成佛道神要求的正等正覺的正果自覺覺悟者。所以創造物質生活美好的目的不是為生存而生存,不是為生活而生活。
  • 運用第一性原理,從事情的本質想問題
    這是因為現今時代人類對材料學的研究尚不徹底,理論本身尚待進一步完善,而當下又需要迫切解決實際問題時的一種權宜之計。一個材料學領域研發人員或多或少都知道第一性原理,但會用它的原理進行材料研發的人少之又少。
  • 為什麼問題的本質總是反直覺?學會系統思考,探尋事物關係與本質
    其實,我們看見的很多事情都只是名為「地球」的巨大複雜系統中呈現出來的冰山一角;而真正的本質,往往都是藏於「冰山」之下。只是,如果看問題最後都歸結到人和事上,就難免會出現疏漏。舉個例子,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相比起以前來說,無論是種類還是獲得的途徑,都可以說是只多不少,當中也有很多鼓勵以共情代替懲罰的育兒方式,那麼為什麼孩子受到打擊後作出過激行為的現象會不降反升?
  • 中國周邊海洋問題:本質、構成與應對思路
    近些年來,國際上希望中國「澄清」南海斷續線的聲音很多,似乎這個問題是解決南海問題的關鍵。然而,正如上文所說,南海問題的根源和核心是南沙群島的島礁主權爭議,是否澄清南海斷續線並不構成妥善處理和解決南海問題的障礙。無論是其他南海沿岸國,還是非南海沿岸國,對南海斷續線的關注甚或質疑其實並無必要。
  • 破局思維:如何找到直擊問題的本質?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個層級的問題,很難用這個層級的思考方式來解決,我們需要靠更高維的思維來「破局」。  這種場景想必你也遇到過,比如:  想減肥—少吃—瘦了—忍不住又吃了—又胖了—先減肥,循環。  稍微好一些,有方法論的勤奮,會找到工作中的各種「方法」,然後融入進去,不至於自己這麼累,這種勤奮的核心是遇到的問題會用別人方式來解決,所以有方法的人,願意去嘗試,學習。
  • 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一把鑰匙
    在綜合考慮了我們隊伍三人的能力優劣勢後,我們最終選擇了賽題中的C題,即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決策問題。該題目已知中小微企業的財務數據,要求基於這些數據為銀行制定合適的信貸策略。一開始,當面對浩如煙海的文獻時,我們也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不過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冷靜下來思考:目前文獻中各類成熟的算法模型均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而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解決這類問題有沒有系統性的方法?
  • 氣候變化都已經說了三十年,為什麼我們還沒解決這個問題?
    就在一年前,世界各國就《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達成一致,制定了解決方案的大綱,這個議定書為消除某些破壞大氣臭氧層的合成化合物制定了步驟。6月23日,在參議院令人不安的證詞中,一個時刻變得明確起來。James E.
  • Roughness與Anisotropy的本質思考
    在比較早之前,我個人就研究過這個效果的做法,很多朋友都還有印象。圈狀劃痕研究筆記——戴巍為什麼這次又會拿出這個問題重新來聊,是因為李航公布的做法和我之前研究的做法有某種程度上的本質區別。核心技術在懸掛鯉的這篇文章中都有詳細描述 ,想看後面的內容一定至少要搞明白這篇文章裡的內容。全體材質燈光師看過來:困擾你多年的 swirl micro scratches 效果的終極解決方案在這裡!
  • 教您三種方法解決SEO重複內容
    聽過「重複內容」會傷害排行而且被百度處罰,是真的嗎?排名又下降了,是不是因為「重複內容」的關係?重複內容真的好複雜,我們到底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每個文章都需要主要內容,製作出內容的其中一項方法便是直接複製貼上,然而這樣的方法當然不被允許。若有標出參考來源卻一樣原文貼上,一樣會被搜尋引擎丟到最下面的,因為當我今天可以看到同樣的內容,我為什麼不去看原文就好? 因此嚴禁抄襲文章,畢竟在這個注重智慧財產權的年代,抄襲是絕對不被容許的。
  • 每日英語: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日英語: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2013-02-20 16:10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呼吸與腹部都是概念,再次強調本質感受。(小參內容請配合此文)
    如果不懂得感受與本質感受的關係,那麼行者將會被卡在概念與非概念的夾縫之中,無法證悟道果,甚至連成熟的生滅都無法證入,在道非道與行道之間掙扎。在實際統計中我們也發現,描述本質感受的文章閱讀量也明顯低於其它理論文章。
  • 三體問題可能改變物理學的基本本質
    熱力學本質上是統計的。熵確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但那是因為可能的無序狀態比有序狀態要多得多。這有點過於簡化了,但對於日常生活來說已經足夠了。如果我把一把沙子拋向空中,沙粒幾乎肯定會以某種隨機的方式落在地面上。然而,有無限小的機會,他們降落在一個完美的圓。機會是如此之小,我們永遠不會看到它發生,但它不是不可能的。
  • 天才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以資訊理論的創始人香農為例
    我們並沒有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直覺理解或者我們已經確定的核心,只是改變了它的表達方式。例如,我們可以問: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是什麼?但我們也可以問:解決這個問題最糟糕的方法是什麼?每一個都包含知識,我們應該對兩者進行剖析。正如問題有形式一樣,它也有很多形式。
  • ...本質上都是同一條,怎麼辦?這個函數支持差異基因富集分析,也...
    做富集分析,有幾個通路其實本質上是同一條,想精簡富集的結果,怎麼辦?如果你用clusterProfiler做富集分析,一行代碼就能搞定精簡的問題。今天小丫用clusterProfiler做GSEA,也想精簡。於是?
  • 段永平論本質
    (2020-10-23)網友:怎麼才能看出問題本質,或者有什麼方法嗎?然後是找到問題的本質該怎麼辦,該怎麼用?謝謝大道!段:養成看問題本質的習慣,沒啥別的辦法,也不覺得有啥用,除了犯錯誤小點少點外。(2020-10-13)網友:企業經營的本質是什麼,能用簡單的一句話表述嗎?段:沒想過經營的本質這個問題。
  • 臺大校長李嗣涔:練氣打坐修煉的科學本質
    可是氣到底是什麼,它的科學本質是什麼,我非常關心。作為一個大的領域嘗試在理解氣的本質,我們從分子結構開始,分子的時空結構,一直到幾何結構。像這個房子的架構,它裡面都充滿了氣,它為什麼會是這樣?所以我們有一個大的領域在做氣的本質的東西。我們也希望把這個東西引到醫學上面,因為中國傳統裡面中醫講氣講經絡,它可以治病的。它怎麼治病,它治病的原理是什麼?
  • 這個問題讓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都產生質疑
    惠更斯的波動學說支持者們知道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就不能證明波動學的正確性。此後電磁學的發展也證明了電、磁、光等看上去不同的東西其本質都是能量,我們日常見到的可見光只是眾多電磁波當中微不足道的一個小群體。通過電磁學,人類加深了對光本質的理解,也了解了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是有實體的物質,還有以純能量形態形成的神奇事物。
  • 這個問題不解決,移居月球無望
    我們都知道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是月球,它與地球的環境也存在著諸多的差異,我們的太空人在執行登月任務之前往往需要大量的高強度場景模擬訓練來適應月球中生活。 不過對於太空人來說,如何在月球上方便就是一個難題,那麼就有很多人疑惑為什麼在月球上排便很困難?由於月球上重力太小,所以解決生理問題很不方便。
  • 為什麼說科學院解決不了「卡脖子」的技術問題?
    這種態度雖然比較好,但恐怕不易落實。原因很簡單:科學院擅長科學研究,但卡脖子的清單本質是技術、工程、產業問題,並不是一回事。1/ 脖子「卡」在哪?面臨的問題是具體問題。他的目的是儘快解決自己眼前的問題。為了這個目的,一般會選擇自己熟悉的、成熟的辦法。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不一定成熟、多數人也不一定知道,工程師就不一定喜歡用。在工程師的一生中,用的可能都是大學裡學的、許多年前就成熟的東西。這時,他就會覺得:科學研究的用處不大(當然,不同專業領域的感受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