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光催化還原CO2領域引用最多的5篇SCI論文

2020-12-05 能源環境催化

根據SCI資料庫,檢索得到了2019年度光催化還原領域引用次數最多的10篇論文,這也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詳盡的論文分析將會在本人的其他媒體平臺介紹。

1. Lin X., et al. Cocatalysts for Selective Photoreduction of CO2 into Solar Fuels. Chemical Reviews, 2019, 119: 3962-4179.

該論文是一篇綜述性論文,是由武漢理工大學餘家國教授團隊完成的,討論了助催化劑在CO2光催化還原領域的應用及其展望,目前被引頻次151次。

2. Yu H., et al. Three-in-One Oxygen Vacancies: Whole Visible-Spectrum Absorption, Efficient Charge Separation, and Surface Site Activation for Robust CO2 Photoreduction.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9, 58:3880-3884.

該論文是一篇研究性論文,是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黃洪偉教授團隊完成的,討論了氧空位在CO2光催化還原中的三個作用:全光譜吸收,有效的載流子分離、反應物表面活化。目前被引頻次97次。

3. Ding M., et al. Carbon capture and conversion us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MOF-based material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9, 48:2783-2828.

該文是一篇綜述性論文,是由MOF領域的大牛,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Yaghi, Omar M教授團隊完成的,討論了MOF在CO2光催化還原領域的應用及其展望。目前被引頻次88次。

4. Hao L., et al. Surface-Halogenation-Induced Atomic-Site Activation and Local Charge Separation for Superb CO2 Photoreduction. Advanced Materials, 2019, 31:1900546.

該文是一篇研究性論文,通訊作者又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黃洪偉教授。該文討論了表面滷化處理對於CO2光催化還原過程中的原子位活化和局域載流子分離中的作用。目前被引頻次69次。

5. Liang J., et 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porous organic polymers for sustainable fix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to cyclic carbonates.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19, 378: 32-65.

該文是一篇綜述性論文,是由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的曹榮研究員團隊完成的。本文討論了MOF以及多孔有機聚合物在CO2光催化還原領域的應用。目前被引頻次64次。

歡迎關注公眾號「能源環境催化」。

相關焦點

  • 理學院史豔梅的論文入選2015-2019年化學領域論文引用數最多的中國...
    本站訊(通訊員 商闖)近日,從《科學觀察》編輯部獲悉,天津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博士後史豔梅和張兵教授的論文Recent Advances in Transition Metal Phosphide Nanomaterial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in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Chem. Soc.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高分散鐵氮氧五配位單原子催化劑高效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Hierarchically micro- and meso-porous Fe-N4O-doped carbon as robust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在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pplied Catalysis
  • 中國SCI論文中化學學科論文最多,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1位
    中國SCI論文數最多的十個學科中,化學位居第一;材料科學、化學和工程技術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1位。 國際高被引論文數量世界排名第二 2009-2019年被引用次數處於各學科世界前1%的論文稱為高被引論文。中國高被引論文數為30755篇,佔世界份額為20.0%,數量比2018年增加了23.9%,排在世界第2位,位次比上一年度上升一位,佔世界份額提升了近3個百分點。
  • 張鐵銳課題組Nat Commun:浸潤性可控的三相電催化CO2還原
    通過自主研發的原位電化學螢光光譜表徵技術,首次觀測到CO2分子在催化界面處的實時濃度變化,實驗證明了三相催化體系能夠有效穩定CO2分子的界面濃度,進而在大電流密度下能夠保持較高的催化選擇性。背景介紹電催化CO2還原技術是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構築人工碳循環的理想技術途徑之一,是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
  • 從高被引研究論文來看電催化CO2還原研究進展
    近年來,將CO2催化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學燃料(如CO,甲酸,甲醇,乙醇等)是催化和能源領域的研究熱點。CO2還原這些年的發文量非常大,筆者課題為電催化CO2RR,很好奇自己研究方向哪些研究論文成為高被引。為此,我們盤點了2019年以來關於電催化還原CO2被引次數排在前十的研究性論文(基於Web of Science),供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 華中師範大學在電催化還原CO2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能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物質和燃料,對可再生能源的存儲和緩解氣候變化都至關重要,從而吸引了國際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其中的關鍵是高效催化材料製備以及相關催化機理。
  • 綜述:氧化態的銅再還原,華麗轉身後如何在CO2還原中大顯身手
    近年來,隨著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的普及,獲取電能的成本和代價一直在降低,使得通過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從而生成有價值的化學產物成為可能。基於銅氧化物還原所得到的銅(OD-Cu)一般會表現出較高的二氧化碳還原活性,特別是對於多碳產物(Cn,n ≥2)體現出更高的選擇性,因而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
  • 東華大學楊建平、羅維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突破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羅維研究員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非均相單原子催化劑設計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Heterogeneous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為題,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
  • 北理工在金屬銻單原子催化劑構築及電催化CO2還原取得重要進展
    甲酸或甲酸鹽是一類重要的儲氫材料,也是許多工業反應中的關鍵化學中間體,電化學方法還原CO2生產甲酸或甲酸鹽被認為是目前最具經濟可行性的技術方案。論文連結: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ee/d0ee01486a/unauth#!
  • 清華大學王定勝教授Angew:稀土Er單原子用於光催化CO2還原反應
    太陽能驅動的光催化CO2還原反應由於其不僅能實現從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化產生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學物質,豐富了能源供應,同時也能減少CO2排放,因此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用於CO2還原的光催化劑的納米材料整體光催化性能仍不盡如人意。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高分散鐵氮氧五配位單原子催化劑高效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Hierarchically micro- and meso-porous Fe-N4O-doped carbon as robust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在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 微生物陽極氧化廢水助力光電催化還原CO2自發產生合成氣
    然而,由於CO2分子的熱力學穩定性和動力學惰性(ΔfG=−394.38 kJ∙mol−1),如何高效地實現CO2還原(CO2RR)一直是研究的難點。近年來,光電催化CO2RR由於其高效、易於利用可再生光能的特點,受到科學家的廣泛關注,但這一技術在實際運用中,往往仍需要外加電能以克服CO2RR的能量勢壘,很難做到自發反應。
  • Nature:向審稿人開刀,全球被引用最多的科學家之一被SCI期刊編委除名
    2019年10月,國際著名出版集團愛思唯爾在Nature刊文,宣布其正式展開對其下屬學術期刊審稿人的調查,以遏制審稿人「強制引用」的學術不當行為。為了維護學術規範,愛思唯爾對旗下期刊至少5萬名同行評議審稿人的審稿行為展開了調查。2020年2月7日,Nature正式發布了愛思唯爾對於「強制引用」審稿人的第一例處理。
  • 福建物構所王瑞虎團隊:金屬卟啉COF光催化CO2的選擇性還原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王瑞虎課題組構築了一類電子供體-受體組成的卟啉-四苯乙烯共價有機框架,將其應用於可見光碟機動的CO2還原反應,理論計算和實驗結果揭示了金屬卟啉單元在選擇性吸附、活化和轉化CO2以及分離載流子和電子轉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靈活調節光催化活性和選擇性。
  • 高效三元異質結複合材料及其可見光催化還原CO2
    在這些方法中,光催化技術尤其受到人們的關注,因為它可以直接將太陽能作為將二氧化碳還原為碳氫燃料的驅動力[3]。目前為止,人們已經開發出許多類型的半導體材料作為CO還原反應的光催化劑,如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金屬硫化物、氧氮化物和碳基材料[4]。其中,金屬硫化物及其複合形態是最常見的光催化劑,其帶隙較窄,導帶位置為負,更有利於水的裂解和CO2的轉化反應[5]。
  • 從400篇集中造假到7萬次自我引用,讓國內很多SCI論文淪為水貨
    用施一公在2019年政協會議上的發言:」中國很多專利和論文都是為發論文而灌水論文「甚至有很多拿到高級職稱的人其實連簡單的SCI灌水論文都不會寫,直接交給第三方機構花錢買論文,最近世界學術界的打假教授,美國前史丹福大學的伊莉莎白.畢克又通過大數據比對發現來自不同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的超過400篇的論文驚人的一致,似乎都出自」同一工廠「,其中這些論文的作者大部分都來自中國的醫院,其中山東省幾乎佔據半壁江山
  • 浙江師大本科生在光催化還原CO2取得重要進展
    ,該論文指導老師為王靳博士、李正全教授。CdTe量子點是吸收可見光的理想選擇,但由於缺乏有效的催化位點,很難直接進行CO2還原。本研究報導了一種配體橋連策略,在CdTe量子點表面構築可調的催化位點用於光催化還原CO2。其中L-半胱氨酸作為橋連配體被嫁接到CdTe量子點上,所裸露的巰基配體能夠將鐵離子(Fe2+)高效錨定在CdTe量子點表面。
  • 「送」5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
    不過,相比男主的送房、送車,大家更關心的是他「送」了5篇SCI論文給女主。對於頭懸梁錐刺股、只為發表一篇SCI論文的博士們來說,5篇SCI論文真的太有震撼力了,其中還包括一篇發在《自然》子刊的論文。5篇SCI論文對於博士意味著什麼?到底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這引發了人們的熱議。送了哪5篇論文?
  • 浙師大在高效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設計與製備取得突破性進展
    Chemistry of Materials是美國化學會旗下的老牌旗艦期刊,主要刊登材料化學領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屬於工程技術TOP一區期刊,在化學、能源、材料及相關領域中有著很高的學術影響力,最新影響因子為10.159。浙師大2017級研究生陳周杰為該文共同第一作者,王靳博士和李正全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浙師大為唯一通訊作者單位。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無機催化研究組招收「申請-考核」制博士生
    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驗技能,在相關領域發表過sci論文;葉生發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5年畢業於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獲博士學位。2005-2009年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無機化學研究所和德國波恩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9-2011年德國波恩大學開展獨立研究工作,2011-2019年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能源轉換研究所和煤炭研究所任課題組組長;自2020年起,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任生物無機催化研究組組長。主要研究方向為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能源小分子活化和化學轉化反應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