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2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梅斯醫學 MedSci梅斯
冠狀動脈疾病(CAD)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因CAD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900萬。心臟泵衰竭是CAD的重要死亡方式,其中心源性猝死(SCD)佔50%以上。美國和歐洲的前瞻性研究發現,普通人群的SCD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50~100人不等。
其中,罪魁禍首要數室性心律失常(VA),即室性心動過速和室顫。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s)是延長有 VA 風險的患者生存期的唯一療法。
目前的指南建議對室顫或持續室性心動過速的存活者和LVEF<30%或<35%的患者進行ICD治療。然而,在此基礎上每年僅有 2%-5%接受ICD 的患者繼發 SCD。另一方面,心肌梗死後繼發SCD的患者中,相當一部分人的LVEF仍>35%。
因此,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和心律協會已經認識到LVEF作為心律失常事件預測指標的局限性。他們因而認為因將SCD早期危險因素的檢測確定為優先事項。其中,一個十分被看好的心律失常風險分層工具是心血管磁共振(CMR)。
CMR的檢查重點是心肌纖維化(MF),包括完全纖維化和所謂的 "灰區 "纖維化(GZF)。那麼CMR是否能預測SCD和VA伴LVEF≥35%的患者的風險呢?為此,來自英國阿斯頓大學醫學院的專家探討了CMR測量總纖維化和GZF與CAD患者的SCD和VA的關係,相關結果發表在最新的心臟病學頂刊《美國心臟病學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雜誌上。
該研究為對CAD患者的回顧性研究,主要目的是確定GZF是否能預測CAD和多種左室射血分數(LVEFs)患者的SCD和Vas風險。研究人員對目測評估為心肌纖維化(MFVA)的患者心肌纖維化的存在和MFVA患者的GZF與SCD以及SCD或VA的複合、心律失常終點的關係進行探討。
共納入979名患者(平均年齡65.8±12.3歲),其中在中位數5.82年(四分位數範圍:4.1~7.3年)的隨訪期間,29名(2.96%)經歷了SCD,80名(8.17%)達到心律失常終點。
在整個隊列中,MFVA與SCD(HR=10.1,95%CI:1.42~1,278.9)和心律失常終點(HR=28.0;95%CI:4.07~3525.4)密切相關。在競爭性風險分析中,LVEF<35%與SCD(sHR=2.99;95% CI:1.42~6.31)和心律失常終點(HR=4.71;95% CI:2.97~7.47)之間的關聯較弱。
進一步在MFVA亞群(n = 832)的競爭性風險分析中,使用3SD(GZF3SD)>5.0g的GZF與SCD(sHR=10.8;95% CI:3.74~30.9)和心律失常終點(sHR=7.40;95% CI:4.29~12.8)密切相關。同時,LVEF<35%與SCD(sHR=2.62;95% CI:1.24~5.52)和心律失常終點(sHR=4.14;95% CI:2.61~6.57)之間的關聯較弱。
由此可見,在CAD患者中,MFVA加量化的GZF3SD與SCD和VA的關係比LVEF更密切。在選擇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的患者時,使用GZF3SD評估MFVA可能比LVEF更可取。
原始出處:
Myocardial Fibrosis as a Predictor of Sudden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Am Coll Cardiol. 2021 Jan, 77 (1) 29–41. doi: 10.1016/j.jacc.2020.10.046.
原標題:《JACC:心肌纖維化預測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猝死風險》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