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部,急性心肌梗死後心室重構防治專家共識發布

2021-01-15 醫脈通心內頻道

急性心肌梗死(AMI)後患者中出現無症狀左心室收縮功能障礙(LVSD)的比率高達30%~60%。AMI後心室重構與心力衰竭(HF)發生以及疾病預後密切相關。近日,我國發布《急性心肌梗死後心室重構防治專家共識》,介紹了AMI後心室重構的定義、流行病學與發病機制、評估指標與診斷工具、診斷與治療及隨訪管理等,成為我國首部專門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後心室重構防的指導文件。

何為心梗後心室重構?

AMI後心室重構,是指AMI後心室持續發生的大小、形態、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過程,可表現為左心室擴大、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降低和/或局部室壁活動異常,是決定AMI後心臟事件發生率和遠期預後的主要因素。在患者出現心衰症狀前,心室重構多表現為無症狀的結構和功能異常(心臟的收縮或舒張功能不全)。

AMI後心室重構可分為早期重構和晚期重構:

(1)早期心室重構常在AMI後24~72h內發生,主要表現為梗死面積擴大和心室腔擴張,心肌細胞壞死及心肌頓抑;

(2)晚期心室重構主要表現為心肌細胞肥大、凋亡和瀰漫性纖維化,通常在數周內(偶爾在數月內)發生,晚期心室重構個體化差異大,可以延續數月甚至1年。

表1 AMI後早期心室重構與晚期心室重構比較

AMI後心室重構的發生涉及心肌梗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交感神經系統與利鈉肽(NP)系統等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激活以及炎症免疫反應等病理機制。

心梗後心室重構的評估與診斷

1 利鈉肽

生物標誌物NP在AMI後心室重構的預測中具有重要的價值。AMI患者在急診室、住院期間或行PCI前後,應及時測定血漿NP水平,包括BNP和NT-proBNP;之後的隨訪中,應對BNP與NT-proBNP的濃度進行多次檢測,有助於識別患者是否正在發生心室重構。

若血清BNP或NT-proBNP濃度低且波動不大(閾值:BNP<100 ng/L,NT-proBNP<300ng/L),提示患者AMI後預後較好;若BNP或NT-proBNP濃度高或呈持續增高趨勢,提示患者心室發生重構,未來發生心衰風險可能性高,應儘早重視與幹預。

2 超聲心動圖

超聲心動圖是臨床評價心臟收縮與舒張功能首選的方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確診AMI患者即刻行超聲心動圖檢查;若條件不允許,建議確診為AMI後24~48h內,患者須行超聲心動圖檢查,並在以後3~6個月的隨訪中,聯合生物標誌物、臨床症狀及體徵,加強超聲心動圖的定期監測。

3 心臟磁共振(CMRI)

CMRI是目前公認測量心室容積、室壁厚度、左心室質量和LVEF等心臟收縮與舒張功能指標的金標準,準確性明顯優於經胸超聲心動圖。

利用延遲釓增強技術與T1加權成像一起,CMRI是首選的評估心肌纖維化的成像方法,能區分可逆性與不可逆性心肌損傷,還可提供關於瘢痕形成和位置、透壁性壞死和微血管阻塞等多項與患者預後相關的信息。

4 診斷流程

圖1 急性心肌梗死後心室重構防治診治流程

首先通過心電圖、BNP/NT-proBNP檢測等判斷有無心室重構的可能性,再通過經胸超聲心動圖、CMRI等心臟影像學檢查明確是否存在心室重構。

目前心肌梗死後心室重構的診斷尚無統一明確標準。臺灣學者建議,AMI 後通過超聲心動圖雙平面法測量左心室容積,LVESV從初始檢測到隨訪6個月如增加>15%,則將其診斷為左心室重構。有專家建議心肌梗死後無症狀左心室收縮功能障礙患者的LVEF閾值範圍為<50%即可診斷為心肌梗死後心室重構。另有學者支持LVEDV增高達到20%可診斷為心室重構。

心梗後心室重構的三大治療手段

預防、減緩或逆轉心室重構以降低HF與死亡發生風險是心肌梗死後心室重構的主要治療目標,幹預措施主要包括危險因素預防、早期血運重建及擇期行相關梗死血管開通、藥物治療以及基於器械的輔助治療等。

1 心肌缺血再灌注治療

心肌缺血再灌注治療包括抗血小板治療、靜脈溶栓治療、PCI及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等,是防止和逆轉心室重構的根本治療措施,可有效防止心肌梗死後心室重構,從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預後。AMI患者應儘早血運重建(如行PCI),若條件不允許,可考慮早期溶栓。早期溶栓治療(出現症狀<3h)有助於控制左心室室壁異常活動的幅度。

2 藥物治療

(1)ACEI/ARB

所有AMI患者均應儘早使用ACEI以降低心室重構而引起的心衰和死亡風險。對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推薦ARB,並按指南要求將ACEI/ARB滴定到靶劑量或最大耐受劑量。

(2)β受體阻滯劑

所有AMI患者均應儘早使用β受體阻滯劑以預防或延緩HF的進程,降低死亡風險,並能降低無症狀的左心室收縮功能障礙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風險。按指南要求滴定到靶劑量或最大耐受劑量,將靜息心率控制在60次/分左右。

(3)醛固酮受體拮抗劑

AMI後且LVEF≤40%,有HF症狀或合併糖尿病患者,儘早使用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又稱為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AMI後左心室收縮功能障礙的患者中應用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治療可升高白細胞介素-33,並且降低可溶性ST2,減緩心室重構的發生進程。

(4)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

ARNI類藥物沙庫巴曲纈沙坦可改善心臟結構和功能及逆轉心室重構,應按指南要求將ARNI滴定到靶劑量或最大耐受劑量。2016年已經啟動更大規模的AMI後早期沙庫巴曲纈沙坦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研究,結果值得期待。

(5)他汀類藥物

2013ACC/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推薦所有AMI患者應當早期使用他汀類藥物,以降低心衰住院風險與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

3 器械輔助治療

嚴重心室重構、HF症狀重且藥物治療效果差的D期患者,必要時可植入左心室輔助裝置(LVAD),促進可逆性重構的發生。

在電重構猝死的預防上,指南建議以下人群可考慮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

(1)心肌梗死後至少40 d或血運重建後至少90d,在接受合理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如果LVEF仍≤35%且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以上的患者;

(2)無症狀的AMI後患者,LVEF仍≤30%,並且期望有1年以上良好生活質量的患者。

文獻索引:急性心肌梗死後心室重構防治專家共識.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網絡版). 2020; 3: 1-7.

相關焦點

  • ARNI預防心室重構,心梗後防治迎來新篇章
    共識首推ARNI用於AMI後心室重構患者,或將開啟防治新篇章接下來,李馨教授解讀了《2020 中國急性心肌梗死後心室重構防治專家共識》的亮點。《共識》由中國醫師學會胸痛專業委員會、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網絡版)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後心室重構防治專家共識起草組主辦,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霍勇教授的帶領下,由來自冠脈疾病、心衰與藥理學等多學科領域內的22位專家共同參與制定,是我國首部在心肌梗死後心室重構領域內推出的共識,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規範急性心肌梗死後心室重構的診斷和治療,提高我國急性心肌梗死後心室重構臨床診治水平[15]。
  • 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像學表現,高清圖譜詳解要點!
    提要 在可疑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心臟MRI(CMR)可以全面、多角度觀察心臟。 多種CMR技術可提供豐富的信息,如心肌水腫(風險心肌)、透壁性梗死的位置、梗死面積的定量分析、微血管阻塞、全心室容積和功能評估及評估梗死後重構。
  • 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像學表現,高清圖譜詳解要點!|圖說
    多種CMR技術可提供豐富的信息,如心肌水腫(風險心肌)、透壁性梗死的位置、梗死面積的定量分析、微血管阻塞、全心室容積和功能評估及評估梗死後重構。☆ CMR能提供心臟的多種信息,如心肌水腫(風險心肌)、透壁性心肌梗死的位置、梗死面積的測量、微血管阻塞(MVO)導致的心肌內出血。此外,CMR可全面評估全心室容積和心功能以及梗死後重構。
  • 衝擊波通過RNA/蛋白質複合物預防急性心肌缺血後心力衰竭
    Shockwaves prevent from heart failur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schaemia via RNA/protein complexes衝擊波通過RNA/蛋白質複合物預防急性心肌缺血後心力衰竭文獻來源:
  • 《心源性休克分類SCAI臨床專家共識聲明》發布
    近期,2019年第42屆心血管造影與介入學會年度科學年會議(SCAI)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召開,大會發布了《心源性休克分類SCAI臨床專家共識聲明》。儘管出現了各種經皮機械循環支持(PMCS)裝置,但心肌梗死合併心源性休克的結局在過去 30 年中並未發生明顯改變。
  • 乾貨:缺血、梗死、肥厚……常見心肌疾患的心電圖表現
    體表心電圖常用於診斷心房和心室肌異常,包括心肌肥厚、缺血、梗死和炎症(心肌炎/心包炎)等。我們來分別看一下,這些心肌疾患的心電圖表現。心肌肥厚1. 左心室肥厚目前業已提出診斷左心室肥厚(LVH)的心電圖標準(圖1)。一個重要的限制是一些因素可能影響電激動擴布至體表,包括體型(尤其是肥胖)、肺部疾患以及心包增厚或積液等。
  • 心梗後運動可護心!湘閔學者基礎研究
    近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洪華山、湖南婁底市中心醫院唐湘宇等在大鼠模型上進行了探索,研究發現:心肌梗死前運動訓練減少了大鼠心肌梗死範圍,增加了心臟疤痕厚度,但是對於心肌梗死後晚期血流動力學的改善無顯著影響;而心肌梗死後運動對心肌梗死範圍無影響,但是改善了心肌梗死後大鼠的血流動力學
  • 我國學者揭示心肌梗死後自主神經重構現象
    為惡性心律失常用藥及介入治療提供重要理論依據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臨床醫院科研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心肌梗死後,其心肌內神經生長因子與睫狀肌生長因子的表達具有動態過程,並與交感神經的再生、過度支配和迷走神經的失支配直接相關。
  • 2020ESC指南共識|心肌細胞老化與心臟保護
    2020年5月8日,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發布了一項心肌細胞老化與心臟保護有關的病理生理學共識,深入探討了目前已知的衰老影響IR損失後的相關病理生理學機制,並討論了相關的心臟保護策略[1]。在導致心室機械負荷過重的情況(例如高血壓)、代謝改變(例如高血糖)或急性損傷(例如缺血)後,心臟成纖維細胞增生並發展為促纖維化細胞(所謂的成肌纖維細胞),將導致細胞外基質沉積並促進心肌硬化。其他細胞外基質修飾也可以改變心臟細胞外基質的硬度,例如膠原蛋白交聯的不平衡,膠原蛋白類型的比率,AGE的積累和異常的MMP / TIMPs比率。
  • 不同情況下成人體外膜肺氧合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20版)發布
    文章轉載自:李軼江專家簡介:李軼江,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是原德國弗萊堡大學心臟中心心血管外科醫師,弗萊堡大學醫學院博士導師,德國漢諾瓦醫科大學分子醫學科研博士,心臟外科學臨床博士,同時擁有德國心臟外科專科醫師執照和德國重症醫學專科醫師執照。是深圳市「孔雀計劃」認定的B類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深圳市寶安高層次人才。
  • 急性心梗合併電風暴,診療要點一文匯總
    缺血導致 心室的缺血和再灌注導致心室肌的電生理異質性,易形成折返性心律失常,其機制如下。其他機制 急性缺血後的代謝障礙:心肌能量代謝障礙,細胞膜完整性破壞,細胞內外環境變化及一系列氧化磷酸化反應異常。 自主神經平衡失調:降低迷走神經張力或提高交感神經興奮性,均易導致心室顫動。
  • 《中國兒童肥厚型心肌病診斷的專家共識》發布!丨指南共識
    《中國兒童肥厚型心肌病診斷的專家共識》發布!與成人不同,嬰幼兒及兒童HCM病因複雜,臨床表現呈高度異質性。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學組兒童心肌病精準診治協作組組織相關專家共同制定了《中國兒童肥厚型心肌病診斷的專家共識》。
  • 千呼萬喚,心電圖下篇來啦……心梗、心肌缺血心電圖這麼看!
    壞死型改變  缺血型改變 看 T波  (高聳或倒置)  損傷型改變 看ST段  (ST段抬高或壓低)  壞死型改變 看Q波  (異常Q波)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好了,如果心肌損傷進一步加重  會怎樣  當然是心肌壞死咯  心肌梗死心電圖  急性心梗需要結合心電圖動態改變
  • 缺血性心肌纖維化研究有進展
    黑龍江省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院士團隊發現了心肌缺血性心肌纖維化發生的新機制,即微小核苷酸(miRNAs)對缺血性心肌損傷、心肌纖維化起到了不同層面的調控作用。相關論文近日在國際著名雜誌《循環》發表。  心肌纖維化是慢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重構、心功能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 前庭神經炎診治多學科專家共識發布,共識要點一覽!
    本共識旨在綜合國內外關於前庭神經炎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成果以及國內多學科專家的臨床經驗,為前庭神經炎的臨床診治提供規範化的標準,以期規範和促進前庭神經炎的診療工作。本文其中的共識的要點進行總結。基於病理學及影像學研究證據,本共識建議使用前庭神經炎,不再使用前庭神經元炎和其他名稱,未明確診斷前可先納入急性前庭症候群的診斷範疇。 共識二:VN 是常見的急性前庭症候群,任何年齡、任何季節均可發病,30~60歲多發,無性別差異。
  • 中國兒童肥厚型心肌病診斷的專家共識
    指南·標準·共識│中國兒童肥厚型心肌病診斷的專家共識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學組兒童心肌病精準診治協作組《中國實用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兒童及青壯年心臟性猝死
  • 瑞金醫院團隊發現巨噬細胞膜受體Lgr4參與急性心梗後心損修復機制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脈血液循環中斷引起的急性、持續性心肌缺血和缺氧導致的心肌壞死。目前,我國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的「拐點」仍未到來。雖然通過介入治療或搭橋手術可以開通阻塞的冠脈,但是仍有一些患者因過量的心肌壞死或梗死區域修復障礙而發生惡性心臟重構,導致心力衰竭甚至心臟破裂,是當前制約急性心肌梗死預後的重要因素。免疫炎症反應在心肌梗死後損傷修復中的作用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巨噬細胞作為一類固有免疫細胞,在心肌梗死後的炎症反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進展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常見心肌損傷,如何識別與處理?
    新冠肺炎患者除了有典型的呼吸系統表現外,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現了心臟受累的表現,可有急性心肌損傷、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多種心臟表現。特別是,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報告,通過對武漢金銀潭醫院188例新冠肺炎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後發現,約1/3的患者入院時hsTNI水平≥ 6.126 pg/ml,死亡率高達50%。
  • 冠狀動脈痙攣症候群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
    向定成 曾定尹 霍勇代表《冠狀動脈痙攣症候群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4.3 聯合負荷試驗診斷方案近年來國內研究發現,核素灌注心肌顯像負荷試驗中的反向再分布可能是CASS的顯著特徵之一。反向再分布是與心肌缺血完全相反的一種影像學表現,指患者在靜息狀態下進行核素灌注心肌顯像時存在灌注缺損,但負荷顯像時恢復正常,或原有的灌注缺損得到不同程度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