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謝地,下篇終於來啦!
來源 | 醫考之聲
前段時間醫考君發布了
心電圖(上) 、心電圖(中)
還沒有看過的朋友點擊上方文字進入
今天我們開始講 心電圖(下)
這篇文章有點難產,因為機制有點複雜
老鐵們儘量看懂機制吧
看不懂就記憶特點就行
我們知道
心室除極方向是心內膜→心外膜
根據一般的理解先除極的應該先復極
但是 但是 心肌偏偏是個奇葩
因心外膜有脂肪組織包圍,溫度較高
溫度高復極快,所以心外膜先完成復極
心室復極方向是:心外膜→心內膜
T波和ST段反映心室復極
當心肌的某一部分發生缺血時
將影響心室復極的正常進行
從而產生ST-T的改變
包括缺血型改變、損傷型改變、壞死型改變
缺血型改變 看 T波
(高聳或倒置)
損傷型改變 看ST段
(ST段抬高或壓低)
壞死型改變 看Q波
(異常Q波)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三世同堂,以上三者存在)
(正常心電圖波形)
缺血型心電圖改變
心內膜下心肌缺血
特點:
T波高聳
心電圖:
推理:
T波的形成就是
心外膜和心內膜兩股電流的較量過程
兩股電流相互牽制、抗衡
就好像下圖肌肉男和胖紙
如果內膜下心肌發生了缺血
這樣就導致其復極緩慢,電流小
內膜就不能抗衡外膜產生的電流
於是乎向量就向著心外膜一側
向量方向對這導聯T波就會增高
(向量面對心電導聯出現正向波)
於是乎出現高聳的T波
看圖
心外膜下心肌層缺血
(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
特點:
T波倒置
心電圖:
推理: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
本來應該先復極完成的外膜下心肌
因為缺血缺氧變得遲鈍
心內膜下心肌都快復極完了,外膜還沒有復極完
這時候覆極方向成了 心內膜→心外膜(反了)
心肌復極的順序反了
T波反應心室復極,那T波也反了
這不就T波倒置了
看圖
冠心病患者若出現兩側對稱且尖深的T波
我們稱他為「冠狀T波」
就是長這樣,看圖
好了,如果心肌缺血進一步加重
那就會發生心肌損傷
損傷型心肌改變
特點:
ST段 抬高 或 壓低
隨著缺血時間延長,缺血程度進一步加重
就會出現損傷型改變
心電圖出現ST段偏移
正常情況下ST段常與基線重合
心內膜下心肌缺血
ST段表現為下移≥0.05mV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ST段表現為抬高≥0.1~0.3mV
ST段壓低
心內膜下心肌損傷
心電圖
推理:
T波是心室的快速復極
ST段則是心室的緩慢復極
正常的ST段可略有壓低
但不能超過0.05mV
壓低的機制不是很清楚
目前認為與損傷電流有關
當心內膜下心肌損傷的時候
損傷區就會產生一種損傷電流
這時候心電向量就會向著電流強方向
心電向著心內膜方向,背對著心電圖導聯
所以記錄了一個負向的ST段
心內膜下心肌損傷表現為ST段壓低
看圖
ST段抬高
心外膜或透壁心肌損傷
心電圖:
推理:
這個抬高的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
通常認為與損傷電流有關
上面說到了正常心室肌
因為心外膜復極快
所以復極方向是心外膜→心內膜
如果這時候心外膜缺血損傷了
(包括透壁心肌損傷)
損傷區形成了損傷電流
所以心電的向量就向著心外膜方向
這個向量正對著心電圖導聯電極
所以記錄一個正向的ST段
所以ST段就抬高咯
看圖
好了,如果心肌損傷進一步加重
會怎樣
當然是心肌壞死咯
心肌梗死心電圖
急性心梗需要結合心電圖動態改變
患者臨床表現、心肌酶和肌鈣蛋白
來綜合考慮
典型急性心梗心電圖特點
三世同堂
「缺血性」改變:T波高聳/倒置
「損傷性」改變:ST段弓背向上抬高
「壞死性」改變:異常Q波(寬而深)
如上述3種改變同時存在
心肌梗死診斷基本確立
看圖
心電圖:
誒,醫考君,那你文章前半部分說到
內膜心肌缺血可以表現為T波高聳
這裡為什麼只有倒置呢
因為內膜下心肌缺血持續時間非常短
很快將發展成為透壁心梗
心內膜下心肌損傷導致的ST段壓低也是同理
我們知道
從心肌開始缺血到心肌壞死
並不是一瞬間造成的
它是一個逐漸的發展過程
所以我們根據心梗的心電圖特點
將其分為四期
超急性期、急性期、亞急性期、陳舊期
超急性期:數分鐘至數小時
急性期:數小時至數天,一般不超過2周
亞急性期:數周至數月
陳舊期: 3~6月後
1、超急性期
(數分鐘至數小時)
特點:
高聳的T波→ST弓背抬高
心電圖:
在幾分鐘內首先是心肌缺血
所以最先表現為缺血型改變——高聳的T波
這是心肌梗死最早的ECG表現
如果這時候心肌供血情況得不到改善
就會發生損傷性的改變——ST段抬高
因為此時心肌沒有出現大量的壞死
所以沒有出現異常Q波
這時候趁心肌還沒有大量壞死
這是得想辦法盡開通血管
等壞死了,開通血管就沒有意義了
2、急性期
數小時 — 數天,持續數周
(一般不超過兩周)
特點
這也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
可出現上面講的典型心梗三世同堂表現
ST段弓背抬高→ST段逐漸下降
T波倒置→T波倒置逐漸加深
可出現異常的Q波
心電圖
推理
幾個小時/數日之後到數周
心肌開始出現了壞死
壞死的心肌細胞喪失了電活動
於是乎可以出現壞死型心電圖改變
出現寬而深的:異常Q波
(時限>0.03秒,振幅≥1/4 R波)
也並非每個急性期心梗病人都有異常Q波
要壞死達到一定的量級才行,一般來說
梗死直徑>20-30mm或厚度>5mm
才可出現病理性Q波
此外與梗死位置有關
大的冠脈已經閉塞
梗死區周圍的心肌先天側枝循環
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血液供應
梗死後新的側枝循環尚未完全建立
所以心肌缺血持續存在,於是乎
T波倒置逐漸加深
ST段弓背抬高然後逐漸下降
這個怎麼解釋呢?
醫考君查了很久的資料沒查到
個人認為可能的機制是
因為開始的時候有損傷的心肌存在
所以ST表現為弓背向上抬高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
缺血損傷的心肌要麼死了
要麼因為側枝循環或自溶栓等機制
恢復了血液供應以後就活了
半死不活的損傷狀態不會持續太長時間
近期(亞急性期)
數周至數月
特點:
ST段回落至等電位線
倒置的T波逐漸變淺
壞死性Q波持續存在
心電圖:
推理:
ST段回落至等電位線
ST段抬高是心肌損傷的表現
醫考君在上面已經分析了
這個損傷不會長期存在
該死的死了,該活的活了
倒置的T波逐漸變淺
T波導致是心肌缺血的表現
隨著治療或者側枝循環的逐漸建立
缺血的心肌細胞供血得到了改善
所以缺血逐漸減輕,T波也會逐漸回落
壞死性Q波持續存在
壞死性Q的形成是因為這一塊沒有電活動了
就相當於一個空洞
壞死了,也不可能復活了
這個可能會存在很長時間,甚至終身
但也可能隨著壞死去周圍心肌代償肥厚
於是乎產生了更多電活動
來填補這個梗死區的洞
這時候Q波可以減小甚至消失
陳舊期(癒合期)
梗死3~6月後
特點:
T波、ST段回復正常(或持續低平)
但是,病理性Q波持續存在
心電圖:
推理:
這時候心肌缺血沒了,損傷也沒了
缺血導致的T波改變,以及
心肌損傷導致的ST段改變
這些跟他一起搞事的的小姨子
統統 統統 統統 都跑了……
只留著黃鶴(病Q)孤家寡人
下面來講講
心梗的定位
醫考君個人是根據心電圖導聯位置
結合心臟的解剖位置來記憶的
哪個導聯出現了急性心梗的波形變化
就是相應的壁發生了心梗
看圖理解
▼
如果暫時不能理解的朋友,那就背下面的口訣吧
(口訣結合上圖記憶效果更好哦)
歌訣說明:
1、胸前導聯V1、V2、V3……用1、2、3……代替
2、見L為側
Ⅰ、AVL導聯任何時候都代表「側」;
3、見F為下
Ⅱ、Ⅲ、AVF導聯任何時候都代表「下」 ;
記憶歌訣
▼
前間123局前345
前側567廣前1-5
下間123下側567
見L為側見F為下
正後有78高側L8
版權申明 | 本文轉載 歡迎轉發朋友圈
投稿郵箱 | yxjxxg@yxj.org.cn
商務合作 | 021-585451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