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 ST 段讀圖四步法

2020-12-07 丁香園

即使對於心血管專科醫生,心電圖學也是一門較難掌握的獨立知識體系。

對心肌缺血 ST 段的研判是心電圖學最為重要的知識點之一,不但心內科醫生要掌握,其它專科的醫生也需要熟悉。下面結合我的個人體會複習一下 ST 段研判流程,分為四步。

一、確定等電位線(基線)

我們都知道 ST 段的改變要和心電圖上的等電位做比較,那麼等電位線在哪裡?不用費心的去尋找,因為心電圖等電位線實際上並不專指那一段。等電位線是一個抽象的定義,有點類似於海平面的概念。通俗的理解就是絕大多數心肌細胞處於靜息狀態時在心電圖上描記的理想線段。一個心肌細胞除極和復極的動作電位的電流很微弱,心電圖探測不到。

我國有 10 多億人口,心臟大約也有十多億個心肌細胞,其中心室的心肌細胞數量佔到 90% 以上。當竇房結的衝動經房室結、左右束支、浦肯野纖維傳導到心室,這十多億個心室的心肌細胞在很短的時間內(大約 110 ms)共同除極,它們釋放總電流形成高而窄的 QRS 波。然後它們一起開始午休。

好比在中午 12 點到 2 點,這十多億個心肌細胞一起進入動作電位 2 時相的平臺期,一起睡午覺,這一段叫 ST 段,正常情況下探測不到電流。

下午這些心肌細胞又一起開始工作,也就是復極。這十多億個心肌細胞共同復極形成了 T 波。總是有些細胞早一些工作或晚一些休息,所以在 T 波有起點、高點、終點,形狀像一個倒扣的鐘形。夜裡 12 點到第二天凌晨 6 點絕大多數人是在休息的,儘管總有少部分人喜歡開夜車,但對全局不會產生什麼影響,這一段叫 TP 段,也應該是探測不到電流的。

那麼在正常的心電圖上,哪一些時間段處於等電位狀態呢?

很明顯有三段:TP 段、ST 段和 PR 段,這三段時間絕大多數心肌細胞都在休息,正常情況下應該在等電位線上。

另外,我們很容易理解 P 波的起點和下一個 P 波起點組成的連線 PP 連線;QRS 波的起點和下一個 QRS 波起點組成的連線 QQ 連線在正常情況下也處於等電位線高度。這樣我們可以找到 5 條線段處於等電位線上。既然 ST 段發生了改變,那麼可以拿來與之比較的等電位線只剩下四段。我們首先選擇 TP 段,這個很容易理解,晚上睡覺時間最長,又相對穩定。

但是 TP 段是我們正常人的心率儲備時間,當心率增快時 TP 段經常會變短甚至消失,這個時候我們拿哪一段做替代呢?如果 TP 段消失,自然我們也就不能準確定位 P 波的起點了,所以 PP 連線出競爭。可選擇只有兩段 PR 段,和 QQ 連線。

等等,眼尖的讀者可能考慮到了,前面沒有介紹 PR 段,既然心室肌細胞們一起除極形成 QRS 波,而後一起復極形成 T 波,那麼心房肌細胞一起除極形成 P 波,它們是不是也要一起復極呢?

完全正確,心房肌復極會形成Ta波,有時會影響 PR 段甚至是 QRS 波的基線,只不過它們大多數情況下很微弱,不會造成太明顯影響,所以勉強算它合格。

所以一般來說我們先選擇 QQ 連線,而後才是用 PR 段作為與 ST 段比較的等電位線。我們可以藉助第一張圖複習一下心電圖各部分名稱。

二、選擇 ST 段測量點

選擇好了等電位線,那麼下一個問題:我們如何選擇 ST 段。

ST 段抬高和壓低並不一定都是水平的,在壓低的時候它可以呈水平狀,也可以呈下斜狀和上斜狀,甚至可能是弧形的。ST 段上抬的時候形狀更加多變,可以呈水平上抬、弓背向上抬高、弓背向下抬高,有時候乾脆和 T 波融合在一起找不到 ST 段了。

所以你要把 ST 段想像成老老實實的一個水平線段那就錯了,我們甚至可以用多姿多彩來形容它們。第二張圖展示的就是這些多姿多彩的 ST 段。既然 ST 段這麼不規則,那我們如何拿它和等電位線作比較?這樣看來,我們界定 ST 段高度只能取 ST 段某一個點,而不是取一條線。拿約定俗稱的這一點替代 ST 段高度和等電位線作比較,只有這樣才比較統一,不至於形成各種各樣的研判結果。

那麼這一點該取在 ST 段的什麼位置呢?一般是取 J 點後 0.08 S 的那個位置。當心率增快時,ST 段也會隨之變短,這個時候取 J 點後 0.06 S 的那個點比較合適。J 點是在心電圖上 QRS 波群與 ST 段交界處一個突發性的轉折點(圖 1),它標誌著心室除極的結束。

三、異常的 ST 段改變

確定了等電位線和 ST 段測量點,我們就可以測定各個肢導聯和胸導聯 ST 段的改變幅度,下一步就可以對 ST 段的改變進行判定,但不是所有 ST 段改變都是異常的。

臨床實踐上對於 ST 段下移不超過 0.1mV(1 mm)是可以認為大致正常(更加嚴格的標準下移不超過 0.05 mV,但在臨床實踐上判別有一定困難)。對於 ST 段抬高稍稍有些複雜,簡單一些理解對於 V1、V2、V3 導聯抬高 0.25 mV 以內可以認為是正常的,而其它胸導聯抬高不應超過 0.1 mV。

當然這是一個簡便的記憶方法,實際上它還要考慮年齡、性別等因素,如果大家有興趣了解更為詳細的指標可以參看《2012 全球心梗統一定義》。

相鄰兩導聯或更多導聯超過上述正常的 ST 段壓低和抬高範圍,都屬於非生理的異常 ST 段改變。但這些異常的 ST 段改變就能和冠心病劃上等號嗎?當然不能。

受到既往傳統觀念的影響可能很多人會把 ST 段改變不自覺的和冠心病劃上等號,其實持續的 ST 段改變最多見應該是心肌病。部分學者甚至認為超過 30 min 沒有變化的 ST 段改變即可排除冠心病心絞痛或心梗。從病因學角度出發我們把能引起 ST 改變的常見疾病做個大體歸類。

常見 ST 段抬高的病因:冠心病心梗、變異型心絞痛、冠脈夾層、心尖球囊樣症候群、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積液、心包炎、室壁瘤、預激症候群、束支傳導阻滯、Burgada 症候群、早復極症候群、LQT-S3、電解質紊亂、肺梗塞、主動脈夾層、急腹症(胰腺炎、膽囊炎)、顱內出血、氣胸等。

常見 ST 段壓低的病因:冠心病心絞痛,冠脈夾層、心尖球囊樣症候群、心肌病、高血壓心肌勞損、心肌炎、預激症候群、束支傳導阻滯、電解質紊亂、肺梗塞、主動脈夾層、急腹症(胰腺炎、膽囊炎)、顱內出血、氣胸、甲亢、甲減、心臟瓣膜病變、藥物因素(洋地黃類、抗抑鬱藥等)。

上述的總結並不完善,其目的只有一個,ST 段改變的病因很多,冠心病只是其中之一,僅此而已,異常的 ST 段改變不能和冠心病劃等號。所以我們還要進入最後一步:什麼樣的 ST 段改變才是跟冠心病有關?

四、冠心病的 ST 段改變

冠心病 ST 段改變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常常伴隨著臨床症狀(如胸痛、氣促)或心肌酶學變化的動態改變。

大多數冠心病心絞痛在沒有胸痛症狀發作時並沒有 ST 段改變,只有在發作時才引起 ST 段壓低或抬高(變異性心絞痛),隨著症狀好轉 ST 段又恢復正常。

在心絞痛中這種動態改變一般不會超過半個小時,超過了這個時間就會引起心肌不可逆損傷引起梗死,這就是為什麼心絞痛超過 20 分鐘即屬於高危。我們常常聽到一些病人訴說心絞痛持續半小時或 1 小時,如果仔細辨別,其實大多數當中是有間歇緩解,否則要麼不是心絞痛,要麼發展成心梗。

同樣對於 ST 段抬高型心梗,心電圖也是動態改變的,ST 段在心梗發作前幾個小時到 1 天左右呈現動態抬高,隨後逐漸下降,而後 Q 波形成。如果連續幾天 ST 段抬高形態沒有變化,要麼不是心梗,要麼是心梗後形成室壁瘤。

可能還有的讀者會質疑:冠心病長期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缺血性心肌病 ST 段持續壓低,不就證明 ST 段持續壓低可以診斷冠心病嗎?一般這種病人的診斷仍需要在胸痛時候 ST 段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壓低才可靠。

對於冠脈長期缺血造成心肌壞死纖維化持續 ST 段壓低這一現象可以這樣理解,在這個狀態下即使我們給他換上一副完全健康的冠脈,心電圖的 ST 持續壓低也無法恢復,所以它已經和冠脈無關了,從這個層面上說,把它歸入心肌病更合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初學者不必過於糾結心電圖 ST 段各種各樣的表象和分型,按照確定等電位線、標記 ST 段測量點、是否符合異常 ST 段改變、是否符合冠心病 ST 段變化特點這四步走下來,我們就可以對 ST 段進行一個大致的的研判。

關於本文說明:

本文旨在簡單實用,但不少地方存在不同觀點。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參看,同時我會根據站友觀點不斷修正。

1. 關於 ST 段壓低的診斷標準:到底應為 0.05 mV 還是 0.1mV,查閱《黃宛臨床心電圖學》、《心電圖學》(郭繼鴻 著),五年制、八年制內科學教材,近年曆版 ESC、ACC/AHA、及我國穩定性心絞痛、不穩定性心絞痛及非 ST 抬高心梗指南、及國內外相關學者論著這個標準目前還未統一。

目前傾向有這麼幾種表達: 壓低 0.05 mV、壓低 0.05 -0.1 mV、壓低 0.1 mV、對於水平及下斜 J 點後 0.08 s 為 0.05 mV,對於上斜型為 0.075 mV,大概有這麼四種提法。

相關指南標準提法是壓低超過 0.05 mV,但原文是這樣描述的(見下圖),也就是說指南也認為這一標準過於苛刻,臨床實踐中執行起來困難,建議還是以 0.1 mV 為好。

黃宛臨床心電圖學也提倡 0.1 mV,某些指南也將過去 0.05 mV 改為 0.1 mV。所以本帖採用此觀點。

另外,即使同一份心電圖不同的人研判誤差都可能超過 0.05 mV,心電圖上最小一個參照指標都是 1 mm = 0.1mV,心電圖描記線段都將近達到 1 mm 粗,所以我認為以 1 mm 作為判定標準較好,如果是心電專業很有經驗醫生作為臨床科研角度,再分細些並不反對以 0.05 mV 做研判標準。

2. 關於 ST 段測量點也有幾種提法:J 點後 0.08 s 心率快時取 0.06 s 處;J 點後 0.06 s 心率快時取 0.04 s 處;就以 J 點做直接測量點(2012 全球心梗統一定義),本文取傳統第一個觀點。

3. ST 段抬高(2012 全球心梗統一定義 ST 段抬高標準見下)

(全文完)

好書推薦:

《心血管內科醫師成長手冊》由丁香園心血管論壇一百多位來自於全國各地熱愛心血管專業的年輕醫生,歷經三年多的醞釀和書寫,共同創作完成。 書籍涵蓋心血管基礎知識、心電圖、超聲、影像、血清學指標解讀、臨床案例分析、常用藥物使用方法等,內容翔實細緻。主要面向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醫學生和剛剛踏入工作崗位的規陪醫生,歡迎入手閱讀。


相關焦點

  • 你對心電圖 ST 段抬高的理解也許錯了
    在急性前間壁 ST 段抬高型心梗中,R 或 R' 波下降段與升高的 ST 段起始段之間有明確的轉變,而在 Brugada 心電圖中,ST 段抬高起始於 R 或 R' 波頂部,並持續下斜,並出現 T 波倒置。急性心包炎 ST 段呈瀰漫性抬高,不局限於 V1、V2 導聯。接下來,我們來介紹除急性心梗之外引起 ST 段抬高的情況及各自心電圖特徵。
  • 陳舊性心肌梗死的心電圖表現是什麼?
    陳舊性心肌梗死,心電圖會不會顯示出來呢?這個問題其實比較複雜,即使急性心肌梗死,有時候心電圖都會顯示不出來,比如不典型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ST段抬高不一定是心梗,這8張心電圖必須鑑別!
    如圖3所示為49歲男性,因胸痛持續不緩解於急診就診,心電圖可見V1-V6導聯ST段弓背向上抬高,需要首先考慮前降支急性閉塞所造成的急性前壁心梗。圖3:49歲男性,因胸痛持續不緩解於急診就診其次,我們還需要排除最不緊急的情況:繼發性ST段抬高!
  • 心電圖ST段改變,有什麼臨床意義嗎?你的理解真的對?看專家理解
    心電圖ST段改變,有什麼臨床意義嗎?你的理解真的對?今天相關專家帶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是ST段的改變是什麼?心電圖圖形是由好幾部分從而組成的,其中包括P、QRS、T、PR以及ST等。其中ST就是其中的一部分,ST段一般正常情況之下是和基線平行,不抬高當然也不壓低,長短也是在一定範圍之內的,當出現某些疾病的時候,ST段的改變。其實在臨床的心電圖報告之中非常的常見,許多的人也都會拿著心電圖問醫生,這個ST段改變到底是什麼意思哪?
  • 心電圖講座:ST-T 改變的臨床意義
    臨床上, ST..T改變在異常心電圖中最多見。一般綜合性醫院所查出的各種異常心電圖中, ST-T改變約佔50% 。ST段和T波代表的是心室復極過程,任何影響心室復極的因素都能引起心電圖ST-T發生異常改變。
  • 每日讀圖|第1248期 房早 完左
    每日讀圖 第1248期 來源於中大醫院心電圖 第1247期讀圖解析 患者男,67歲,因胸悶心悸來醫院就診
  • 「老劉學圖」如何從心電圖中識別低鉀血症?
    低鉀血症的心電圖會出現ST段下移、T波改變、U波、Q-T間期明顯延長等改變,還會導致各種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上速、房室傳導阻滯,甚至是發生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不同的血鉀濃度、不同的基礎疾病,不同患者的心電圖有不同的改變。一般來說,血鉀濃度越低,心電圖改變就越明顯(圖1)。低鉀血症發生初期,表現為T波振幅降低,新出現U波或U波明顯。
  • [CMIT2015]臨床必備:2小時學看心肌缺血心電圖(四)
    [CMIT2015]臨床必備:2小時學看心肌缺血心電圖(四)
  • 眾裡尋「Ta」千百度:這個ST段抬高居然是假的?
    45歲健康女性,因「心電圖異常」入院就診。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患者無胸痛,亦無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慢性藥物使用或外傷史。其血壓為111/79mmHg。12導聯心電圖(圖1)顯示,心率為70bpm,II、III、aVF和V1–V6導聯ST段水平型抬高(1mm)。II、III、aVF和V1–V6導聯P波倒置,aVR和aVL導聯P波直立,提示異位房性心律。
  • 千呼萬喚,心電圖下篇來啦……心梗、心肌缺血心電圖這麼看!
    抬高 或 壓低  隨著缺血時間延長,缺血程度進一步加重  就會出現損傷型改變  心電圖出現ST段偏移  正常情況下ST段常與基線重合  心內膜下心肌缺血  ST段表現為下移≥0.05mV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ST段表現為抬高≥0.1~0.3mV
  • 心電圖的臨床應用㈦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介紹心電圖的分析方法和步驟心電圖的定性分析分析定性是基礎,適用於大部分比較單純的心電圖的判斷首先要先將各導聯大致看一遍,遵循「寬、窄、快、慢」四字原則(寬、窄指QRS波群時限,快慢指心率),要先初步了解心率和心律情況
  • 「網際網路+讀圖」模式下的語文教學思考
    可以說,這就是讀圖。這就是讀圖的魅力,這就是讀圖帶給人們更多的快樂。我們的語文學習其實也是一樣,特別是古詩文的學習,如果通過讀圖的模式,會讓學生的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觀滄海》(曹操)一文時,我就從網上下載了三幅圖片,然後配上文字,將《觀滄海》整個詩文內容全部濃縮其中。
  • 變異型心絞痛的心電圖特徵
    與ST段抬高相關的心電圖改變還包括R波增高和S波減小,部分病例出現TQ段斜率上升、ST段抬高和T波深倒置的電交替。除此以外,變異型心絞痛發作時易發生室性心律失常。本文回顧了正常的或無嚴重冠脈狹窄的患者變異型心絞痛的心電圖變化。
  • 急診心電圖,看不懂怎麼辦?
    心電圖是搶救患者時必不可少的檢查,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因此每個醫生都應該具備最基本的心電圖判讀能力,並對需要即刻處理的危急心電圖有一定的識別能力。這個能力不僅是心內科、急診科醫生應該具有的,每一個醫生都應該了解。可是,心電圖學的複雜程度常超出想像,心內科專科醫生也不見得敢說自己能看懂所有的心電圖。
  • 羽毛球運動的基本技術之步法——兩側移動步法
    羽毛球運動中,其步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比賽中,場上步法如果到位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正確運用步法是制勝的關鍵技術之一。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個移動的步法技術,希望能幫助到大家。圖片來源於網絡1、右側移動步法羽毛球右側移動步法有兩種方式:一步蹬跨步法和兩步蹬跨步法。
  • 一文打盡:左室肥厚的心電圖表現及診斷標準
    LVH常伴有心室肌復極異常,在心電圖上表現為ST-T改變:R波為主的導聯中T波倒置或伴ST段壓低,S波為主的導聯中T波直立或伴ST段抬高。通過心電圖檢查、超聲檢查等便可診斷。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看LVH的心電圖改變吧。左心室肥厚概述LVH是對壓力超負荷(繼發於主動脈瓣狹窄或高血壓等)的反應。
  • 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到底該吃點什麼藥?醫生忠告:弄清楚再說
    心電圖心肌缺血,擔心害怕,應該吃點什麼藥?幾乎每天都有人這樣提問,我每次都說:不能單純的根據一份心電圖,就診斷一個人有沒有心肌缺血,接著就給人開藥,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我們要診斷心肌缺血,確實需要心電圖,但還要結合症狀,結合病史,結合高危因素,綜合考慮才能診斷。
  • 高鉀血症的心電圖預警:Brugada波
    高鉀血症是臨床上最常見電解質紊亂之一,不同程度的高鉀血症在心電圖上可表現為不同形態的改變,嚴重的高鉀血症可能導致惡性心律失常,是高鉀血症最常見的死因。在高度懷疑高鉀血症存在時,心電圖上的一些指標往往具有很強的預警價值,可為臨床醫生儘早採取降鉀措施提供幫助。
  • 心電圖報告上的醫學術語--中國數字科技館
    心電圖是檢查心臟疾患常用的方法之一,目前也是健康體檢的必查項目之一。但很多人對心電圖報告上常出現的一些醫學術語感到很費解,醫生即使解釋了也還是很糊塗。這些醫學術語都代表了什麼意思呢?
  • 高鉀血症的心電圖表現以及研究進展|高鉀血症|心電圖|研究|濃度|T...
    近年來,對高鉀血症的心電圖表現 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如高鉀血症時可能會出現急 性心梗樣 ST段改變及  Brugada徵、自發轉變的 房顫 、自發轉變的預激症候群、心電圖解釋軟 件雙計數心率、非衝擊性無脈寬複合性心動過速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