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星際空間的旅行者1發現了什麼?9月3日,傳回一批新數據

2020-09-06 歷史天空文墨客

不少人對系外星際空間很是好奇,想知道那裡究竟有什麼,是否漂浮很多未知天體,比如說可能存在暗物質,等待人類進一步探索,是否光明一片,不少外星飛船在那裡繁忙通行,可惜的是憑藉現在航天技術人類沒辦法做到,因為人類駕駛飛船離開地球最遠距離只有38萬公裡,上個世紀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期間,美國飛船多次將美國太空人送往38萬公裡外月球,地球人類終於踏上了地球之外的星球。

不過,人類上個世紀發射的人造物已經在多年前就已經遨遊在星際空間中,使用多種科學儀器對周圍環境進行一番探測,發現了什麼?發現星際空間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漆黑一片,空無一物,附近沒有任何天體,只有遠處遙不可及的星辰,而作為普照整個太陽系的太陽也變得只有針尖那麼大,這艘飛船就是已經在外太空飛了42年的旅行者1號,9月4日最新數據顯示,飛船與太陽距離達224.92億公裡,成為人類最遠人造物。

224.92億公裡是一段非常遠的距離,不論是在科學中,還是在日常應用中,這是一個天文數字,要知道汽車一般跑60萬公裡就要報廢了,飛機一般飛8000萬公裡就要報廢了,就連光都要需要飛行20小時49分51秒,如果以這種距離肉眼回望太陽系,只能看到如同針尖一般大亮點,那就是偉大太陽,而木星、土星、地球、火星等行星連一個點都算不上,估計需要藉助精密天文望遠鏡才能看到太陽系八大行星。

由於旅行者1號在以每秒16.999公裡速度向更遠星際空間飛去,所以最遠距離紀錄每秒刷新一次。有專家認為未來50年時間內沒有人造物能超過旅行者1號,就算未來幾年有更先進人造物離開地球飛往太陽系,50年也不可能超過旅行者1號。讓我們十分欽佩的是上個世紀發射的人造物,還在不斷接收地面深空網絡發送過來的控制指令,將四個科學儀器獲取數據傳送回來,宇宙射線強度,太陽風強度,等離子體離子多少。

結合旅行者1號科學數據,科學家有了多項新發現,發現了系外星際空間並非空無一物,存在高強度有害物質,從微觀角度看,有害物質由大量粒子組成,比如我們平日所見光線實際由極小光子組成,從宏觀角度來看,有害物質由多種有害射線組成,比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X射線和中子射線,統稱宇宙射線,比地球軌道上的宇宙射線要強得多,如果沒有絕對安全防護罩,沒有生命能夠在這種極端環境中生存。

旅行者1號傳回科學數據讓科學家知道了太陽氣泡形狀,並非是之前猜想球形或者橢圓形,而是一個奇怪形狀,就像動物胃部一樣,超出了科學家對宇宙理解範圍。太陽氣泡又名日光層,是太陽粒子(太陽風)所能到達的範圍,太陽是一個比較規則球體,按理說日光層形狀應該接近球狀才對,但是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探測數據卻顯示成這般奇怪形狀,科學家也沒有想到,也無法解釋這種現象。

從9月3日開始,旅行者1號再次傳回一批新科學數據,儘管科學數據內容很小,容量不足67M,但由於距離過於遙遠,而且地球又在不停旋轉,傳輸速度比蝸牛還要慢得多,一批科學數據要傳送十幾天時間,科學數據由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二進位字母組成,被填進一張又一張表格裡,不是專家估計看不懂。不過這些科學數據大概記錄了宇宙射線水平和太陽粒子水平,宇宙射線強度上升到2.4,而太陽粒子強度下升到2.3。

旅行者1號讓我們探測到很多關於宇宙的奧秘,揭開神秘的星際空間,那裡沒有外星飛船,也沒有發現什麼異常天體,有的只是黑暗,寂靜和大量有害宇宙射線。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終有一天我們會失去旅行者1號,科學家預計是2025年,因為飛船內部核電池提供電力越來越小,一個原因是核電池內部p-238氧化物球消耗越來越多,另一個原因是將p-238氧化物熱量轉化為電力裝置退化嚴重,熱電轉化能力大大降低。



相關焦點

  • 遨遊星際空間的旅行者1發現了什麼?9月3日,傳回一批新數據
    ,發現了什麼?發現星際空間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漆黑一片,空無一物,附近沒有任何天體,只有遠處遙不可及的星辰,而作為普照整個太陽系的太陽也變得只有針尖那麼大,這艘飛船就是已經在外太空飛了42年的旅行者1號,9月4日最新數據顯示,飛船與太陽距離達224.92億公裡,成為人類最遠人造物。
  • 遨遊星際空間的旅行者1發現了什麼?9月3日,送回一批新數據
    ,使用多種科學儀器對周圍環境進行一番探測,發現了什麼?發現星際空間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漆黑一片,空無一物,附近沒有任何天體,只有遠處遙不可及的星辰,而作為普照整個太陽系的太陽也變得只有針尖那麼大,這艘飛船就是已經在外太空飛了42年的旅行者1號,9月4日最新數據顯示,飛船與太陽距離達224.92億公裡,成為人類最遠人造物。
  • 進入星際介質的旅行者1號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這不是好事
    2012年8月,1977年8月發射的旅行者1號經過35年航行來到181億公裡外,突破了日光層,成為了世界上首個進入星際介質的人造物。2018年11月,緊隨其後的旅行者2號經過41年航行後,越過了標誌太陽影響極限邊界,進入星際介質,然而人造物上科學儀器檢測到,隨著距離的增加,空間密度也在遞增。
  • 進入星際介質的旅行者1號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這不是好事
    這種現象並不是第一次被檢測到,旅行者1號於2012年進入星際空間時,在一個單獨位置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2013年10月23日,183億公裡外的旅行者1號探測到等離子體密度為每立方釐米0.055個粒子,但到了
  • 「旅行者2號」從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看到了什麼?
    據新華社電一年前,美國「旅行者2號」探測器飛出日球層,成為繼「旅行者1號」之後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旅行者2號」從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看到了什麼?本周出版的《自然·天文學》雜誌刊發一組論文,詳解「旅行者2號」傳回的首批「星際穿越」數據,讓人們得以窺見太陽系與星際空間「接壤」之處的神秘圖景。
  • 今日旅行者1再傳回一批數字,已到222.96億公裡遠,是什麼意思?
    事實上星際空間真的無比空曠,幾乎什麼也看不見,既沒有大量石頭,也沒有多個外星飛船,不過卻有一艘破舊飛船在飛行,它的前方是無盡黑暗,後方是發出微弱星光的太陽系。這艘破舊飛船不是「別人」,正是上個世紀70年代發射的旅行者1號,它是全人類最引以為傲的遠航人造物,是5個離開太陽系人造物清單中最遠的一個,也是速度最快的一個。
  • 太空飛行器發現旅行者2號到達了星際空間
    圖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旅行者2號在2018年11月飛出太陽系,進入廣闊的系外空間,而它的姊妹太空飛行器旅行者1號於六年前飛出太陽系。旅行者2號傳回來的數據幫助科學家描繪出太陽日球層的結構。(日球層,即由太陽創造並環繞其自身的巨大氣泡狀空間區域。)人類對星際空間的第二次探索所引出的問題比它回答的更多。
  • 185億公裡之外,旅行者2號傳回了珍貴數據,卻無人能夠看懂
    於是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就誕生了,它們除了肩負著探索太陽系邊緣的情況之外,還肩負著走出太陽系,搜尋外星文明的任務。1977年,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先後發射升空,朝著茫茫的星空前進。旅行者1號由於不用在中間進行更多的停留,它的目標更直接那就是一直朝著太陽系邊緣前進,所以它的行程也是最快的。到2013年9月12日,它已經飛出日球頂層,進入了星際空間。
  • 旅行者2號進入星際空間一周年,新發現揭秘星際空間邊界
    NASA科學家確定旅行者2號於2018年11月5日飛出了日球層,進入星際空間,距今一周年。 一周年前夕,《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雜誌發表了5篇論文,描述了旅行者2號歷史性穿越期間及此後觀測到的情況。論文揭示了日球層和星際空間邊界附近的磁場、等離子體狀態等信息,為人類了解星際空間邊界的情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資料。
  • 美國「旅行者2號」星際穿越看到了什麼?觀測數據印證此前一個驚人...
    一年前,美國「旅行者2號」探測器飛出日球層,成為繼「旅行者1號」之後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美國航天局2018年12月10日宣布,航行了41年的「旅行者2號」探測器已飛出日光層,開始探索星際空間,它當時距離地球約180億公裡。
  • 旅行者1號駛入星際空間
    圖片來源: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旅行者1號飛船發回的新數據表明,這艘飛船確實已經離開了日球層的懷抱,駛入了寒冷黑暗的星際空間。所謂的日球層(heliosphere),指的是包裹在太陽周圍的一個由熾熱的高能粒子構成的氣泡。自1977年發射以來,旅行者1號一直在急速飛離太陽。最新測量數據顯示,飛船周圍等離子體的密度,已與理論預言的星際介質密度相符。
  • 「旅行者」:觸摸星際空間
    2013年9月12日,美國科學家宣布,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無人探測器跨越了從太陽系空間到星際空間的這道「涇渭分明」線。此時,它已出發36年,行程187億公裡,是有史以來飛離地球最遠的人造飛行器。《銀河英雄傳說》中的豪言:「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用在一往無前的「旅行者」身上再貼切不過了。
  • 探索星際空間,「旅行者2號」有這些優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經過41年、180億公裡的飛行後,「旅行者2號」探測器已經穿越了日球層,進入了星際空間。它是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早在2012年,「旅行者1號」就先一步離開了日球層,但當時搭載在上面的等離子密度探測儀(PLS)已經損壞了30多年,科學家花費了1年才間接推算出數據並確認了它的離開。
  • 星際空間,塵埃仍未落定
    圖片來源:NASA官網  記者 張夢然  2012年,「旅行者1號」(Voyager 1)進入星際空間,傳回了非常寶貴的日球層頂數據。但是,由於探測器上的等離子體設備損壞,地球上的研究人員,根本無法收集到那次穿越的完整數據。  但現在,人類擁有了「旅行者2號」(Voyager 2)穿過星際空間的首批數據。
  • 星際空間,塵埃仍未落定
    圖片來源:NASA官網2012年,「旅行者1號」(Voyager 1)進入星際空間,傳回了非常寶貴的日球層頂數據。但是,由於探測器上的等離子體設備損壞,地球上的研究人員,根本無法收集到那次穿越的完整數據。
  • ​失控8個月,已飛188億公裡的旅行者2號傳回兩個字,啥情況
    ,大家都會聯繫到大名鼎鼎的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其實在旅行者2號、2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之前,還有另外2個探測器也開啟了類似的星際旅行,其中一個就是在1972年3月2日發射升空的先驅者10號探測器。先驅者11號探測器最後一次傳送數據是在1995年9月30日,按照當前的飛行速度及方向,大約需要繼續飛行400萬年才能到達天鷹座。
  • 「旅行者」1號再被證實進入星際空間
  • 旅行者2號進入星際空間,但脫離太陽系還需3萬年
    日消息,據The Verge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於當地時間周一宣布,「旅行者2號」(Voyager 2)探測器已經通過了日球層,進入星際空間。「旅行者2號」也因此成為人類史上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所謂的日球層,就是圍繞太陽的磁場和等離子體氣泡。
  • 進入星際空間後,旅行者二號發現了奇怪的現象
    作者:佰思科學 | 沈東旭 邱亞明迄今為止,人類有兩艘太空飛行器探測了星際空間。2012年8月25日,NASA宣布,1977年9月5日發射的旅行者一號進入了星際空間。目前旅行者一號距離地球大約151AU(1AU即一個天文單位,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1億5千萬公裡)。2018年11月5日,旅行者二號也進入了星際空間。在旅行者二號進入星際空間之後,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 發射升空41年後,旅行者2號進入了星際空間
    2018年11月5日,旅行者2號進入星際空間。Credits: NASA/JPL-Caltech旅行者2號,1977年8月20日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上面六張圖,是旅行者2號最重要的六個歷史時刻。41年後,北京時間2018年12月11日零點,NASA在美國地球物理年會上宣布,通過比較旅行者2號上搭載的不同儀器傳回的數據,旅行者2號於11月5日通過了日球層的外部邊緣,進入了星際空間。這個邊界,稱為日球層頂(heliopause),這裡是太陽風和星際介質相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