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星際空間的旅行者1發現了什麼?9月3日,送回一批新數據

2020-09-04 趣味探索

不少人對系外星際空間很是好奇,想知道那裡究竟有什麼,是否漂浮很多未知天體,比如說可能存在暗物質,等待人類進一步探索,是否光明一片,不少外星飛船在那裡繁忙通行,可惜的是憑藉現在航天技術人類沒辦法做到,因為人類駕駛飛船離開地球最遠距離只有38萬公裡,上個世紀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期間,美國飛船多次將美國太空人送往38萬公裡外月球,地球人類終於踏上了地球之外的星球。

不過,人類上個世紀發射的人造物已經在多年前就已經遨遊在星際空間中,使用多種科學儀器對周圍環境進行一番探測,發現了什麼?發現星際空間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漆黑一片,空無一物,附近沒有任何天體,只有遠處遙不可及的星辰,而作為普照整個太陽系的太陽也變得只有針尖那麼大,這艘飛船就是已經在外太空飛了42年的旅行者1號,9月4日最新數據顯示,飛船與太陽距離達224.92億公裡,成為人類最遠人造物。

224.92億公裡是一段非常遠的距離,不論是在科學中,還是在日常應用中,這是一個天文數字,要知道汽車一般跑60萬公裡就要報廢了,飛機一般飛8000萬公裡就要報廢了,就連光都要需要飛行20小時49分51秒,如果以這種距離肉眼回望太陽系,只能看到如同針尖一般大亮點,那就是偉大太陽,而木星、土星、地球、火星等行星連一個點都算不上,估計需要藉助精密天文望遠鏡才能看到太陽系八大行星。

由於旅行者1號在以每秒16.999公裡速度向更遠星際空間飛去,所以最遠距離紀錄每秒刷新一次。有專家認為未來50年時間內沒有人造物能超過旅行者1號,就算未來幾年有更先進人造物離開地球飛往太陽系,50年也不可能超過旅行者1號。讓我們十分欽佩的是上個世紀發射的人造物,還在不斷接收地面深空網絡發送過來的控制指令,將四個科學儀器獲取數據傳送回來,宇宙射線強度,太陽風強度,等離子體離子多少。

結合旅行者1號科學數據,科學家有了多項新發現,發現了系外星際空間並非空無一物,存在高強度有害物質,從微觀角度看,有害物質由大量粒子組成,比如我們平日所見光線實際由極小光子組成,從宏觀角度來看,有害物質由多種有害射線組成,比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X射線和中子射線,統稱宇宙射線,比地球軌道上的宇宙射線要強得多,如果沒有絕對安全防護罩,沒有生命能夠在這種極端環境中生存。

旅行者1號傳回科學數據讓科學家知道了太陽氣泡形狀,並非是之前猜想球形或者橢圓形,而是一個奇怪形狀,就像動物胃部一樣,超出了科學家對宇宙理解範圍。太陽氣泡又名日光層,是太陽粒子(太陽風)所能到達的範圍,太陽是一個比較規則球體,按理說日光層形狀應該接近球狀才對,但是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探測數據卻顯示成這般奇怪形狀,科學家也沒有想到,也無法解釋這種現象。

從9月3日開始,旅行者1號再次傳回一批新科學數據,儘管科學數據內容很小,容量不足67M,但由於距離過於遙遠,而且地球又在不停旋轉,傳輸速度比蝸牛還要慢得多,一批科學數據要傳送十幾天時間,科學數據由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二進位字母組成,被填進一張又一張表格裡,不是專家估計看不懂。不過這些科學數據大概記錄了宇宙射線水平和太陽粒子水平,宇宙射線強度上升到2.4,而太陽粒子強度下升到2.3。

旅行者1號讓我們探測到很多關於宇宙的奧秘,揭開神秘的星際空間,那裡沒有外星飛船,也沒有發現什麼異常天體,有的只是黑暗,寂靜和大量有害宇宙射線。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終有一天我們會失去旅行者1號,科學家預計是2025年,因為飛船內部核電池提供電力越來越小,一個原因是核電池內部p-238氧化物球消耗越來越多,另一個原因是將p-238氧化物熱量轉化為電力裝置退化嚴重,熱電轉化能力大大降低。有趣的科學探索內容請關注唯一微信公眾號:有趣探索

相關焦點

  • 遨遊星際空間的旅行者1發現了什麼?9月3日,傳回一批新數據
    ,發現了什麼?發現星際空間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漆黑一片,空無一物,附近沒有任何天體,只有遠處遙不可及的星辰,而作為普照整個太陽系的太陽也變得只有針尖那麼大,這艘飛船就是已經在外太空飛了42年的旅行者1號,9月4日最新數據顯示,飛船與太陽距離達224.92億公裡,成為人類最遠人造物。
  • 遨遊星際空間的旅行者1發現了什麼?9月3日,傳回一批新數據
    不過,人類上個世紀發射的人造物已經在多年前就已經遨遊在星際空間中,使用多種科學儀器對周圍環境進行一番探測,發現了什麼?發現星際空間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漆黑一片,空無一物,附近沒有任何天體,只有遠處遙不可及的星辰,而作為普照整個太陽系的太陽也變得只有針尖那麼大,這艘飛船就是已經在外太空飛了42年的旅行者1號,9月4日最新數據顯示,飛船與太陽距離達224.92億公裡,成為人類最遠人造物。
  • 旅行者1號駛入星際空間
    圖片來源: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旅行者1號飛船發回的新數據表明,這艘飛船確實已經離開了日球層的懷抱,駛入了寒冷黑暗的星際空間。所謂的日球層(heliosphere),指的是包裹在太陽周圍的一個由熾熱的高能粒子構成的氣泡。自1977年發射以來,旅行者1號一直在急速飛離太陽。最新測量數據顯示,飛船周圍等離子體的密度,已與理論預言的星際介質密度相符。
  • 進入星際介質的旅行者1號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這不是好事
    2012年8月,1977年8月發射的旅行者1號經過35年航行來到181億公裡外,突破了日光層,成為了世界上首個進入星際介質的人造物。2018年11月,緊隨其後的旅行者2號經過41年航行後,越過了標誌太陽影響極限邊界,進入星際介質,然而人造物上科學儀器檢測到,隨著距離的增加,空間密度也在遞增。
  • 進入星際介質的旅行者1號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這不是好事
    這種現象並不是第一次被檢測到,旅行者1號於2012年進入星際空間時,在一個單獨位置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2013年10月23日,183億公裡外的旅行者1號探測到等離子體密度為每立方釐米0.055個粒子,但到了
  • 旅行者2號進入星際空間一周年,新發現揭秘星際空間邊界
    NASA科學家確定旅行者2號於2018年11月5日飛出了日球層,進入星際空間,距今一周年。 一周年前夕,《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雜誌發表了5篇論文,描述了旅行者2號歷史性穿越期間及此後觀測到的情況。論文揭示了日球層和星際空間邊界附近的磁場、等離子體狀態等信息,為人類了解星際空間邊界的情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資料。
  • 「旅行者2號」從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看到了什麼?
    據新華社電一年前,美國「旅行者2號」探測器飛出日球層,成為繼「旅行者1號」之後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旅行者2號」從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看到了什麼?本周出版的《自然·天文學》雜誌刊發一組論文,詳解「旅行者2號」傳回的首批「星際穿越」數據,讓人們得以窺見太陽系與星際空間「接壤」之處的神秘圖景。
  • 太空飛行器發現旅行者2號到達了星際空間
    圖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旅行者2號在2018年11月飛出太陽系,進入廣闊的系外空間,而它的姊妹太空飛行器旅行者1號於六年前飛出太陽系。旅行者2號傳回來的數據幫助科學家描繪出太陽日球層的結構。(日球層,即由太陽創造並環繞其自身的巨大氣泡狀空間區域。)人類對星際空間的第二次探索所引出的問題比它回答的更多。
  • 「旅行者」1號再被證實進入星際空間
  • 飛在系外空間太空船送回67兆數據,美深空網絡在接收,內容看不懂
    這艘太空船不是三體小說中4.2光年外三體人的先進星艦,也不是坐著時光機回到21世紀的未來人類飛船,而是發射於42年前的老式人造物旅行者1號。說起旅行者1號,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因為它是世界上首個衝出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根據美國宇航局實時跟蹤數據顯示,旅行者1號距離地球約22245966478公裡,一直以每秒16.9995公裡恆定速度飛行。
  • 進入星際空間後,旅行者二號發現了奇怪的現象
    作者:佰思科學 | 沈東旭 邱亞明迄今為止,人類有兩艘太空飛行器探測了星際空間。2012年8月25日,NASA宣布,1977年9月5日發射的旅行者一號進入了星際空間。目前旅行者一號距離地球大約151AU(1AU即一個天文單位,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1億5千萬公裡)。2018年11月5日,旅行者二號也進入了星際空間。在旅行者二號進入星際空間之後,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 最經久耐用飛船來到227億千米外,近日送回數據,內容是什麼?
    正是因為人類有了這艘最經久耐用的人造飛船,才讓我們對太陽日光層外星際空間有了一定了解,發現日光層跟科學家之前預測的結果不太一樣。柯伊伯帶小天體後,馬不停蹄地飛往星際空間,終於在2012年8月傳回讓美國宇航局科學家可喜的數據,太陽系粒子急劇減少,而宇宙射線大幅增加,這意味著旅行者1號已經跨越的日光層進入了星際空間。
  • 今日旅行者1再傳回一批數字,已到222.96億公裡遠,是什麼意思?
    事實上星際空間真的無比空曠,幾乎什麼也看不見,既沒有大量石頭,也沒有多個外星飛船,不過卻有一艘破舊飛船在飛行,它的前方是無盡黑暗,後方是發出微弱星光的太陽系。這艘破舊飛船不是「別人」,正是上個世紀70年代發射的旅行者1號,它是全人類最引以為傲的遠航人造物,是5個離開太陽系人造物清單中最遠的一個,也是速度最快的一個。
  • 進入星際空間後,旅行者號發現奇怪的現象:空間密度越來越高
    好的,現在科普完畢,下面我們來進入主題,即進入星際空間後,旅行者號發現奇怪的現象:空間密度越來越高。2013年10月,旅行者1號早已越過「日球層頂」,進入了星際空間。它在183億公裡的距離上首次測量等離子體振蕩時,發現這裡的等離子體物質密度為0.055個電子/立方釐米,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旅行者1號在212億公裡的距離上又進行了一次測量,而測量結果居然是0.13個電子/立方釐米。
  • 旅行者探測器發現:離太陽系越遠,空間密度越高
    隨著旅行者2號離太陽越來越遠,空間密度在增加。這倒不是第一次發現。旅行者1號於2012年進入系外星際空間,也發現外面的物質密度在升高。旅行者2號的新數據表明,旅行者1號的發現不僅是真的,而且密度的增加可能是局部外星際介質(VLIM)的大規模特徵。
  • 「旅行者」:觸摸星際空間
    2013年9月12日,美國科學家宣布,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無人探測器跨越了從太陽系空間到星際空間的這道「涇渭分明」線。此時,它已出發36年,行程187億公裡,是有史以來飛離地球最遠的人造飛行器。《銀河英雄傳說》中的豪言:「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用在一往無前的「旅行者」身上再貼切不過了。
  • 美深空網絡收到一批數據,由222.46億公裡遠太空船發出,內容不懂
    這艘太空船不是三體小說中4.2光年外三體人的先進星艦,也不是坐著時光機回到21世紀的未來人類飛船,而是發射於42年前的老式人造物旅行者1號。說起旅行者1號,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因為它是世界上首個衝出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根據美國宇航局實時跟蹤數據顯示,旅行者1號距離地球約22245966478公裡,一直以每秒16.9995公裡恆定速度飛行。
  • 旅行者探測器發現:離太陽系越遠,空間密度越高
    2018年11月,經過41年史詩航行,旅行者2號終於飛出了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但是,小探測器的使命還在繼續——它正在向母星發送太陽系外空間的信息。它揭示的東西令人驚訝。隨著旅行者2號離太陽越來越遠,空間密度在增加。這倒不是第一次發現。旅行者1號於2012年進入系外星際空間,也發現外面的物質密度在升高。
  • 美國「旅行者2號」星際穿越看到了什麼?觀測數據印證此前一個驚人...
    一年前,美國「旅行者2號」探測器飛出日球層,成為繼「旅行者1號」之後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美國航天局2018年12月10日宣布,航行了41年的「旅行者2號」探測器已飛出日光層,開始探索星際空間,它當時距離地球約180億公裡。
  • 星際空間發現了一個奇怪的邊界,NASA:不該存在,無法解釋
    旅行者2號穿過太陽和星際空間之間的邊界地帶,發現了一些新的和令人費解的,旅行者1號錯過了。宇宙射線的藝術家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