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產業蓄勢待發

2020-11-26 中國網財經

  距離澳大利亞西部澳大利亞州首府珀斯海岸線數千公裡遠,隱藏在海波之下,也在監視船隻的視野之外的地方,有三個巨大的浮標很快會開始工作,通過捕獲海洋能來發電。這些橘色的浮標寬11米、高5米,看起來有點像巨大的南瓜。每當海波經過,這些被繩子拴住的浮標就會驅動海底的水力泵,將海洋的運動能轉變成720千瓦的電能,為附近的海軍基地供電。

  這些浮標由澳大利亞卡內基波能研究所研製而成,這是人們從海洋捕獲能量的最新嘗試,這些浮標將於今年6月「上崗」運行。研究人員表示,這個具有開創性的海洋能捕獲計劃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反響,帶動海洋能產業的快速發展,但該領域的有些資深人士對其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

  從理論上來說,海洋中蘊含的能量足以滿足全球的電力需求,而且不會產生任何汙染。另外,與風能或太陽能技術相比,儘管海洋能發電技術要落後十幾年,但其具有獨特的優勢:能量密度高,波浪能的能量密度是風能的4到30倍;與太陽能相比,海洋能不受天氣的影響,更加穩定可靠。此外,海洋能也擁有地理上的優勢:全球有大約44%的人生活在距離海岸線150公裡內。儘管潛在的環境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調查,但許多研究者認為,海洋能是比風能更理想的能量來源。

  據國外媒體報導,2012年8月,澳大利亞澳洲聯邦科工組織發表報告稱,到2050年,利用海浪發電將能提供11%的澳大利亞全國用電量,可以滿足像墨爾本一樣大小的城市用電需求,可能受益於海浪發電的地區包括澳大利亞州第4大城市珀斯、澳大利亞南部海岸以及東部海岸的一部分地區。不過,該報告同時也指出,經濟、技術、環境和社會方面等因素也會影響海浪發電在澳大利亞未來整個能源構成中所佔的比例。

  儘管如此,利用海洋能發電這個研究領域一直進展緩慢:迄今為止,所有已經研製出的龐大設備當中,還沒有一臺設備在競爭白熱化的能源市場證明自己物有所值。而且,很少有設備在長期遭受海洋惡劣環境的蹂躪後還能存活並發電。儘管在過去10年,10家大公司對海洋能的總投入已高達7.35億美元,但來自潮汐和波浪的海洋能仍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實際上,海洋能一直「身價」昂貴,堪稱地球上最昂貴的一種能源形式。

  不過,對於那些希望利用海洋能的人來說,前景比以前更加明朗。在過去幾年,業界已經有幾家大公司收購了捕獲潮汐能(這是最早的捕獲海洋能的方式,潮汐能是指從海水面晝夜間的漲落中獲得的能量。在漲潮或落潮過程中,海水進出水庫帶動發電機發電)來發電的初創公司。另外,今年3月份,加拿大芬迪灣批准了三個潮汐能項目,芬迪灣每日海水潮汐所達高度為16.2米,比世界任何其他水域的潮汐高出了5到10倍,每日有1000億噸海水兩次流入和流出芬迪灣,其水量超過全球所有淡水河的水流總和。潮漲潮落的過程需要6小時13分鐘,發電潛力巨大。

  該地區利用潮水發電的嘗試始於上世紀20年代,但由於工程技術方面的困難,施工費用昂貴,灣內航運活動頻繁和可能導致的環境汙染,以及私人電力公司的反對等種種原因,大規模開發利用潮水資源發電的計劃迄今尚未能實現,現在,冰川似乎正在慢慢消融。

  而海域波浪能針對的則是一種更強大也更捉摸不透的能量來源,目前,該領域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倒退,上個月通過的按比例縮減俄勒岡海岸線附近的波浪能裝置的決定就是例證。據美國可再生能源世界網站報導,2012年8月20日,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同意位於新澤西州的海洋能技術公司在俄勒岡州近海建造一個1.5兆瓦波浪能入網電站,這是美國境內第一家獲批的波浪能電站。2013年春天,該公司開始在俄勒岡州近海部署其波浪能設施— 一種長達100多英尺的計算機浮標,當波浪經過時浮標會上下快速擺動以捕捉能量。

  儘管如此,很少有人懷疑,這兩類海洋能最終仍會繁榮昌盛起來。去年,位於倫敦的彭博新能源財經諮詢公司指出,有超過22個潮汐能項目和17個波浪能項目有望在2020年之前安裝成功,這些項目都能提供超過1兆瓦的電能,足以為250個家庭供電。

  能源專家希望有一天,海洋能會為沿岸城市提供大量可靠且沒有碳排放的能量。歐洲海洋能中心的執行主管尼爾·柯爾默德表示:「研究顯示,這比人們最初設想得要更加困難,但我們能做到。」歐洲海洋能中心是位於英國奧克尼島上的波浪能和潮汐能設備的主要測試機構。他說:「我們已經證明,我們能夠利用不斷運動的海水發電,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潮汐能:需要更多金錢投入

  斯特蘭福德灣是英國北愛爾蘭地區最大的城市貝爾法斯特東南部一個小小的水灣,一天兩次,大約有3.5億升潮水流經一條狹窄的海峽,流進斯特蘭福德灣,隨後又回到海洋中。海灣中有一座高塔,其基座被牢牢地固定在海底,基座上有一對16米長的螺旋槳(推進器)。海水流經高塔產生的力量與風以555千米/小時行進產生的力量相當,會推動螺旋槳以15次/分的速度告訴旋轉,產生的電能高達1.2兆瓦。

  其實,除了傳統的螺旋槳,潮汐能公司也嘗試過一些奇妙的裝置,比如螺絲錘、水上飛機和水下風箏等來發電。然而,在效率方面,斯特蘭福德灣使用的設備是其中的佼佼者。這臺設備由英國布里斯托洋流渦輪機公司研製而成,該公司的數據表明,迄今為止,整個潮汐能工業提供的電力,有90%由這一設計產生。

  斯特蘭福德灣潮汐能發電項目的高效吸引了工業巨頭—德國慕尼黑市西門子公司的興趣,並於2012年接管了該公司。洋流渦輪機公司目前打算於2016年前,在威爾斯的海岸線上鋪設5臺2兆瓦的設備陣列,目前,他們正在為首批設備的上馬做準備,每臺設備的成本約為1500萬美元。該公司的主席凱·科爾摩爾表示,他們除了增加這臺機器的尺寸,也增加了第三片扇葉,這一方面可以減少振動,並使機器更經久耐用。

  位於美國波特蘭緬因州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公司的執行長克里斯多福·索爾表示,儘管像西門子這樣的大公司正在進入這個產業,但整個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仍然是吸引足夠多的資金來製造高效耐用的設備模型。索爾的公司已經研發出了一款獨特的設備,並將其鋪設在緬因州的海岸線附近,這臺設備看起來有點像一臺聯合收割機不斷旋轉的葉片。該公司目前正在研究第二代設備,最早將於2015年完成鋪設工作。

  儘管這個領域取得的進步非常大,但人們的疑慮並沒有因此而削減,科爾摩爾說:「我認為有些風險投資公司已經對我們不抱太大希望,但這本身就不是一個能快速賺錢的行業。」

  波浪能:經久耐用的機器是「重頭戲」

  波浪中蘊含有巨大的能源潛力,但波浪能產業面臨著與潮汐能完全不同的挑戰,那就是:研製出能穩定可靠地提取這種能量並能在海洋的惡劣環境下持續運轉的機器。許多公司已經設計出了各種類型的機器,從自由擺動葉到能將船隻的搖擺轉變成圓周運動從而驅動船上發電機的迴轉儀設備等,不一而足。

  每款設備都有自己的優勢,但卡內基波能研究所鋪設在澳大利亞的浮標則從水上轉移到了水下,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逃脫海洋表面波浪狂暴的撞擊;另外,也避開設備是否好看、是否符合美學原則等方面的爭論,而風力發電廠就面臨著這樣的爭論。

  隨著波浪攜帶者浮標上下遊動,海床上的水泵會通過一個密閉的圓環讓液體循環,這個延伸起來大約有3千米長的圓環與海岸上的發電設備緊密相聯。整套設備操作起來像風笛:不斷積累壓力,隨後再緩慢地將壓力釋放出來從而持續不斷地發電。同樣的設備總共有三套,每套設備的發電量都可達到240千瓦。卡內基波能研究所曾於2011年在相同海域對舊型號機器進行測試,其發電量只有新型號的1/3。該公司營運長格雷格·艾倫透露,第一款商用型號最早將於2018年面世。

  位於英國愛丁堡的海蛇波浪能發電公司則採用了另外一種不同的方法。該公司讓5個漂浮於海面的浮標相互連接,這些浮標會隨著波浪像蛇一樣上下浮動。每個浮標都獨立運動,而且,位於每個節點的液壓泵都能使用波浪的運動來將液體輸送到船上的發電機來發電。

  海蛇波浪能發電公司目前正在奧尼克島上測試一套750千瓦的設備。而且,該公司也與蘇格蘭電力可再生能源公司合作,為液壓泵添加能降低內部磨損和撕裂的新元件。另外,該公司還在研究算法,希望藉此能讓該設備獨立調整其16個水壓泵並使發電量達到最大。

  雖然對波浪能的利用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其吸引的商業投資仍然乏善可陳,彭博新能源財經諮詢公司的主編安格斯·麥克羅恩指出,主要原因在於,就是沒有一套設備能在抵禦惡劣海洋環境的同時穩定供電。

   環保和經濟效益將取得雙贏

  除了受到資金和技術的制約外,海洋能工業的發展還受到眾多監管部門的制約,主要集中在對魚類的保護方面,這些人擔心風力渦輪機周圍鳥類大批死亡的慘劇可能會在海洋上再次上演,因此,制訂了一些嚴苛的規定,比如,在進行海上測試前,海洋流渦輪機公司必須在其渦輪機上放置海豹檢測設備,一旦海豹靠近渦輪機(這種事情基本不會發生),該檢測設備就會按下緊急關閉按鈕。另外,對愛爾蘭OpenHydro公司設計的位於海床上的渦輪機會將虎鯨變成鯨魚壽司的擔憂幾乎扼殺了在皮吉特海峽(美國華盛頓州西北部太平洋一狹窄而形狀不規則的海灣)對這一設備進行測試的提議。

  美國緬因州立大學的魚類生物學家蓋爾·茲德爾維斯基表示,她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公司安裝的潮汐電機組附近只能得到魚類活動的有限數據。她說,魚類很可能會主動避讓渦輪機,但她對一件事情很好奇:當在這組渦輪機組附近再鋪設一臺機組會發生什麼情況?她的研究小組仍在收集基礎數據,目的是改善其研究模型並弄清楚潛在影響,需要進行多少實地調查工作。

  其他人則在實驗室忙得熱火朝天。美國能源部下屬實驗室的生物學家們進行了一些測試實驗,他們讓魚兒通過渦輪機並將魚兒置於與將能源傳到岸上的電纜周圍類似的電磁場中進行觀察。最終得到的數據顯示,這兩項研究結果都表明,魚類並沒有受到永久性的傷害。

  以在皮吉特海峽生活的虎鯨為例,美國能源部下屬的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能源部門的研究人員對最壞的一種可能性進行了研究分析:假如一頭好奇的虎鯨不小心把頭夾在其中一臺渦輪機中了,結果會怎樣?

  這兩個研究團隊對多種不同的橡膠材料(主要用於模擬虎鯨的皮膚)進行了測試,並製作出了一個模型,以便了解渦輪機的葉片對虎鯨可能會造成的潛在傷害。去年,有一臺死的鯨魚被衝到了位於西雅圖附近的海岸線上,科學家利用計算機,對這頭鯨魚的頭蓋骨進行了電腦斷層掃描,希望能找出鯨魚的脂肪和皮膚的薄弱點,並利用這些信息來改進他們的模型。他們也提取了一些鯨魚的皮膚,在實驗室對其強度進行了測試。

  研究結果已於今年1月發布。該研究的領導者、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海洋生物學家安德魯·考平表示,結果表明,如果一頭虎鯨迎頭撞上渦輪機的一片扇葉,那麼,它很可能只會受到一點小擦傷。考平說:「當鯨魚撞上船隻,只有額骨斷裂才有導致它死亡,而虎鯨撞上扇葉產生的力量根本不足以讓這種事情發生。」基於此,今年3月20日,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批准了該小組在皮吉特海峽進行渦輪機測試的申請。

  考平也正領導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收集和整合所有與潮汐能和波浪能發展有關的環境研究,目的在於找出最有可能產生的影響,然後集中精力解決這些問題。

  第一份報告已於2013年1月發表,其要點專注於以下3個領域:動物的相互作用、渦輪機噪音以及從海洋系統提取能量和降低海水流動速度產生的影響。該研究團隊報告稱,到目前為止,沒有證據表明,相關產業的發展會對海洋生物或海水流動產生重大影響,但大型設備的影響目前還難以預測。

  這三個領域中,噪音問題相對來說更難解決。研究者已經對單臺設備進行了精細測量,結果發現,在被困於設備之內24小時後,魚類除了受到一些皮外傷外,似乎可以忍受這臺機器產生的噪音,但成套設備可能會產生的長期而廣泛的影響難以預測。適度的噪音或許有助於驅使動物遠離機器,但如果噪音太大,將對鯨魚以及其他依靠聲音通訊的動物造成影響。考平說:「這些項目中,很多項目或者說所有項目都需要很好地監控,海洋是所有人的後院,因此,在涉及海洋的研究中,我們多麼小心都不為過。」

  開發者、研究者和環保主義者都認可的一點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相關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環境影響,需要在海上布置更多機器。彭博新能源財經諮詢公司的主編麥克羅恩認為,由於缺乏商業利益以及一些項目的終止,波浪能可能無法在他們的下一次評估中佔有一席之地,但他也相信,相關產業必將在經濟效應和環境保護兩個方面獲得雙豐收。

  該領域目前的一個熱點是加拿大的芬迪灣,此處很快將有三個項目上馬,包括安裝一套能發電4兆瓦的設備,其中兩臺設備來自OpenHydro公司,到2015年,這些設備將能為1000戶家庭供電。如果一切都按計劃進行,該公司希望對設備進行增加和升級,最終能發電300兆瓦。儘管這僅僅相當於一個小型的燃煤發電廠的發電量,但對於海洋能工業來說,這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了。

  麥克羅恩說:「最終,海洋能工業將起飛甚至騰飛,海洋中的能量不可勝數。」

相關焦點

  • 從海洋中獲取能量步伐加快 海洋能產業蓄勢待發
    原標題:海洋能產業蓄勢待發 英國斯特蘭福特灣,海洋流渦輪機公司的潮汐能發電轉換器正在利用水下葉片發電每當海波經過,這些被繩子拴住的浮標就會驅動海底的水力泵,將海洋的運動能轉變成720千瓦的電能,為附近的海軍基地供電。 這些浮標由澳大利亞卡內基波能研究所研製而成,這是人們從海洋捕獲能量的最新嘗試,這些浮標將於今年6月「上崗」運行。研究人員表示,這個具有開創性的海洋能捕獲計劃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反響,帶動海洋能產業的快速發展,但該領域的有些資深人士對其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 海洋能:歐盟未來的重要產業
    雖然與海上風電這一已經發展較為成熟的產業相比,以潮汐能和波浪能為代表的海洋能產業方興未艾,目前多處於技術儲備以及前商業化階段,但其發展依然受到各沿海國家的重視。歐盟是這一領域的翹楚,無論是自然資源、技術水平還是產業規模都居於領先地位。近日,歐盟委員會以及非政府組織「海洋能歐洲」相繼發布了研究報告,展望了歐盟海洋能的發展前景。
  • 波浪發電設備促進海洋能產業發展
    ——宋少如設計聚能型浪湧水流發電裝置□  潘鋒/文    海洋能指海洋中所蘊藏的可再生自然能源,主要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溫差能和海水鹽差能。廣義的海洋能源還包括海洋上空的風能、海洋表面的太陽能以及海洋生物質能等。
  • 株洲高新區:高分子材料產業蓄勢待發
    能滿足客戶個性化、訂製化的產品需求,如增強、增韌、免噴塗、抗衝擊、耐高溫、抗寒等。車間電子屏幕上實時更新著生產線的動態數據,產品上刻有專屬二維碼……時代工塑承載的株洲高分子材料產業之夢,正蓄勢待發。用於軌道交通、汽車等領域時代工塑中央控制室,是整個工廠的「大腦」,所有工序的溫度、壓力、轉數等參數均由技術人員設置。
  • 山東建設海洋強省,5類海洋產業規模居全國首位
    海洋強省建設,山東乘風破浪海洋生產總值佔全國16.3%,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等5產業規模居全國首位●在深海技術裝備領域,蛟龍號、向陽紅01、科學號以及海龍、潛龍等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深遠海裝備投入使用,有效拓展了認識海洋、開發海洋的廣度和深度
  • 舟山普陀:科技賦能 打造海洋產業新高地
    這是舟山普陀強化海洋科技產業體系的一個典型。11月27日-28日,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舉行的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就「國家海洋信息系統」「海洋大數據中心建設和產業發展路徑研究」等議題作了研討,並為當地海洋科技產業體系建言獻策。
  • 科技賦能海洋產業多面開花,「5G+衛星」讓海洋通訊更便捷
    這是舟山普陀強化海洋科技產業體系的一個典型。11月27日-28日,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舉行的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就「國家海洋信息系統」「海洋大數據中心建設和產業發展路徑研究」等議題作了研討,並為當地海洋科技產業體系建言獻策。
  • 山東乘風破浪建設海洋強省 5個產業規模居全國首位
    海洋強省建設,山東乘風破浪   海洋生產總值佔全國16.3%,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等5產業規模居全國首位   ●在深海技術裝備領域,蛟龍號、向陽紅01、科學號以及海龍、潛龍等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深遠海裝備投入使用,
  • 深度經略海洋 賦能深藍經濟 煙臺海參產業推介會
    8月16日,深度經略海洋、賦能深藍經濟---煙臺海參產業推介會在北京京都信苑飯店舉辦。此次推介會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主辦,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局、漁業(水產)等行業協會以及北京市飯店旅遊有關單位600餘人參加了推介活動,北京與煙臺兩地企業成功籤訂了合作協議。
  • 發起海洋生物產業攻勢 全力打造海洋特色產業集群
    膠東在線11月27日青島訊(記者 高苗)海洋資源是青島得天獨厚的優勢,11月27日下午,「全國網媒青島行」活動來到了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由中央及地方網絡媒體代表、全國知名自媒體、本地媒體代表等40餘人組成的採訪團在這裡探訪這家立足海洋的高新技術企業。
  • 海洋產業:島城
    世界七大海洋實驗室之一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建成,提升中國海洋科技領域話語權;    海洋旅遊業落戶總投資3000億元的80餘個重點項目;    海洋裝備製造產業5年年均增速26.1%;    海洋新興產業5年年均增速22.6%;海洋經濟對GDP
  • 山東十強產業巡禮·現代海洋篇|山東海洋產業加速崛起:佔全國海洋...
    隨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等文件陸續出臺,「十強」產業發展規劃明晰。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醫養健康等五個新興產業,快成長、上規模;綠色化工、現代高效工業、文化創意、精品旅遊、現代金融等五個傳統產業,提層次、強實力。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三年轉換圖破壁,新動能開闢新局面,山東經濟從質量結構,到體制機制,到發展環境,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系統重塑。
  • 引導海洋產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
    10月15日,各國專家在深圳召開的國際海洋經濟合作發展論壇上表示,21世紀是藍色海洋世紀,隨著科技迭代更新,海洋經濟在全球範圍內快速發展。在後疫情時代,海洋經濟有望成為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新引擎。記者從論壇上獲悉,未來我國將引導海洋產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
  • 「藍」能可貴的海洋能
    海洋能的共性是可以再生。在太陽系存在的年代中,星球的萬有引力和太陽輻射是無窮無盡的,所以海洋能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舟山朱家尖大青山/圖片來源:圖蟲創意海洋能非常豐富,普遍存在於浩瀚的海洋水體中。學者對海洋能蘊藏量有不同估計,懸殊很大。海洋能存在於海岸線附近,正是人口密集、產業發達、耗能多、遠離傳統能源的地區。
  • 四類海洋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其中,主要海洋產業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31735億元,佔海洋生產總值的40.9%。根據2007年~2017年各主要海洋產業的增長速度和波動情況,可以將我國主要海洋產業劃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為快速增長型(年均增長15%以上)。
  • 盛朝迅:促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海洋經濟已跨入以高新技術引領的新時代,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各國爭相搶佔的科技制高點。應進一步破解制約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難題,推動海洋科技創新和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市場方面,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由於應用機制不健全,且缺少國家級的公共試驗平臺,工程化和實用化的進程緩慢,產業化發展較為困難。海水綜合利用產業關鍵材料、設備國產化率不高,成套化技術尚待成熟,缺乏大型海水利用自主示範工程引導,在產業開發規模上有待提升。海水淡化、波浪能、潮汐能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還缺乏成熟的市場應用需求。人才方面,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人才流失問題較為突出。
  • 我國海洋新能源產業面臨五大短板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裡,擁有6500多個大小島嶼,管轄海域面積達470多萬平方公裡,海洋能源累計可達5億多千瓦。而海洋新能源產業作為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前景雖然廣闊,但是其開發利用及產業化過程仍相對漫長,在我國現階段仍存在諸多問題。
  • 【海洋能】2020年全球海洋能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海洋能的概念海洋能,顧名思義,由海洋中的海水所產生的能量,都可視為海洋能。
  • 生物海洋產業開啟「快進」模式
    9月28日,大鵬新區管委會分別與國內領先的產業新城運營商華夏幸福、致力於打造高科技產業園區的中南高科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其中與華夏幸福將重點推動生物醫藥、生命健康、海洋等新興產業的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與中南高科將聚焦生物科技和高端醫療等產業開展務實深入合作。
  • 三大「藍色產業」助力海洋經濟遠航
    原標題:三大「藍色產業」助力海洋經濟遠航 時過冬至,白晝漸長。遼寧沿海經濟帶各市因來自大海的溼潤,比內陸城市多了幾分暖意。 大連、丹東、錦州、營口……連日來,記者在採訪中深切感到,我省海洋經濟近年來穩步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為了更好地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三年攻堅計劃,目前,我省第一次海洋經濟調查工作正在推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