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海洋產業多面開花,「5G+衛星」讓海洋通訊更便捷

2020-12-04 中華網科技

眺望國電舟山普陀6號海上風電場,63颱風電機組如巨人般在聳立於海面,每年可發電7億千瓦時以上,供應25萬戶家庭用電……其中30多萬個機組零件,均為本土製造。

這是舟山普陀強化海洋科技產業體系的一個典型。

11月27日-28日,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舉行的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就「國家海洋信息系統」「海洋大數據中心建設和產業發展路徑研究」等議題作了研討,並為當地海洋科技產業體系建言獻策。

「肩負著浙江自貿試驗區、舟山群島新區等國家戰略,近年來,普陀區海洋電子信息和海洋高端裝備製造加快布局,以海洋生物肽為代表的海洋生物醫藥蓬勃發展,海洋經濟佔GDP比重80%以上。」普陀區委書記張立軍表示,普陀區重點聚焦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智能裝備、綠色新能源等領域,正奮力打造海洋產業新高地。

做強裝備製造「硬實力」

地處我國東部黃金海岸線與長江黃金水道的「T」型交匯口,普陀區是中國東部沿海和長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門戶和江海聯運的重要樞紐,海域面積達6269.4平方公裡,是我國海島數量最多的縣區。

基於對海洋資源的開發積累,從海上風電到船舶綠色修理,從海洋信息採集到新材料船研製,「普陀製造」成為當地開墾大海的金犁耙。

「海洋環境不比內陸,鹽度高、潮溼大、常有颱風,所以緊固件一定要即耐腐又牢靠。」在公司剛建成的智能化工廠內,舟山市正源標準件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斌帶記者參觀了智能生產線、智能倉庫等多個區域。

「公司包辦了全國70%的海上風電用高強度螺栓業務,今年前三季度的產值達到8億元。」他告訴記者,得益於大數據和大智能的應用,企業的多項生產工藝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以熱處理工序為例,在數位化監控系統的幫助下,該公司採用熱處理速度更快的中頻加熱工藝,使工件的加熱冷卻更加均勻,最終產品葉片螺栓的低溫衝擊性能提升了約30%,抗疲勞度提升約25%,更能適應海上大風環境。

「普陀海洋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發展呈蓬勃之態,在海洋電子信息產業方面,有浙江同博為全國220多個沿海縣區提供全球海洋數據服務與產品解決方案;在新材料漁船發展板塊,我區牽手中創海洋全力發展玻璃鋼漁船……」普陀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致力於打造海洋高端裝備製造高地,用以增強海洋創新鏈,補齊海洋產業鏈,提升海洋價值鏈。

讓「一條魚」的價值能極致發揮

「從前,普陀人研究如何一網打上更多的魚。現在,普陀人思考如何將一條魚的價值發揮到最大。」當地生物科技行業將這句話奉為創新要義。

「這是我們的酶解魚溶漿,產品研發製作前前後後花了1000多萬元。」拿著手中散發淡淡香味的咖啡色小瓶,浙江豐宇海洋生物製品有限公司企業生產副總經理吳嶽榮自豪地向記者介紹,有了科技賦能,飼料也能高端大氣上檔次。

據介紹,這一由該企業研發中心和浙江海洋大學、蘇州大學等高等院校於2015年合作研製的產品,如今年銷量已超15000噸。此外,該公司年加工魚粉、魚油、酶解蝦膏、酶解魚溶漿、飼用魚蛋白多肽、飼用誘食劑等達7萬多噸,年產值達5億元,成為浙江省內最大的海洋生物生產加工企業之一。

2019年以來,普陀區海洋生物肽產業中心、海洋生物肽產品研發中心相繼建成運行,實現海洋肽產品產業化生產,催生了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藥品等多個規模化精深加工群體,讓「一條魚」遊成了一條完整的海洋經濟產業鏈。

普陀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憑藉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當地打開了發展以海洋生物肽為核心的海洋生物科技產業的大門。「我們將繼續通過產業布局、政策落地、人才引進等舉措,催化這一新興產業。」

「5G+衛星」讓海洋通訊更便捷

漁船入海就成了「信息孤島」,無論是語音通訊還是網絡信息都遭到了大海的無情「屏蔽」。

據了解,在普陀已有300多艘漁船打破了大海設下的通訊阻礙,實現了『海上信息自由』」。

「『5G+衛星』不僅帶來了流暢網絡和語音通訊體驗,更為漁船出海安全加上了一把科技鎖。」浙江移動舟山分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海洋衛星寬帶』業務,整合原有企業衛星寬帶服務相關資源的基礎,依託5G技術,通過在漁船上安裝衛星端站和移動通信設備,連通陸地的通訊網絡,為船上用戶提供上網和語音服務。」

據介紹,漁船安裝「海洋衛星寬帶」之後,在低流量消耗的狀態下,監控設備會對駕駛艙內人數異常、擅自離崗等不規範行為自動觸發報警,並向系統平臺發送報警信息及對應圖像,管理人員也可通過平臺實時查看、回看駕駛人員的行為規範。

「近年來,我區緊緊圍繞海洋強區發展定位,以構建海洋創新生態為方向,全力培育發展海洋信息產業。如今的普陀,依託海洋信息技術的支持,了解海洋、安全開發海洋已不是一樁難事。」普陀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洪恆飛 楊翼榮 記者 江耘)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舟山普陀:科技賦能 打造海洋產業新高地
    11月27日-28日,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舉行的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就「國家海洋信息系統」「海洋大數據中心建設和產業發展路徑研究」等議題作了研討,並為當地海洋科技產業體系建言獻策。
  • 張友權:數字海洋預報服務漁業發展 衛星遙感與通訊融合利民生
    (4)全球定位系統是一種具有全天候、自動化並能進行全球連續導航定位的海陸空天導航定位系統,能夠為漁船定位、導航服務和實時動態監控提供技術支撐。 主持人:3月27日,福建省衛星海洋遙感與通訊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掛牌,這個中心的成立,對於海洋預報來說有什麼樣的意義?對於海洋預報工作來說能夠提供怎樣的便利?
  • 深度經略海洋 賦能深藍經濟 煙臺海參產業推介會
    8月16日,深度經略海洋、賦能深藍經濟---煙臺海參產業推介會在北京京都信苑飯店舉辦。此次推介會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主辦,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局、漁業(水產)等行業協會以及北京市飯店旅遊有關單位600餘人參加了推介活動,北京與煙臺兩地企業成功籤訂了合作協議。
  • 5G海洋牧場的建成 5G技術與傳統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原標題:5G海洋牧場的建成,5G技術與傳統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5G海洋牧場的建成,將為加快傳統漁業到現代漁業的跨越,加快近海養殖到深遠海養殖的進軍,促進海洋旅遊轉型和升級提供樣板
  • 「未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主題論壇召開
    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倪元錦)《財經》年會2021-清華經管EMBA「未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主題論壇27日在北京舉辦,聚焦數位化轉型與全球經濟走勢,以及數字經濟產業變革。
  • 海洋能產業蓄勢待發
    這些浮標由澳大利亞卡內基波能研究所研製而成,這是人們從海洋捕獲能量的最新嘗試,這些浮標將於今年6月「上崗」運行。研究人員表示,這個具有開創性的海洋能捕獲計劃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反響,帶動海洋能產業的快速發展,但該領域的有些資深人士對其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 相約海洋 城市共建 | 青島海洋活力區 六大城市版圖 擎起海洋未來
    本屆論壇延續首屆論壇海洋精神,吸引了中國著名經濟學家、經濟學博士馬光遠、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HIC規劃諮詢總設計師徐偉以及近300餘位知名企業代表、各領域專家、大學學者、知名企業家等重量級嘉賓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在全球劇變的新形勢下海洋經濟的未來價值,深度挖掘青島海洋活力區的價值潛力,促進總部企業、教育資源、醫療健康、公共配套等核心要素儘快落地實施、融合發展,為城市發展賦能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要讓我們國家真正科技發展,只有靠自己獨立自強,發展我們的高新技術。」2002年5月,海洋一號A衛星搭乘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填補了我國海洋衛星領域的空白,實現了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也開啟了「海洋一號」衛星系列的發展。
  • 探秘海洋生物,賦能藍色產業!普陀這樣做……
    而它的分子質量比蛋白質小,比胺基酸大,相對更易於人體吸收利用。飼料也能「高大上」 做飼料就是低端? 浙江豐宇海洋生物製品有限公司告訴你 有了科技賦能 飼料也能高端大氣上檔次
  • 江蘇科技大學 | 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發展高端論壇在...
    【MBA中國網訊】12月11日,由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聯盟主辦、江蘇科技大學和江蘇科技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承辦的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發展高端論壇暨2018年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聯盟年會在北京舉行。
  • 從海洋中獲取能量步伐加快 海洋能產業蓄勢待發
    此外,海洋能也擁有地理上的優勢:全球有大約44%的人生活在距離海岸線150公裡內。儘管潛在的環境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調查,但許多研究者認為,海洋能是比風能更理想的能量來源。 而海域波浪能針對的則是一種更強大也更捉摸不透的能量來源,目前,該領域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倒退,上個月通過的按比例縮減俄勒岡海岸線附近的波浪能裝置的決定就是例證。據美國可再生能源世界網站報導,2012年8月20日,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同意位於新澤西州的海洋能技術公司在俄勒岡州近海建造一個1.5兆瓦波浪能入網電站,這是美國境內第一家獲批的波浪能電站。
  • 於賢成:5G賦能北鬥 引領行業發展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7月31號,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本期新華網《5G瞰天下》邀請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於賢成,就5G賦能北鬥,引領行業發展話題與網友交流。隨著北鬥三號系統全面建成,「三步走」戰略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北鬥導航系統是重要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對我們的國防建設、經濟建設、科技發展都有重要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北鬥導航系統深入人們的生產生活之後,可以極大地提高人們生產生活科技含量和智能化的程度。
  • 清華經管EMBA「未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主題論壇召開
    清華經管EMBA「未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主題論壇召開 2020-12-01 2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2002年5月,海洋一號A衛星搭乘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填補了我國海洋衛星領域的空白,實現了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也開啟了「海洋一號」衛星系列的發展。  2007年4月,我國第二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B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於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海洋一號B衛星星上載荷同樣為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與海洋一號A衛星相比,B衛星的觀測能力和探測精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 舟山普陀海洋產業蹄疾步穩邁向「高精尖」
    隨著技術和市場的逐漸成熟,去年,企業以「海貴族」為商標,推出了牡蠣肽、海參肽等多款肽類產品的終端品,開始從幕後轉向臺前。「只要打開市場和銷路,產值過億不是問題。」葉常青自信地說。 在普陀,海洋生物科技產業發展正從「浪花朵朵」化成澎湃之勢。
  • 小衛星有大作為!福建省衛星應用產業初具規模
    經過多年發展,我省衛星應用產業初具規模,有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小衛星有大作為臺海網9月19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在軌運行應用衛星超過200顆,目前已形成了氣象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導航衛星星座等重要的空間基礎設施。
  • 福建省衛星應用產業初具規模 小衛星有大作為
    經過多年發展,我省衛星應用產業初具規模,有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小衛星有大作為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在軌運行應用衛星超過200顆,目前已形成了氣象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導航衛星星座等重要的空間基礎設施。福建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 福建衛星應用產業初具規模 小衛星有大作為
    東南網9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何祖謀)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在軌運行應用衛星超過200顆,目前已形成了氣象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導航衛星星座等重要的空間基礎設施。福建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 2019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圓滿閉幕
    展會現場展出了水下導航、水下光學、水下無人裝備、全固態多功能雷達等千項當前世界海洋科技前沿智慧技術和儀器裝備,涉及海洋科技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要高度重視傳感器和通訊技術的研究;加強大深度、長時間、多學科、綜合集成觀測的智能水下無人平臺研發;建設多時空尺度、多學科綜合的立體科學觀測系統。倡議國內優勢單位聯合起來,以實際行動為建設海洋強國、為世界海洋的未來十年發展做出貢獻。
  • 海洋能:歐盟未來的重要產業
    雖然與海上風電這一已經發展較為成熟的產業相比,以潮汐能和波浪能為代表的海洋能產業方興未艾,目前多處於技術儲備以及前商業化階段,但其發展依然受到各沿海國家的重視。歐盟是這一領域的翹楚,無論是自然資源、技術水平還是產業規模都居於領先地位。近日,歐盟委員會以及非政府組織「海洋能歐洲」相繼發布了研究報告,展望了歐盟海洋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