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也有「公墓」?帶你逛逛傳說中的「墳場軌道」

2020-12-10 北京科學中心

審核專家:魯暘筱懿

行星物理學博士,國家遙感中心副研究員

人是有壽命的,人類去世之後,往往會被安葬在墓地裡面。但你知道嗎,人造衛星、宇宙飛船也是有「壽命」的,那麼當衛星「壽終正寢」的時候,它們將去往何處呢?

來源|大全數據資料

危險的太空垃圾

其實,如果地面上的指揮中心不加以管制的話,人造衛星完成任務,到達壽命之後,依然會環繞地球運動,變成「漂浮」在太空中的垃圾。

斯普特尼克1號是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目前為止,全世界有至少七個國家掌握著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技術,一共向太空發射了近四千顆人造衛星。這些衛星環繞在地球周圍,有的在正常運行工作,但大部分已經達到了壽命。

根據美國航天局的統計,目前至少有一億塊太空垃圾(包括衛星殘骸以及破損的航天飛行器碎片)在環地球運行。或者,你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家園就在一個龐大的「垃圾站」裡。

來源|人民號 天文在線

但是,與我們生活中的垃圾不同,這些衛星的殘骸是處在高速運動狀態的。它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在離地面三四百公裡左右的近地軌道上高速運行,速度約為每秒七至八公裡。

想像一下,你一出家門,四面八方都是一些無人駕駛且不受控制的高速跑車,這會是什麼感覺?

在電影《地心引力》中,女主人公及其他太空人就是在出艙執行修復工作期間,遇到俄羅斯發射飛彈擊毀其一顆廢棄間諜衛星,爆炸產生的碎片擊毀大量太空飛行器並衝向「探索者」號,將其與哈勃望遠鏡一同撞毀,導致船艙裡的太空人全部遇難。

在現實世界中,至少發生了6次衛星相撞的事故。

第一次是在美國東部時間2009年2月10日上午11時55分,美國銥星33與俄羅斯已報廢的宇宙-2251衛星在西伯利亞上空發生相撞。

來源|搜狐

除了相撞的太空飛行器會損壞甚至直接報廢,碰撞後產生的碎片對其他的太空飛行器也是個不小的威脅!

據計算,一塊直徑為10釐米的太空垃圾碎片就可以將太空飛行器完全摧毀,數毫米大小的太空垃圾就有可能使它們無法繼續工作。

經模擬,如果兩個天宮二號大小的太空飛行器在近地軌道相撞,所產生的碎片可能會讓人類在未來十幾年內都無法安全地發射衛星。

來源|嗶哩嗶哩

因此,為了在軌或即將發射的太空飛行器能正常安全運行,人類非常有必要合理地處理這些「退休」的衛星。

「火葬」

聰明的人類想出了很多方法,第一種方式就是「火葬」。這裡所說的「火葬」並不是真的一把火把這些太空垃圾燒了,而且太空中沒有氧氣,想要將東西點著,可不是那麼簡單。

這裡講的「火葬」是讓報廢的衛星減速下降,回落地球,在下落的過程中,衛星會與地球上的大氣層劇烈摩擦,產生足夠高的溫度,從而被燒蝕殆盡。

如果衛星或太空飛行器的體積太大,不能完全燃盡,碎片就可能落到地面,因此退休的衛星與太空飛行器墜毀時,都會「瞄著」地球上人煙稀少的荒蕪地帶,或者是廣闊的海洋,儘可能減少對人類的正常生活的影響。

來源|電影《地心引力》

在南太平洋中央有個特殊的位置叫作「尼莫點」,也叫海洋遠極,平均來看,這裡距離任何一片陸地都非常的遠。從「尼莫點」到離它最近的一片陸地,也足足有2688千米!

正因如此,很少會有人乘船到訪「尼莫點」,甚至幾乎不會路過這裡。於是,「尼莫點」成為廢棄太空飛行器理想的墜落點。

對於大多數國家而言,火箭升空過程中被丟棄的部分以及低軌道衛星與太空飛行器穿越大氣層的墜落點都會選擇在尼莫點,因此,尼莫點也成了近地衛星的「公墓」。

來源|環球解密

「天葬」

對於距地面三四百千米的近地軌道衛星,讓「退休」的它重返地球或許是個好辦法。但是對於遠在36000千米之外的地球同步衛星來說,就不那麼容易了。於是人們想了第二種處理報廢衛星的方法——「天葬」。

「天葬」,顧名思義是把衛星「掛」在遙遠的天上。這種方法不會使衛星下降,而是把它上升到比地球同步軌道更高一些的軌道,這裡被稱為「墓地軌道」,也叫「墳場軌道」。

墓地軌道的高度足夠高,這裡的衛星也足夠稀疏,得以保證了不會對在運行中的同步衛星造成影響,保證了它們的安全。

來源|鳳凰網科技

1997年,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英文全稱Inter-Agency Space Debris Coordination Committee,縮寫IADC)制定了一套規章,以保證同步軌道環能夠保持潔淨,沒有廢棄衛星。

該組織指定,地球同步衛星衛星壽命終結時,應該被推進到同步軌道環上空300公裡處的「墳場軌道」。

2006年,俄羅斯的「快車」—AM11號通信衛星被太空垃圾擊中失效後,就被地面控制站送進了「太空墳場」。

來源|Pexels

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的時代」,衛星通信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隨著民營航天事業的興起,衛星的體積越來越小,數量越來越多,太空垃圾的處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成為人類不可避開的難題。

「尼莫點」與「墳場軌道」的存在暫時解決了「退休」衛星與太空飛行器的去處,但人類依然有必要探索新一代太空垃圾處理技術。

近日,歐洲航天局表示他們將與ClearSpace公司達成合作,啟動「首次碎片清除計劃」,試圖利用定製的太空飛行器將太空垃圾帶回地球。未來又會出現哪些新的處理太空垃圾的手段呢?讓我們一起期待!

相關焦點

  • 人造衛星也有「公墓」?帶你逛逛傳說中的「墳場軌道」
    但你知道嗎,人造衛星、宇宙飛船也是有「壽命」的,那麼當衛星「壽終正寢」的時候,它們將去往何處呢?,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目前為止,全世界有至少七個國家掌握著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技術,一共向太空發射了近四千顆人造衛星。
  • 地球上的太空墳場:就在離人間最遠,離星辰最近的地方
    陸地上有「難抵點」,在海洋裡,同樣有一個點,它是地球表面,無論距離哪一塊陸地,都是最偏遠的地方,這個海洋中的「難抵點」卻意外成為「太空墳場」。海洋難抵點,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尼莫點/Point Nemo,以儒勒·凡爾納經典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尼莫船長命名。因為在拉丁語中,「尼莫」(nemo)也意味著「沒有人」(no man),這很好地概括了它的特點。
  • 地球最偏遠的太空殘骸墳場
    南太平洋海面上有一個名叫「尼莫點」(Point Nemo)的「海上墳場」,是地球上距離陸地最遠的極點,各國太空機構會在太空設備退役後,特別安排讓設備墜落在這片海域,避免對人類造成危害。中國首座太空站天宮一號原本也會被引導到這裡,但由於現在已經處於失控狀態,可能不會按原計劃埋葬在這片荒涼海域。
  • 如何肉眼識別夜空中的人造衛星?
    不過,不知你有沒有想過,人眼能看到的都是些什麼星?常聽天文愛好者們說晚上可以看到人造衛星,那麼,夜空中,哪些是「天然」的星星,哪些又是人造衛星呢?「夜空中最亮的星」?天上的星星雖然數不清,但實際上,即使是視力極好的人,他能看到的也只有數千顆。
  • 大西洋馬尾藻海附近的海底珍寶公墓,噴霧洞的傳說!
    在16世紀,每100艘從美洲殖民地運往西班牙去的金銀船隻中,就有45艘被海盜和風暴擊沉到了海底。直到19世紀初,被海盜和風暴擊沉的貨船仍達30%0%。每一艘沉船幾乎多多少少都帶有一筆財寶。歷史上有名的一艘沉船是1643年沉沒聖多明各北面的大型船舶「康塞普西翁的聖母瑪麗亞」號。這艘沉船吸引著好幾代探險家,至今據說它仍沉睡在聖多明各的普拉塔港東北163海裡和特克斯群島東北98海裡之間的海底。
  • 《蝴蝶公墓》絢麗的殺機下,是作繭自縛還是破繭成蝶?
    由文雋監製、馬偉豪執導的奇幻愛情電影《蝴蝶公墓》,改編自懸疑作家蔡俊的同名暢銷小說,但影片將故事從小說中的某大學旁邊的荒園,移到了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古城,不僅迴避了許多的題材限制,而且也提升了影片的規格,因此可以說,從小說到電影,《蝴蝶公墓》這個故事本身,就經歷了一次華麗蛻變,但華麗背後的懸疑真相
  • 《十二傳說》華富村UFO事件極有可能係真?!張志明話噶……
    「喂,你有冇聽過,華富村有UFO?」「你又喺度吹水啦……」
  • [視頻]60年前的今天 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進入軌道的人造衛星
    據外媒報導,60年前的今天,美國成為第二個將人造物體送入低地軌道的國家,並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1號(Explorer-1)。
  • 這個夏天,帶上你的相機一起去位於廈門海底世界逛逛
    這個夏天,帶上你的相機一起去位於廈門海底世界逛逛在廈門這座沿海城市,最少不了的就是與海接觸,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也讓廈門頗受關注,而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遊客,也有許多是為了一睹大海的壯闊,在海邊散步,或是在淺灘戲水,更有對海洋文化的感興趣的人想要了解海裡的各種生物
  • 滿足「顆粒度需求」的趣逛逛,榮獲新物種大獎
    前不久,趣逛逛在吳曉波年終秀中獲評「八大年輕人最愛去的零售空間之一」後,又斬獲「年度體驗新物種」大獎。1月6日,由《哈佛商業評論》、場景實驗室聯合主辦的《甦•新商業盛典2021》在南京鐘山高爾夫酒店開場。
  • 淘寶改版,「逛逛」出街
    Tech星球獲得內測版淘寶顯示,「微淘」升級為「訂閱」,和「推薦」並列在首頁展示;猜你喜歡進入首頁第一屏,首頁更加信息流化;最為重要的更改,毫無疑問是將此前淘寶內的買家秀、洋淘、問大家等內容板塊聚合在「逛逛」內。「逛逛」未來會拿走淘寶首頁的一級入口,位於菜單欄的第二欄,成為淘寶的中心化內容平臺。
  • 太空飛行器的公墓:尼莫點,埋葬260多艘飛船,天宮二號也墜落在這
    地球浩瀚的海洋中有無數神秘的地方,像是大名鼎鼎的百慕達三角地區。由於自哥倫布以來無數水手摺戟於此,因此又被稱為「航海者墓地」。在地球的另一面也有一個神秘、平靜而貧瘠的地方,那裡也有一個響噹噹的稱呼——太空飛行器公墓。
  • ...氣象知多少|人造衛星|地球|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地球靜止軌道
    L波段探空雷達如何提前對天氣變化進行預判,讓偏遠海區的颱風「無處藏身」,如何對海表水溫、植被覆蓋情況「瞭然於胸」,如何及時將森林草原火災「扼殺在搖籃中」……這一切就需要氣象衛星來顯「神威」了!衛星按照運行軌道進行區分,有低軌道衛星、中高軌道衛星、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大橢圓軌道衛星
  • 專家:天宮一號再入落區位於"太空飛行器墳場" 堪稱完美
    (原標題:專家解讀天宮一號再入疑問:再入落區位於「太空飛行器墳場」堪稱完美)新京報快訊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什麼至今仍沒有墜入大氣層?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意味著我們炎黃子孫千百年來的飛天夢終於從「嫦娥奔月」和「萬戶飛天」的傳說變成了現實。但自1970年成功發射後,東方紅一號已經在太空中運行了50年,而且將長期運行下去。那麼為什麼早已沒有了燃料(電池)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還能一直繞著地球運行呢?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 衛星是如何進入軌道的?怎麼能在軌道上呆那麼久?
    (圖片來源:NOAA太空收藏/維基百科) 然而,當你在看洋基隊的現場比賽或打電話給遠在千裡之外的朋友時,你有沒有想過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一顆人造衛星是如何被送入環繞地球的軌道,並在那裡停留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呢? 人造衛星是如何發射的?
  • 記者手記:盧森堡美軍、德軍公墓境遇「兩重天」
    它們在草地上呈輻射狀排列成9個扇形的方陣,輻射狀的中心佇立著兩根旗杆,星條旗在風中飄揚,像是在檢閱即將上陣的士兵,十分壯觀。   墓地整潔明亮莊重。有三三兩兩的參觀者不時出現在某個角落,當然還有美國學生在紀念碑前聽老師講二戰歷史。
  • 從「東方紅」到「北鬥」,人造衛星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2019年4月24日,是中國的第四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49周年紀念日。小小的衛星,為何能受到如此「禮遇」?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 太空飛行器公墓?海洋難抵極?天宮一號的「歸宿」竟然如此特別
    尼莫點最近的陸地為3座遙遙相望的南半球島嶼——皮特凱恩群島中的迪西島、復活節島西南角的莫圖努伊島和南極洲外海的馬厄島,與三者距離均遠達2688千米。以此長度為半徑、尼莫點為中心,可圈出一片與北美洲面積相當的無人海洋。在拉丁語中,「尼莫」意味著「沒有人」 ——這很好地概括了尼莫點的特點。
  • 空間站們在此長眠:失控的天宮一號,還是落向了這座海底公墓
    指令長聶海勝在完成狀態確認後,與已經進入飛船軌道艙的張曉光、王亞平一起,向天宮一號敬禮告別。天宮一號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使命,進入軌道衰減期。在天宮一號與地球完成「死亡之吻」的一個多月前,中國國際空間站在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首次亮相,象徵著天宮一號完成了火炬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