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19th,2020
本文共3751字,閱讀需約14分鐘
01
房地產行業的變革,越來越快了。
近期,易居和阿里戰略合作,一起打造「天貓好房」。這個東東是幹什麼的呢?簡單講就是,建立一個網上售樓處,讓房產交易的4個主要環節——房源、客源、轉換、支付,都集中在「天貓好房」這個平臺上,電商網站、業主或開發商、中介、金融機構等都在這個平臺上做生意。
其實,這個想法,若干年前就有,記得2015年「網際網路+」橫掃一切的時候,包括阿里淘寶、愛屋吉屋、58同城、安居客等,都想實現這個目標。但很不幸,房地產太不一樣了,房源信息極其複雜,充斥著虛假信息,交易鏈條長、環節多,交易雙方互不信任,典型的「非標產品」。
非標,乃網際網路大敵。所以,衣食住行四大領域,衣食行已深度網際網路化了,唯獨住遲遲無突破。儘管貝殼這個「超級物種」出現後,購房者網上看房的習慣養成了,但不管怎麼看,也只是看看而已。真正下定決心要買,新房也好、二手房也好,馬上就轉到線下,讓中介帶著,這家進、那家出,仔細查看房子的每一個角落、小區的配套,多個回合談判,深怕自己被騙。
這時,網際網路見鬼去吧!
02
可見,房產交易的大部分環節,其實和網際網路沒關係了。我們知道,「網際網路+」的結果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比如,現在你在網上購物,不僅方便快捷,「任你挑、任你選」,還很便宜。如果有薇婭、李佳奇這樣的「大V」幫著粉絲們集合競價,買到的東西更便宜。
房產交易沒有搭上網際網路,結果就是,交易成本很高、程序冗長、勞神費時。比如,你要買套房子,從看房到最後完成交易,沒有2-3個月搞不掂,大多數時候是在處理一些無效信息。以商品房交易效率最高的深圳為例,購房者成交周期,超過1個月,業主成交周期要3-4個月。
期間,還充滿了很多無法控制的變數,比如中介跳單、業主家庭內部達不成一致、業主返價等。除了時間成本外,心理成本也很大,比如擔心假房源、擔心背後的債務陷阱,擔心中介「吃差價」。經濟成本也很高,比如要付給中介2-3個點的服務費,還有貸款和律師服務費。都說鏈家的服務到位、專業,但鏈家說的也很明確,「買家2個點,業主1個點」,絕不能少。
交易成本這麼高、程序如此冗長,為啥樓市還能這麼熱鬧?因為,房價上漲,掩蓋了一切。簡單講,買到房子遠比便宜點兒佣金更重要。試想,房價一天一個樣,你還有心思去在乎那2-3萬的中介費嗎?買到的房子漲了10萬,估計你早就把中介費忘記了,甚至還會感謝中介。
03
現在,房價漲的沒那麼快了,甚至不漲了,高成本問題就顯現出來了。更重要的是,樓市增量空間開始觸頂了,房子不好賣了,甚至只有一二手房「價格倒掛」的盤才賣得好。上半年,深圳、廣州的樓市不錯,但除了少數明星盤(其實也是價格倒掛的),整體去化率不足40%。
買方時代來了。業主也好、開發商也好,最急迫的問題是,客戶在哪裡?前幾年,樓市行情太好了,房子根本不愁賣,開發商都在搞「快周轉」,根本沒時間去研究這個問題。當然,也不用研究,因為購房者會蜂擁向售樓處。那時,開發商也不用依賴中介渠道,因為那是賣方時代。
這幾年,以鏈家、貝殼、易居以及自媒體、房屋管家等「大V」為代表的渠道,勢力越來越大。他們做的事情,讓開發商心痛:增強客戶黏性、做經紀人大平臺,搞樓盤字典。所以,購房者都喜歡線上看房,線上營銷平臺也越來越多,經紀人開始介入新房市場,全民營銷模式出現了。
對開發商來說,突然之間就被各色平臺為主的渠道綁架了,營銷成本明顯拉升。一般來說,住宅項目的佣金為2%-5%,類似去年那種較差的行情,最高去到8%;商務公寓的佣金為8%,文旅項目為10%-15%。有的項目推廣「3萬抵6萬」這種,購房者支付的3萬,就是渠道的費用。
二手房市場也一樣。現在,沒有獨家房源了,各大中介都有自家平臺,都稱自己掌握的是真房源,經紀人可隨意「跳單」,房源信息、客源信息都很難把控,為了出單,謠言四處泛濫,惡意競爭嚴重;與10年前相比,現在二手房的交易流程仍舊非常繁複、交易成本也非常高。
經常聽開發商講,過去利潤被金融機構盤剝,現在渠道也來割一刀。但沒辦法,渠道掌握著客戶,房子不好賣,很多項目開盤就啟動「全渠道」,利潤也就被攤薄了。因此,房地產需要一個新生態、新平臺。這也是為何,萬科鬱亮、碧桂園莫斌、綠城張亞東等70多位大佬都來給阿里捧場。
04
我們知道,過去的10年間,實體經濟各行業被阿里用數位化、網際網路翻了個遍。2019年,阿里數字經濟體的GMV(商品交易額)達到7萬億元。但如果與16萬億商品房交易額比,阿里的銷售業績小巫見大巫。既然交易額這麼大、有這麼多痛點,自然應該用網際網路來改造一下。
這裡,就不得不提貝殼了。很多人認為,貝殼不是幹了這個事情了嗎?其實,貝殼這幾年吭哧吭哧很辛苦,它做了一件什麼事情呢,就是分裂出貝殼的前身——鏈家,從本世紀初就開始,在充滿髒活兒、累活兒的二手房業務中,躬身下沉到交易的每一條微觀環節,把樓盤字典做出來了。
何為「樓盤字典」?簡單說,就是每一套房子的標準化維度信息,比如四至、坐落、面積、朝向、樓齡、戶型、交易次數、建築年代、裝修狀況、同類產品等等,還有交易流程分工的ACN機制。這麼說吧!鏈家把非標準化的房子,楞是靠自己的勤勤懇懇,變成「標準化」產品了。
當然,鏈家也只是部分做了「標準化」,距離網上買電腦這樣的標準化,還有很長的路走,而且在當下條件下,根本就無法標準化,比如產權信息、抵押狀態、業主等。貝殼的樓盤字典,不是靠爬蟲技術短時間內做成的,而是經紀人一個個看、一個個拍、一個個踩的方式,日積月累實現的。
目前,很多數據公司稱,自家也建立了全國100個左右城市的「樓盤字典」,掌握了8000萬到1億套房子的基本信息。筆者沒仔細調查,但覺得除了貝殼,其他公司做不到。不信的話,公開自己的資料庫,讓大家看一看,每一套房的基礎信息維度,有沒有貝殼多,有沒有貝殼的全。
可以說,貝殼是房地產交易基礎設施建設的「先行者」。只是,這個領域基礎設施欠帳太大了,單憑貝殼一家,根本無法補得上。貝殼只是做了圍繞房子的數據基礎設施,並基於基礎數據,逼近了「真房源」,從而黏住了大量的真實客戶,養成了80後、90後買房先上貝殼網的習慣。
05
所以,這就是為何,貝殼一不拿地、二不蓋房,居然一上市,其市值就超過了萬科。但是,當下貝殼的盈利模式,依然是靠自己的資料庫、真房源,以及海量經紀人,增加客戶黏性,並基於此獲得客戶的支付溢價,最典型的就是「線上看房、線上委託、線下代理」的市場地位。
同時,藉助海量經紀人+海量客戶,在新房市場營銷上,建立強大的渠道,夯實自己的談判能力,綁架開發商。2019年,貝殼一共獲得460.15億的佣金收入,其中傳統的二手中介費為245.69億,新房渠道費為202.74億。今年,受疫情影響,線下樓市近乎癱瘓,但線上因禍得福。
一季度,貝殼二手房代理服務費只有33.75億,而同期2019年則有60.19億,腰斬了一半,但是第一季度新房代理服務費34.53億,這個數字反而超過去年同期接近15億,去年同期是19.65億。
講這些的意思是,貝殼、鏈家,還只是中介,只不過對部分交易環節,做了數位化的改造,消除了一點信息不對稱。但是,我們前面講的房地產交易的痛點,成本太高、程序冗長、信息不對稱(解決交易雙方互信的問題)、金融支付等等,並沒有緩解。現在,阿里就是要幹這個事情。
就線上交易而言,阿里這個更厲害的「超級物種」不僅僅代表著線上流量的壟斷,也代表著最成熟的線上支付的場景,更代表著最便利、成本最低、體驗感最強的交易模式,這是數億網民喜歡阿里、喜歡淘寶和天貓等平臺的主要理由、硬核武器。易居和阿里打造的「天貓好房」,核心是「不動產交易協作機制」。
易居董事局主席周忻將這套機制比喻為「高速公路」,在這條行業新的高速公路上,聚焦開發商、渠道經紀商等B端主體,強開放、講協作、趨公平是核心原則。參與協作機制的各方,憑藉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在交易信息真實透明的情況下,通過去中心化,以智能合約達成協作。
什麼意思?就是遵循阿里一貫的「網際網路+」、「去中心化」邏輯,我免費提供平臺,利用我在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各種高新數字科技的技術支持,利用極其便利的支付場景,讓電商網站、業主房源方、開發商、經紀渠道一起參與,按照彼此約定好的智能合約做生意。
本質上,阿里是在構建房地產的第二個重要的基礎設施,即房源、客源、轉換、支付這4個環節的順暢對接、低成本對接。貝殼把數據基礎設施建好了,阿里把交易環節和體系基礎設施建好了。這樣,房地產「被網際網路化」的節奏真正意義上開啟了,整個行業也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當然,這只是預想,貝殼房源「標準化」、打造「真房源」的路還在走著,天貓上還沒有房子的信息,房源、客源、轉換、支付等各個環節上的信息不對稱,還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但好在,現在房價不漲了、漲幅慢了,過去靠漲價盈利的模式、靠資本市場炒作盈利的模式,都行不通了。
而且,房地產行業的高成本、程序冗長、交易環節多,讓各方都受不了了,倒逼的改革已經起步了。因為,只有改革,打破固化的環節、降低交易成本,行業才能獲得新的盈利空間,購房者、開發商、行業渠道,才能獲得福利,否則就是「共輸」。阿里承擔此角色,當仁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