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區的特殊味道,來自揭西的菜粿「細粄」,製作可不簡單
之前因為要去參加高中同學的婚禮,所以第一次來到了揭陽的揭西縣。說來慚愧,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揭西指的是揭陽的西部,直到後來我看到同學體檢表上基本信息的籍貫一欄寫的是揭西縣,我才知道原來真的有一個縣叫做揭西。當天的婚禮也是非常熱鬧,雖然是高中同學,但畢業之後也好久沒見了,坐在一起免不了要懷念起高中的那些時光。婚禮的規模並不是很大,請的也都是他村裡的人和一些高中同學。因為同樣是潮汕人,所以餐桌上擺著的食物多半也都是認識的。但是其中一種食物卻引起了我的興趣,因為我從來沒見過它,長得像個餃子卻是軟塌塌的,後來問我同學才知道那是他們揭西當地的特色美食,細粄。
「細粄」是揭西特有的一種食物,揭陽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人叫它「菜粿」,雖然我在的地方也有菜粿,但是長得和這種完全不一樣。還有人叫它雀仔粄,雖然叫法不一樣,但是製作手法還是差不多一樣的,用的基本都是蔥、蒜、豆乾、肉沫等原料。在婚禮上第一次吃到的時候我就感覺它非常的想,跟它外表晶瑩剔透的樣子很不相符,裡面的餡料好像都是事先油炸過的,但是又不會讓人感覺很油膩,所以那時候我一連吃了好幾個。
細粄中的「粄」很多人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就跟很多外地人不了解潮汕食物中「粿」是什麼東西一樣。其實「粄」指的就是一種用麵粉做成的「糊」,當然這是揭西客家人的說法。製作的方法就是麵粉加上適量的水揉搓,粄的粘度就是由水的量和麵粉的多少決定的,同時還要加上揉搓的次數和力度。有經驗的人做出來的粄粘度高彈性也好。回到家之後我曾經按我同學叫我的方法製作過一次粄,卻發現即使麵粉和水的比例對了,但是如果揉捏得不到位,還是做不成有彈性的糊,總是稀稀的一攤麵糊。同學說其實他的手藝也不過關,一般家裡的粄都是他媽媽或者是他奶奶這樣有經驗的人來製作的。
對於揭西的細粄來說,糊做好了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才是做細粄的正式步驟。,首先將雙手沾滿麵粉,客家人管這叫做「錫」,然後從麵糊中快速摳出適當大小的麵粉團,大小全憑製作者的經驗。揉搓,然後壓平,寬度需要比餃子皮大一些,然後依次包上炒好的四種原料。相比於製作麵糊,包餡料的過程更加考究製作者的功夫,正宗的「細粄」一般是兩頭尖尖,中間是彎的。如果包得不好,賣相不好是一回事,怕就怕裡面的餡料會漏出來。因為在揭西,很多人都是拿細粄來祭祀祖先或者祭拜幾種神明的,如果細粄做得不好看甚至有破的,會被視為是對神明不敬,是非常忌諱的。
因為第一道工序已經太失敗了,所以後面那些做麵皮和包餡料我也就沒有再去嘗試,但是現在想想還是很遺憾。好在現在地區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在我這裡也可以買到這種揭西的特色美食。我同學也知道我愛吃,所以有機會也會把細粄油炸了給我寄一些,因為這樣比較方便保存。相比之下,自己買來的還是沒有同學寄給我的好吃。而且這種食物好像只有在潮汕地區才吃得到,別的地方是基本沒有的。大家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去揭陽的揭西縣品嘗一下這種當地的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