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發現有活化石之稱的版納魚螈

2021-01-16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南寧發現有活化石之稱的版納魚螈

&nbsp&nbsp&nbsp&nbsp昨日,中國動物園協會中南協作區和西北協作區2017年年會在南寧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南和西北兩大協作區首次聯合召開,並由南寧動物園承辦。38家正式會員單位和14家非正式會員單位,共133人參會。

&nbsp&nbsp&nbsp&nbsp會上,南寧動物園公布了三大重要發現:在南寧發現有活化石之稱的珍稀物種——版納魚螈,2015年發表的新種——廣西瞼虎,以及廣西近年發現有分布的背條跳樹蛙。這三大重大發現均是在南寧興寧區等縣區發現的,說明南寧的野生動物資源很豐富。

&nbsp&nbsp&nbsp&nbsp兩棲爬行類動物調查為期1個月

&nbsp&nbsp&nbsp&nbsp據悉,南寧動物園於2015年向國家林業局申請了一項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項目,承擔鬱江—邕江流域寬谷丘陵地理單元的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該項目去年獲得立項。今年7月31日開始正式調查,並在8月份進行為期1個月的兩棲爬行類動物調查。

&nbsp&nbsp&nbsp&nbsp鬱江單元位於廣西中南部,是人口較密集的地區。該單元的面積有283萬公頃,除去45萬公頃的農田和城鎮,實際調查面積是238萬公頃, 共涉及7市(南寧、來賓、貴港、梧州、百色、欽州、玉林)的20多個區縣。調查對象包括全部的陸生野生脊椎動物,重點調查《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案》中規定的廣西常規調查物種、專項調查物種(含增補)和同步調查物種。其中重點調查的兩棲爬行類動物有51種。調查內容包括陸生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及其變動趨勢、分布現狀、棲息地現狀、受威脅因素、棲息地保護現狀、分布區的社會經濟狀況。

&nbsp&nbsp&nbsp&nbsp南寧動物園動物管理科專業技術人員王松說,經過1個月的艱辛調查,共確認發現了42種兩棲爬行類動物。其中,兩棲類2目8科18種,爬行類1目8科24種,其中屬於全國二調的規定調查物種有10種。

&nbsp&nbsp&nbsp&nbsp三大重大發現具有重大意義

&nbsp&nbsp&nbsp&nbsp「此次調查有了三大重大發現。」參與調查的王松說,三大發現分別為在南寧發現了有活化石之稱的珍稀物種——版納魚螈,2015年發表的新種——廣西瞼虎,以及廣西近年來發現有分布的背條跳樹蛙。

&nbsp&nbsp&nbsp&nbsp三大重大發現均是在南寧興寧區等縣區發現的,表明南寧的野生動物資源很豐富,也說明南寧市城市周邊環境不錯。此次重大發現,對於保護野生動物有重要意義。目的在於將調查的數據提供給南寧林業部門,可給林業部門提供制定野生動物保護策略,加大宣傳力度等,或者為那些急需重點保護的區域提供有力參考。

&nbsp&nbsp&nbsp&nbsp據悉,該項目主要對涉及調查的區域的城市周邊進行調查,已經調查了9個區縣,南寧的區縣調查已全部完成。下一步,調查隊還到十幾個樣區進行調查。涉及貴港、梧州、玉林、欽州等地,並形成最終的報告。

&nbsp&nbsp&nbsp&nbsp調查隊員的故事令人動容

&nbsp&nbsp&nbsp&nbsp調查成果的背後,調查隊員的故事令人動容。

&nbsp&nbsp&nbsp&nbsp「這次調查得到了動物園各級領導、同事和隊員家屬的全力支持。」王松說,調查隊成員均為動物園的骨幹力量。隊員們同時也是各自家裡的頂梁柱,長時間的外出調查,家屬們大力支持。

&nbsp&nbsp&nbsp&nbsp調查時間在天氣炎熱的8月,均在日落後才能展開,夜裡蚊蟲侵擾多,隊員們經常深夜一兩點才回到駐地,最晚一次3點多。隊員們長時間睡眠不足,體力和精神上都受到了極大考驗。有些駐地由於地處偏遠,沒有熱水、沒有熱飯,但大家毫無怨言,認真完成各項工作。

&nbsp&nbsp&nbsp&nbsp雖然這次調查僅有1個樣區位於保護區內,三十六弄自然保護區,地形複雜,但大部分調查樣區其實都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有些甚至無路可走,均為一人多高的野草,走在裡面很容易迷路。隊員們也曾遇到大雨突襲,被淋溼後回到駐地卻沒有熱水洗澡。「雖然面臨重重困難,但大家都能憑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團隊協作精神,隨機應變,團結協作,最終化險為夷,順利完成調查工作。」王松說。(記者 黃穎)

相關焦點

  • 南寧周邊發現「活化石」版納魚螈(圖)
    此次調查中發現的版納魚螈。黃健坤攝南寧市市區範圍不斷擴大,城市周圍還會有什麼野生動物?9月19日,南寧市動物園披露該園所承擔的一項全國第二次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項目的階段性成果,表示在南寧周邊發現數十種兩棲爬行類動物,其中包括「活化石」版納魚螈,以及2015年新發布物種——廣西瞼虎等。
  • 廣東佛山發現超億年物種版納魚螈(圖)
    發現者:一眼就認出這兩條「小怪物」發現版納魚螈的李先生是高明更合鎮水井村的一名養魚戶。據其回憶,上周三中午12時,他正在開挖魚塘的塘基。當挖了不到十釐米後,「有一鏟泥土裡,突然鑽出兩隻手指頭粗大的頭,隨後爬出兩條既像蚯蚓又像蛇的小怪物。」
  • 超億年物種版納魚螈出現 像蚯蚓也像蛇(圖)
    發現者:  一眼就認出這兩條「小怪物」  發現版納魚螈的李先生是高明更合鎮水井村的一名養魚戶。據其回憶,上周三中午12時,他正在開挖魚塘的塘基。當挖了不到十釐米後,「有一鏟泥土裡,突然鑽出兩隻手指頭粗大的頭,隨後爬出兩條既像蚯蚓又像蛇的小怪物。」
  • 科學家在廣西發現6條瀕危珍稀兩棲動物版納魚螈
    傳說中的寶貝,在北流發現  「第一次在野外找到時,我不敢確定這就是版納魚螈,對照資料圖片很久才確定,我難以形容當時有多興奮。」9月13日上午,李桂芬副教授在實驗室裡,回憶起當年第一次發現版納魚螈時,依然激動不已。
  • 廣東佛山現身 珍稀動物版納魚螈 與娃娃魚一般古老
    特別是雲勇生態林養護中心,發現珍稀兩棲動物版納魚螈,這是一種已在地球上存活上億年的物種,與娃娃魚的年代相當。需要注意的是,《成果》稱,佛山爬行類的瀕危程度極高。兩棲類動物中,優勢種有10種,分別為黑眶蟾蜍、沼蛙、花狹口蛙等;常見種有6種,分別是花臭蛙、棘胸蛙等;稀有種10種,包括版納魚螈、中華大蟾蜍等。
  • 北流發現6條"寶貝" 當地人不識版納魚螈以為是蛇
    傳說中的寶貝,在北流發現  「第一次在野外找到時,我不敢確定這就是版納魚螈,對照資料圖片很久才確定,我難以形容當時有多興奮。」9月13日上午,李桂芬副教授在實驗室裡,回憶起當年第一次發現版納魚螈時,依然激動不已。
  • 廣東農村池塘發現鱷雀鱔 有活化石之稱的古老魚種
    頭像鱷南海虎榜村的村民陳先生在村內一個池塘內抽水時發現一條頭像鱷魚,身似鱔魚的奇怪的物種。記者從當地農業部門了解到,該魚很可能是珍貴的鱷雀鱔,是一種有活化石之稱的古老魚種,十分罕見。昨日下午記者在陳先生家中見到了這條怪魚。怪魚長約1米,全身呈灰色,嘴部前突,上下頜有骨板,牙齒鋒利,酷似鱷魚嘴,身體被菱形的硬鱗所覆蓋,鱗質甚硬。
  • 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時間:2017-05-11 18:50   來源: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據了解,10日中午當地邊防派出所接到漁民周某、張某報警稱   原標題: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 漁民長江中誤捕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的巨型中華鱘
    漁民長江中誤捕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的巨型中華鱘 來源:長株潭報 作者: 編輯:見習編輯:曉柒 2014-11-17 09:09:59經檢查,該條中華鱘身上有多處傷痕,漁政、水產部門將其送至長江水產研究所荊州太湖中華鱘實驗基地治療。    中華鱘是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1.4億年,被譽為「水中活化石」。由於數量稀少,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
  • 瀕危生物「桃花水母」現身雲南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近日,在雲南省富源縣十八連山林場的景觀池內,有市民發現形似桃花的不明水生物出現在水中。後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相關專家檢測鑑定,確認該物種為瀕臨絕跡的索氏桃花水母。據了解,桃花水母是世界一類瀕危的古老腔腸動物,至少有6億年的生存歷史,它的珍貴度可媲美大熊貓,有水中「活化石」之稱。它生活在淡水中,江河湖泊甚至人工池塘都可成為它的棲息場所。它對生存的水質要求極高,十分挑剔,適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須無毒無害且極為潔淨。
  • 廈門「活化石」文昌魚上螢屏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由於文昌魚個頭很小,加之近年棲息地被嚴重破壞,所以儘管很有名氣,但真正見過文昌魚的人卻很少。除了青島、廈門兩個產地的沿海漁民有些印象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是只聞其大名而不見其面目。為了揭開文昌魚的神秘面紗,上海紀實頻道赴廈門劉五店取景,首次用影像方式全面記錄文昌魚。據導演項先堯介紹,由於文昌魚體形細小,動作敏捷,又有水下鑽沙的習性,對拍攝者的耐心、技術和觀察力都是一種挑戰。
  • 它已經存活了3.5億年,有「生物活化石」之稱
    直到有一天,在海邊趕海的時候,在一個死水潭裡,發現了一隻長相奇特的生物,它行動緩慢,渾身都是堅硬的外殼,腹部甲殼呈六角形,尾巴像一把細長的劍。撈上來一看很噁心,拿棍子把它翻過來更噁心,是一堆粉紅色的腿兒,當時給我膈應死了(長大了才知道應該是密集恐懼症),怎麼會有長這麼奇怪的怪物。一直不知道它叫什麼,幾年前在科學頻道的新聞上才了解是中華鱉。後來在海邊釣魚的時候也碰巧釣到過一隻,就再也沒見過它了。
  • 韶關發現中國最珍貴的「活化石」――鱷蜥(圖)
    觀自然國寶鱷蜥現身圖片說明:「活化石」鱷蜥  本報訊華南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黎振昌、肖智等人,近日在韶關市曲江縣羅坑省級自然保護區進行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時,發現了中國最珍貴「活化石」———鱷蜥。  這次調查由省林業勘測設計院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