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國內在網際網路領域的技術發展,一直都是持續地和漸進的,早在1996年,被稱作是中國矽谷的北京中關村,樹立起了一個巨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 米。」
這個廣告牌在樹立起來之後,在當地曾經引發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交通擁堵,因為那個時候的國人根本就不懂「網際網路」概念是什麼,再加上當時的北京剛剛開通高速公路,很多人都把這塊廣告牌被當成了高速公路的路標,導致很多進出北京的汽車堵在這裡,忙碌的巡警們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天大地大的皇城根,哪來的信息高速公路?」
不過這個廣告牌在網際網路界,卻被國內大多數網際網路人視作為中國網絡產業的一個紀念日,因為在當時絕大多數國人連電腦是什麼都不懂的年代,有人樹立起「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這無疑是一種技術理念上的巨大突破。
當然了,以現在的網際網路眼光來看,當時出現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只能算得上是通過網絡,將不同地區的電腦連接起來,從而實現在計算機領域的信息互通罷了,而且採用連通的方式,也基本上都是速率只有零點幾KB~幾KB速率的電話線,和今天上百兆的網速相比,簡直就是和蝸牛在爬差不多。
但就是這種網際網路創新精神和眼光,讓國內的網際網路技術,在隨後的二十多年裡迅速起來,一個個新的概念層出不同,從1994年中國獲準介入網際網路,到1995年出現的網際網路民用化概念,到2012年「網際網路+」概念的提出,再到後來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一系列概念的出現,都體現出了中國網際網路產業從無到有,再到成熟的發展歷程。
隨著時間推移到2020年,雖然今年國內的經濟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是由於我國網際網路技術已經成熟,經濟反而出現了新一輪的快速增長。
根據美國IDC發布的《全球雲計算IT基礎設施市場預測報告》顯示,從2019年開始,全球雲系統正在超過傳統數據中心成為市場上的業務主導者。特別是阿里雲提出的雲作業系統、大數據平臺、智聯網AIoT等一系列技術,正在逐漸開始進入國內醫院、公交等一系列民生場所,從技術層面國計民生的各個領域聯網化和數據化,助力中國社會走進All in Cloud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