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時間5月5日下午,俄航一架客機由於故障,在緊急降落時起火,飛機上的78人中共有41人遇難。
▲俄航著火客機的降落瞬間
不久前,衣索比亞航空的一架波音737-8在起飛之後6分鐘墜毀,機上157人全部不幸遇難。
從埃航飛機的墜毀到俄航飛機的起火,一次又一次的事故讓大家對航空安全格外關注。大家都坐過飛機,可是很多人對航空安全還不甚了解,甚至很多「空中飛人」也會對一些謠言深信不疑。今天,我們就來澄清一下航空安全中存在的一些誤區。
誤區一:
飛機越大越安全
真相:這個說法常常影響人們買機票時的決定,總想著選個大飛機安全。而實際上,飛機大小所影響的主要是舒適性,而非安全性。
對於不同的機型而言,各個階段的操作程序和其相對的外界環境都是沒有差別的,唯一存在不同的便是巡航時的高度。通常大型機的巡航高度在10000米以上,而小型機的高度在9000米左右。在中緯度地區(大多數航線覆蓋的區域),對流層在10000米-12000米以下,也就是說小型機的巡航是在對流層中,而大型機的巡航則在平流層之中。平流層中的大氣相對於對流層穩定得多,所以大型機巡航時乘客們會發現很少有顛簸。
誤區二:
大航空公司的飛機更安全
真相:這也未必,大一點的航空公司照樣出過大事。
有些航空公司常年保持無事故或有事故但無傷亡記錄,另外一些公司則有著慘痛的故事。這些事實確實影響它們在公眾中的安全印象,但實際上並不絕對地表明某家航空公司就一定比另外的公司更安全。
其實,這裡面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航空公司,而是其所在國家的民航管理機構如何管控它們。
在很多國家,運營大型客機的航空公司通常必須遵守最嚴格的航空安全法規。運營小型客機的航空公司則一般被允許低於同類標準執行。小飛機本身的安全標準也與大飛機不同。各個國家的機場、空管遵循的標準也有類似差別。
誤區三:
飛機上不同座位安全係數不同
真相:飛機上有沒有想對更安全的區域?最簡單的回答就是:沒有!
無論空難的嚴重程度有多高,決定乘客人身安全風險程度的各因素絕大部分只有當事故發生時才會浮出水面。
也就是說,安不安全、是不是更安全,這和坐哪個位置真沒有必然的關係。沒有一次飛機事故的具體細節是雷同的。
誤區四:
和十年二十年前相比,坐飛機旅行變得更不安全了
真相:全世界範圍內,導致乘客死亡的墜機事故還是比較罕見的。1996年以來,最少的2008年只有7起,最多的1997年則有19起。
▲當地時間2019年3月11日,衣索比亞比紹夫圖鎮附近,救援人員繼續在墜機現場清理飛機殘骸和搜尋遇難者遺體。
和十幾年前相比,致命的航空事故率沒有太大變化,只是全球的航班數在這段時間內幾乎翻了一番。另外,由於媒體報導和公眾關注度的變化,這種安全印象會有某種程度的變化。
誤區五:
飛機上只有一副降落傘,是給機長用的
真相:機長的首要職責就是保障航班的安全,不可能機上會裝備讓機長獨自逃生的設備。
其實,在駕駛員的頭頂兩側分別配有逃生繩,用於從駕駛艙撤離使用(迫降以後),卻完全不見降落傘的影子。
民航飛行員在所有的訓練中,都沒有過跳傘訓練。也許一些軍轉民的飛行員會跳傘,但是《民用航空運輸機長職責》的第十一條明確規定了,機長應該是最後一個離開航空器的人,因此這一謠言不攻自破。
▲《民用航空運輸機長職責》
誤區六:
飛機失事時會要求抱頭姿勢,其實不是為了增大生存率,而是為了死的時候有個全屍好辨認
真相:這套動作的學名叫做「防衝擊姿勢」,這樣做是因為受到衝擊時,人體會迅速前傾從而撞上物體,採取了防衝擊姿勢後,能有效減小四肢以及頭部作動距離,從而減少四肢和頭部受到的傷害。
1991年,北歐航空公司一架麥道-81客機墜毀,當時機上共有乘客和機組人員129人。飛機起飛不久升到990米的高空時,引擎突然停止轉動,駕駛員試圖在一片田地上緊急降落。儘管飛機墜毀,有些乘客受傷嚴重,但無一人喪生,這與乘客按照指示採取了防衝擊姿勢有很大的關係。
誤區七:
飛機失事時會讓大家寫遺囑
真相:航空管理部門沒有對航空公司做這樣的要求,也從來沒有這樣的慣例。至於在個別的航空公司是否會存在,從原則上來說是沒有可能的,原因如下:
首先,作為飛行員,不管發生什麼特情,都應想盡一切辦法讓飛機儘量平穩著陸(包括迫降)。所以說不存在已經判定飛機肯定要墜毀,乘客必然死亡的情況,也就不可能做出寫遺囑的決定。至於一些乘客的自身原因,有可能會主動要求寫遺囑,但這是乘客的個人行為,與航空公司的原則無關。
其次,如果根據情景來分析一下,因乘客的要求而寫遺囑的可能性也不大。假如飛機進入特情,機長會要求飛機上所有乘客都在自己座位上坐好,乘務人員檢查之後,也會同樣按要求坐在相應的位置上。這時候即使你要求乘務員給你提供筆和紙,那麼按照規定,乘務員是不可以離開他的座位的,無法提供。
至於一些影視作品中,乘務員給乘客發放紙和筆來寫遺囑的情景,恐怕只有在飛機完全被恐怖分子劫持並掌控,且恐怖分子允許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吧。(來源:綜編自央視新聞、環球時報、果殼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