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2020年全國近地面雷達探測覆蓋範圍將擴大20%

2020-12-03 經濟日報

近日,中國氣象局印發《氣象雷達發展專項規劃實施方案》。根據《方案》,全國氣象部門將逐步完善氣象雷達觀測和保障系統,拓展氣象雷達資料應用系統,建立完善氣象雷達培訓系統,開展氣象雷達新技術研究和新型氣象雷達技術應用試驗,順利實現「健全完善現有氣象雷達觀測系統,構建可持續發展體系」的氣象雷達發展目標。

《方案》提出,通過開展技術升級、技術標準統一,完善天氣雷達布局,到2020年,全國新一代天氣雷達網將進一步優化完善,其中東部和東南沿海的關鍵區域基本由雙偏振新一代天氣雷達網覆蓋,並使用X波段天氣雷達對新一代天氣雷達網的探測盲區進行補充觀測;天氣雷達觀測能力將進一步提升,全國近地面1千米高度的雷達探測覆蓋範圍在原有基礎上擴大約20%,定量估測降水精度提高到80%。

全國氣象雷達資料應用系統將進一步優化完善,到2020年,完成技術標準系統、數據質控標準系統、應用標準系統、雷達組網產品系統、雷達預報預警平臺和雷達數值預報系統建設,建立中國天氣雷達標準歷史數據集,完善雙偏振雷達業務軟體。

在氣象雷達保障方面,通過建設完善國家級氣象雷達測試保障平臺和省級天氣雷達測試保障平臺、建設國家級氣象雷達軟體模擬和仿真系統、完善氣象雷達保障信息化平臺,全國氣象雷達的標校能力、備件的維修能力將進一步提高,雷達新技術的驗證能力進一步提升,雷達保障業務的支撐能力進一步強化。

為統籌推進規劃實施,按時完成規劃任務,《方案》要求各單位明確職責分工,切實加快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地方支持,按時完成規劃任務。

(責編:武亞東)

相關焦點

  • 氣象雷達發展專項規劃(2017-2020年)內容是什麼?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專項規劃編制的要求,中國氣象局完成了《氣象雷達發展專項規劃(2017-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的編寫工作。在《規劃》的編制過程中,中國氣象局召開了專家論證會聽取專家意見,並徵求了水利部、民航總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部門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委託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進行了評估。中國氣象局根據各方面意見對《規劃》進行了修改完善,並與相關專項規划進行了銜接。
  • 2020年中國氣象探測系統行業市場規模與發展趨勢分析:近地軌道小型...
    這主要由於根據2017年6月中國氣象局公布的《國家地面天氣站布局優化方案》,從近6萬區域氣象觀測中和行業部門觀測站中遴選出8174個站點,補充進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隊伍,導致區域自動氣象站點數量下滑。初步預測2019年,中國區域自動氣象站點數量為53430個左右。
  • 中國院士攻克黑科技雷達,性能遠超地波雷達,覆蓋範圍達地球一半
    >【諸葛小徹軍情觀察第2846期】近日,據媒體報導,中國院士攻克了黑科技雷達,據悉,新型雷達是在地波雷達的基礎上,採用了全新概念「高頻地波超視距」,可實現對海上以及空中目標的超視距探測,其性能遠超地波雷達,覆蓋範圍達到地球的一半,專門對付隱身戰機。
  • 福建:用新一代氣象雷達探測林火
    這種把天氣雷達探測應用於日常林火監測、預警及火災撲救指揮的舉動屬全國首創。2016年,國家林業局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組織專家到福建省調研天氣雷達森林火災監測預警工作時,提出要將此成果在江西吉安、廣東梅州等地進行試點應用推廣。
  • 能探測隱身戰機和彈道飛彈!亞洲強國自製雷達,範圍覆蓋美軍基地
    近日,伊朗半官方的塔斯尼姆通訊社報導,伊朗高級軍事領導人於周日(4月19日)視察了兩座自研的新型3D相控陣雷達陣地,並且宣稱這兩座雷達的測試範圍可有效覆蓋到附近的美軍基地,這對於伊朗的國防安全保障大有助益。
  • 2020年市氣象局綜合考評工作完成情況表
    責任單位:市氣象局目標名稱考核內容及指標完成情況預報準確率短期預報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88%。確保重大災害性天氣不漏報,監測不失誤;完成全市性的重大活動及春節春運等重大節日的氣象保障工作。與市綜治辦多次對接,預警直達網格已形成發布規則,印發《關於發揮網格化管理服務優勢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的通知》(杭治辦[2020]5號)。擴大全媒體發布覆蓋面,今年以來新增顯示屏1035塊。智慧城市氣象服務開展智慧城市氣象觀測與服務全國試點。
  • 國產氮化鎵獲獎 這個技術可讓055、殲20雷達探測距離更遠,威力更強
    5月11日,國內三代半導體(氮化鎵)團隊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表明國內在三代半導體方面取得了技術突破,為國產電子裝備性能提高和升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氮化鎵(GAN)器件與現有砷化鎵(GAAS)器件相比,功率更大,耐熱性更好,是新一代有源相控陣雷達首選。有人曾經這樣形容GAN器件重要性,如果說2020年之後雷達進入了有源相控陣時代,那麼2025年之後,有源相控陣將會進入GAN時代。
  • 天氣雷達觀測
    根據國際氣象探測的發展趨勢和我國氣象探測的實際需求,中國氣象局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進行中國第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網的建設,以1999年12月建立的合肥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站為標誌,到2008年初已經建成由130多部雷達組成的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網。
  • 外軍關注中國反隱身雷達,稱中國最早解決米波雷達探測精度問題
    據他介紹,儘管高頻雷達可以探測甚至跟蹤隱形飛機到一定程度,但它的精確度不足以引導武器。HF波段雷達的問題在於它們具有非常長的脈衝寬度和非常低的脈衝重複頻率[PRF]。這意味著HF在精確確定範圍,高度和精確方向方面非常差。確實,雷達分辨單元可能有幾英裡寬。他補充說,雷達只能提示其他傳感器來搜索空域或將戰鬥機引導到大致定義的搜索區域。
  • 福建:利用氣象雷達「巡山捕火」
    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發射功率大、接收機靈敏度高,可以探測到很弱的回波。基於此,福建省氣象局意識到,如果能準確識別、科學判斷雷達探測到森林火災升騰起來煙塵的反射回波,再加上6分鐘一次的雷達回波產品,其在森林火災監測方面的優勢將遠遠大於衛星等其他手段。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從1975年北京--香港的氣象電報電路開始,內地與香港在氣象方面的合作逐漸密切。香港回歸20年來,雙方的溝通合作更加暢通,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為推動區域氣象合作和區域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支撐。
  • 小型雷射雷達測風能力比對試驗結束
    比對試驗將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氣象保障服務提供都卜勒測風雷射雷達選型依據和高精度測風服務保障。  據悉,此次比對試驗小組由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以下稱探測中心)牽頭,北京市氣象局、河北省氣象臺、深圳市國家氣候觀象臺、天津市氣象探測中心和福建省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參與,在深圳和張家口兩個試驗場地對國內10個廠家13部及芬蘭維薩拉2部,共15部小型相干都卜勒雷射測風雷達進行了近3個月的比對。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其中,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覆蓋通道較以往儀器數量增加了70多倍,可使登陸颱風等高影響天氣預報時效進一步提前。  利用靜止衛星的全天候觀測優勢,自2012年開始,中國增加了衛星靈活加密觀測業務,觀測間隔時間可達6分鐘一次。
  • 廈門天氣雷達將有升級版 曾使用四代天氣雷達
    新中國成立66年多來,氣象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尤其在氣象科技、預報水平方面更是不亞於世界氣象大國。廈門,一直站在中國氣象進步的前沿,新中國氣象的進步,總能在廈門氣象臺(局)找到其蹤影,其中天氣雷達的發展也是技術進步的一個縮影。
  • 福建:氣象雷達給青山綠水「體檢」
    中國氣象報記者湯珺琳  近年來,福建省氣象局創新利用都卜勒天氣雷達對森林火災實時探測,每6分鐘給「青山綠水」做一次全方位「體檢」。  「每隔6分鐘,對半徑200多千米、方圓10多萬平方千米的區域進行一次掃描探測,藉助雷達的火災回波可以更準、更早地發現林火,比目前其他探測手段早了30分鐘至兩小時,提高了森林火災撲救的效率。」龍巖市氣象局紅尖山雷達站站長張深壽說。  福建森林覆蓋率65.95%,長期保持全國第一。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從1975年「北京-香港」的氣象電報電路開始,內地與香港在氣象方面的合作逐漸密切。香港回歸20年來,雙方的溝通合作更加暢通,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為推動區域氣象合作和區域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支撐。
  • 氣象現代化大盤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截至2017年底,全國有198部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業務運行,近地面覆蓋範圍約220萬平方公裡,基本覆蓋全國氣象災害易發區和服務重點區,實現6分鐘一次的數據實時傳輸和全國及區域聯網拼圖。  氣象數據共享範圍不斷擴大  上世紀80年代 氣象部門向民政、國土、環境等十餘個行業部門實時傳輸氣象信息,每日傳輸共享的數據量達600GB。  2001年 中國氣象局開始建設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
  • 中國氣象局啟動三級應急響應
    針對此次降雨過程,5日10時,中央氣象臺將暴雨預警升級為黃色,持續發布強對流天氣預警,中國氣象局分別與水利部、自然資源部聯合發布山洪災害氣象預警、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實現四預警齊發。  入汛以來,全國平均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6%,南方暴雨過程頻發,共出現12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特別是6月以來,南方地區接近60%的縣(市)出現暴雨天氣,廣西陽朔、貴州惠水、雲南馬關、重慶南川等9縣(市)日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
  • 中國氣象局發布會介紹7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徵等情況
    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大運會氣象保障服務工作,成立了以矯梅燕副局長為組長的2011年深圳大運會氣象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先後三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大運會氣象保障服務工作,落實中國氣象局各相關單位、泛華南地區氣象部門支持大運會氣象服務工作的具體任務。
  • 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全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
    為進一步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的作業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益,推進人工影響天氣科學、協調、安全發展,中國氣象局組織制訂了《全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發展指導意見》。中國氣象局2014年10月24日全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發展指導意見人工影響天氣是指為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