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wlj 圖 / 教育部官網
來源:教育部官網 研學頭條
編輯按:近日,教育部在答覆全國人大代表對「關於進一步補齊我國研學旅行短板的建議」以及「關於加強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加強非物質文化傳承教育的建議」時教育部透露:
正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研究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教育收費管理的意見》,其中將明確,學校為在校學生組織開展研學旅行、社會實踐等活動,可根據自願和非營利原則收取服務性費用和代收費。
同時,提出交通、鐵路、文化、旅遊等部門應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給予優惠政策。
教育部也將繼續推動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加強組織領導,豐富研學資源特別是非遺研學資源,開發研學線路和課程,推動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與非遺文化傳承教育緊密結合。
教育部高度重視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統籌各方資源,支持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建設,推動研學實踐活動的開展。
1
加強組織領導。
2016年,教育部會同10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納入教育教學計劃、建設研學旅行基地、加強組織管理、健全經費籌措機制、落實安全責任」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明確的工作要求。
特別強調各地要制訂科學有效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安全保障方案,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責任落實、事故處理、責任界定及糾紛處理機制,實施分級備案制度,做到層層落實,責任到人。
學校負責確認出行師生購買意外險,必須投保校方責任險,與家長籤訂安全責任書,與委託開展研學旅行的企業或機構籤訂安全責任書,明確各方安全責任。
同時,明確了旅遊、交通、公安、食品藥品監管、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等各部門安全工作職責,構建了安全責任體系,為研學旅行安全開展保駕護航。
針對研學旅行中高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市場監管、文化旅遊等部門進一步加強了旅遊景區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嚴防嚴管嚴控群體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確保學生研學旅行的食品安全。
2
提高研學旅行服務質量。
教育部充分利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設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營地)。
先後組織遴選了622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基本形成了以基地為站點、營地為樞紐的研學實踐教育網絡。
同時,依託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搭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網絡平臺,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提供高質量、常態化的資源支撐。
推動主流媒體深入宣傳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的有關政策文件,宣傳有關地方、場所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經驗做法。
如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愛上博物館》等一批高質量的紀錄片、專題節目等,受到學生及家長的廣泛歡迎。各地研學旅行活動也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普遍好評。
3
加強專業人才培養。
教育部始終重視中小學綜合實踐教師培訓工作。
連續多年在「國培計劃」示範項目中設置綜合實踐學科教師培訓項目,幫助提高中小學綜合實踐學科教師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
在2019年「國培計劃」示範項目中,設置了國家級骨幹教師高級研修項目,遴選組織綜合實踐等學科骨幹教師和教研員,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課程改革能力。
為加強研學旅行專業人才培養,2019年增補設置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高職專業。
主要面向旅行社、相關旅行景區(點)、文博場館、公共文化場館、研學旅行營地(基地)等企事業單位,培養從事研學旅行運營、設計、諮詢、營銷、方案實施等工作的技術技能人才。
在1+X證書制度試點過程中,遴選發布研學旅行策劃與管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生培訓和考核工作正陸續開展。
4
完善經費籌措機制。
目前,教育部正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研究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教育收費管理的意見》。
明確提出學校在完成正常的保育、教育教學任務外,為在校學生提供學習、生活所需的相關便利服務,以及組織開展研學旅行、社會實踐等活動。
對應由學生或學生家長承擔的部分,可根據自願和非營利原則收取服務性費用。
相關服務由學校之外的機構或個人提供的,學校可代收代付相關費用。學校服務性收費和代收費具體政策,由各省制定。
下一步,教育部將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研學實踐教育管理制度,推動建立研學旅行市場聯合監管機制,研製《中小學研學實踐活動指南》,推動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在各地各校有序、有效開展。
在提到加強研學旅行、加強非遺傳承教育時,教育部展開指出:
5
明確發展規劃。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納入教育教學計劃、建設研學旅行基地、加強組織管理、健全經費籌措機制、落實安全責任」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明確的工作要求。
要求各中小學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要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避免「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現象。
要求學校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
6
支持基(營)地建設。
「十三五」期間,教育部充分利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設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營)地。
先後組織遴選了622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其中包括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等百餘家文博單位。
各基(營)地的課程開發和線路設計充分體現特色化、差異化、實踐性、教育性,積極推進非遺與研學旅行融合發展。
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啟動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徵集活動,徵集包括非遺研學遊、體驗遊等非遺主題旅遊線路。
鼓勵支持各地依託國有戲曲藝術院團、民俗博物館、地方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設立非遺研學旅行基地等。
指導各地積極探索開展非遺研學旅行工作,如浙江省紹興市推出一批非遺研學旅行基地。
湖南雨花非遺館研學基地開發「我是非遺小傳人」系列研學課程,涵蓋扎染、竹編等多個非遺體驗項目。
7
完善保障舉措。
為保障研學旅行順利開展,《意見》提出各地可採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籌措經費,探索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
同時,提出交通、鐵路、文化、旅遊等部門應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給予優惠政策。
下一步,教育部將繼續推動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加強組織領導,豐富研學資源特別是非遺研學資源,開發研學線路和課程,推動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與非遺文化傳承教育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