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是如何實現教育目標的

2020-12-06 騰訊網

文 /吳水田、易靜玉 圖 / 網絡

來源:江蘇商論

1

情境認知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前後的「軸心時代」,東西方哲學家對「人類是如何認識世界的」這一問題的思考,衍生出不同的認知觀。到20世紀初,以「刺激-反應」為核心的行為主義認知是主流的認知觀。

行為主義範式指導下的動物「刺激-反應」實驗並不能判斷能否推及至人的行為認知。二戰後隨著心理學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行為認知提出更多質疑,推動了「認知革命」的發展,以計算機建模為基礎的信息加工理論成為認知理論的主流。

但哲學家最先對信息加工理論提出疑惑,心智體驗如何用計算機解釋?於是情境認知得以出現。

情境認知理論則將「情境」因素帶到大眾視野,它認為情境在人的認知和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境是一切認知活動的基礎。而研學旅行迅速發展以後,研學旅行產品良莠不齊,有些「只遊不學」成為春秋遊產品,有些「只學不遊」成為校外的「教學課堂」。

從研學旅行的本質來看,應是將中小學生帶入現實的學習情境之中,達到「遊」與「學」的高度統一,實現教育目標。

從情境認知理論來看,對學習情境的把握,對學習活動的設計,可促進學生對教育目標的認知,進而實現研學旅行的教育功能。

2

情境認知理論強調了情境在認知中的作用,它認為情境是一切認識活動的基礎,認知過程也是在情境中發生,對人的認知研究離不開情境。

情境認知在不同學科中有不同內涵。教育心理學中有「實踐場」,即為了達到一種學習目標而設置、創設的功能性學習情境或環境。

如學校的實驗室、課堂等,都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建設成為與實際問題產生及解決情境相似的仿真環境或者虛擬環境。人類學研究中有「實踐共同體」,即在同一個活動系統中,活動相關者能夠清楚他們所處的環境、所做的事情、所產生的意義以及相互理解,但是共同體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同時存在。

「實踐共同體」並非單向指學習者情境中學習,而是指學習者在與情境互動中學習,學習者可以改變情境。

不管是從人類學視角還是心理學視角,抑或作為一種學習理論,情境認知的核心假設不變:認知是個體在與其所處環境的動態耦合中湧現出來的,非個體自身的內化後產物。

由此可見情境認知理論的四大特點:認識的交互、即時、動態和普遍性。

綜上所述,情境認知理論發展至今,彌合了認知研究中二元論造成的人與環境的分裂,成為認知研究重要的分支,在不同領域研究中被賦予不同的理論內涵。

本文結合上述觀點,認為情境認知理論主要指認知活動是由情境決定的,情境是一切活動的基礎。人在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互動中,對意義進行建構,進而產生認知、形成知識。在整個互動過程中,以往經驗和具身感知發揮關鍵性作用。而這個情境具有生態學效度,即情境的開放、實際、日常、複雜等特性,不一定是人為設置的,更多地處於自然狀態。

3

研學旅行的首要目的是實現教育目的,在實現教育目的的過程中,需要客觀的學習情境和社會、師生的互動支持以及學生的自身學習狀態,這一學習機制,可從眾多學習理論和學習視角中窺知。

經驗學習、情境學習、建構主義等是最貼近研學旅行的學習機制。

建構主義關注學生內部建構知識的過程,通過對外界環境的感知,調用以往經驗,從內部建構自身知識和外界意義以及自身與外界的聯繫,從而獲得知識。優勢行動價值也關注於學生自身帶有的品質,個人品質對學習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兩者主要關注個體特徵和經驗學習,但從研學旅行的特徵來看,學習的情境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是個人和社會或物理情境之間聯繫的屬性以及互動的產物,情境體驗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自然環境,能夠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情緒。

因此,在研學旅行的設計中對目的地進行取捨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不同類型的目的地其學習內容是大不相同的,一方面需要結合教學目的和目的地特有資源進行選取,另一方面需要考察目的地關鍵要素的配置及供給方式,如景區解說是否有助於旅遊者加深對景區的了解。

除了與自然環境互動,還有社會環境的互動,社會環境也包括人,研學通過構建學習共同體,實現與社會環境的互動,在與情境的交互過程中,認知產生,形成知識,實現教育的目標。在社會環境互動環節,關於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就會體現設計的精髓和價值,如對博物館類的研學,如果僅有參觀講解則並不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在研學旅行的設計中必須要以引發學生興趣為原則,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目的,那麼研學導師則成為觸動學生產生認知的關鍵人物。研學導師既不是導遊也不是教師,而是兩者的結合,既能傳授教學知識,亦能趣味講解、帶動學習氛圍。

目前為止,已有研學導師證、研學導師培訓等,對研學導師的管理體系正在加快建立。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產生認知,習得知識,最終學習效果仍需要進一步進行實證研究,但能夠得到驗證的是,此次的研學旅行為下一次研學旅行提供了經驗。

情景認知理論體現在研學旅行的各個環節,由此可以清晰地看見研學旅行的教育功能實現路徑,即研學目的地的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與情境的互動、研學導師的引導中產生認知,研學旅行以學生習得經驗和學識而結束,並為下一次研學提供經驗。

4

學習理論來自認知科學、人類學、腦學科、心理學、教育學等各種不同領域,形成學習理論的各種 不同理論分支。

其中旅遊式學習理論主要來自經驗學習、情景認知學習、建構主義學習和轉化學習等理論。

結合研學旅行的自身特點,情景認知理論是較為貼切的分析理論,情境認知分布於研學旅行的各個環節,研學的教育功能也通過這幾個步驟得以實現:

研學旅行的目的地選擇直接影響學生與自然 環境的互動效果;

研學課程的設計則直接影響學生 與社會環境的互動;

師生、生生的學習共同體建立是產生認知的重要環節,在此環節對研學導師有較高的要求;

課程結束後的學習效果測評也是對認知結果的檢驗,目前還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來進行指導。

同時,也可看出研學旅行的主要特點:基於情境體驗進行學習、構建學習共同體進行學習等。

如何將學生需求與教育目標相結合、學生興趣與情境設計相結合、學習效果與情境測評相結合等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

作者:吳水田、易靜玉,作者單位:廣州大學旅遊學院。原標題《情境認知視角下研學旅行的特徵及其教育功能實現》。

相關焦點

  • 教育存在論視域下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分析
    但是薛保紅在《研學旅行是等不起的素質教育》一文中揭露的現狀,卻表明當前研學旅行在實踐層面教育性極度缺失:簡單的「教育+旅遊」、粗放的「講解+參觀」、拼湊的「主題+活動」、隨意的「景點+課本」、誇大的「宣傳+包裝」,導致研學旅行的本意被扭曲和誤讀,有走向「旅遊化、形式化、生意化、功利化」的趨勢,必須加以糾正並引導其回歸發展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實現育人目標的正確軌道上。
  • 開展研學旅行,選擇目的地很重要
    從研學旅行的本質來看,應是將中小學生帶入現實的學習情境之中,達到「遊」與「學」的高度統一,實現教育目標。從情境認知理論來看,對學習情境的把握,對學習活動的設計,可促進學生對教育目標的認知,進而實現研學旅行的教育功能。
  • 研學觀察|國家研學旅行政策新解讀
    研學旅行中最重要的是安全,《研學旅行服務規範》中「安全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參考意義,摘錄整理如下:  研學旅行安全管理制度體系:a)研學旅行安全管理工作方案;b) 研學旅行應急預案及操作手冊;c) 研學旅行產品安全評估制度;d) 研學旅行安全教育培訓制度。
  • 研學旅行教育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設計和實施研學旅行課程,也是我國國情的客觀要求。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社會生活方式變革不斷加劇的社會背景下,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克服片面的書本教育的弊端,引導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培養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以適應學習化時代、信息社會和我國改革開放時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適應每個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
  • 完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研學旅行育人作用
    孟奕爽 許春曉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主要面向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有利於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研學旅行有哪些「坑」?如何回歸實踐育人初衷?
    研學旅行有哪些「坑」?如何回歸實踐育人初衷?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 題:研學旅行有哪些「坑」?如何回歸實踐育人初衷?
  • 巫溪縣啟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
    >  巫溪報訊(記者 喬金平)7月3日,為期一周的巫溪縣首批中小學研學之旅圓滿結束,紅路小學3-5年級60餘名師生從紅池印象研學旅行基地快樂歸來。  本次研學旅行由紅路小學、縣人武部、重慶上善青少年安全教育發展中心等單位共同開展,包括重溫歷史、科學探尋、自然體驗、安全教育等環節。
  • 《黃山市研學旅行管理暫行辦法》頒布
    研學旅行協會應制定行業服務標準,為研學旅行團隊配備相應的安全員、輔導員、研學指導師、導遊員、帶隊老師和醫療人員,規... 4月7日,《黃山市研學旅行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頒布,對開展研學旅行的組織機構、基地(營地)、研學旅行活動的交通、住宿、餐飲等多方面,制定了詳細規定,進一步規範我市的研學旅行活動。
  • 長沙全家聯研學旅行指導師
    全家聯介紹北京全家聯國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研學旅行和家庭教育的現代教育公司,總部位於北京市大興區。公司內設研學旅行人才事業部、研學旅行大數據事業部、家庭教育人才事業部、教育軟體事業部四個業務部門。
  • 教育部:多部門對研學旅行給予優惠政策 研學旅行收費將出新規
    2016年,教育部會同10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納入教育教學計劃、建設研學旅行基地、加強組織管理、健全經費籌措機制、落實安全責任」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明確的工作要求。
  • 關於印發自治州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緊緊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人才培養目標,通過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著力提高中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奠定人才基礎。3.規範研學旅行實施方式。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要做到目標明確、過程嚴謹、活動有效,避免發生「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現象。
  • 簡述研學旅行中師生配比及研學輔導員素質
    2、每 20 位學生配置一名帶隊老師,帶隊老師全程帶領學生參與研學旅行各項活動。承辦方(通常指活動的接待方,一般以旅行社居多)人員配置1、應為研學旅行活動配置一名線路規劃人員,負責制定研學旅行教育工作計劃,負責統籌協調研學旅行各項工作。
  • 中國AOPA正式發布國內首項中小學生航空研學旅行標準
    航空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應對上述基礎設施的維護做出安排,並 定期進行檢查,以控制潛在的安全、功能、性能等方面的風險。6.4 航空教育專業設施為實現航空特色教育目標,航空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需要建設以 下專業設施:(1)小型航空科技館。館內基準使用面積為 600 平方米,包括展示區和體驗區。
  • 教育部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公布
    一、重要意義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 教育部、國家旅遊局等11部門聯合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
    一、重要意義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 提高研學旅行質量的關鍵是什麼?須念好這「五字真經」
    研學旅行是中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和形式,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是發展素質教育的必要載體。 因此,研學旅行不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二者的簡單相加,而是要藉助課程使二者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研學旅行與學校教育銜接互補的實踐育人作用,使旅行體驗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和延伸,使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提升學科知識的學習和能力,讓教育回歸生活的本位。
  • 研學旅行行程安排的基本邏輯與注意事項
    研學旅行行程安排既要保證學生能有研學收穫還要體驗旅行的快樂,所以行程安排就需要張弛有度,其中的細節把控非常考驗研學旅行設計者的能力,鑑於氣候、路況等突發因素,還需對行程進行不斷的調整,那麼行程安排就需要有預案,研學旅行行程設計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拆分和模塊化設計,只有這樣的方案設計
  • 設免責條款、學校不籤合同……研學旅行如何保證安全?
    然後,研學合同上的甲方代表,也就是一家旅遊公司的項目負責人,向家長們介紹了這次研學活動的依據和具體安排。 該項目負責人介紹,研學的依據是教育部印發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倡導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
  • 培訓基地巡禮| 河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頂崗實習、研學教育,國...
    ▲河北省科協、所在縣教育局、實習基地中小學(UGS聯合體)共同參加頂崗實習科普展現場03緊扣育人目標,找準研學在學校課程架構中的定位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和國家政策的推動,研學旅行逐漸在社會上盛行,並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追捧。
  • 用優質研學旅行課程為青少年核心素養發展奠基
    我國的基礎教育經歷了從核心知識到核心能力再到核心素養三個發展階段,指向核心素養發展的課程是當下時代發展的潮流,更是課程改革理論的導向,所以,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中需要減少對知識的填鴨式輸灌,增加學習方法的傳授指導,提升課程的延展力,更要從教育的本質出發,面向生活、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