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研學旅行,選擇目的地很重要

2020-12-05 行軒說

情境認知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前後的「軸心時代」,東西方哲學家對「人類是如何認識世界的」這一問題的思考,衍生出不同的認知觀。到20世紀初,以「刺激-反應」為核心的行為主義認知是主流的認知觀。

行為主義範式指導下的動物「刺激-反應」實驗並不能判斷能否推及至人的行為認知。二戰後隨著心理學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行為認知提出更多質疑,推動了「認知革命」的發展,以計算機建模為基礎的信息加工理論成為認知理論的主流。

但哲學家最先對信息加工理論提出疑惑,心智體驗如何用計算機解釋?於是情境認知得以出現。

情境認知理論則將「情境」因素帶到大眾視野,它認為情境在人的認知和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境是一切認知活動的基礎。而研學旅行迅速發展以後,研學旅行產品良莠不齊,有些「只遊不學」成為春秋遊產品,有些「只學不遊」成為校外的「教學課堂」。

從研學旅行的本質來看,應是將中小學生帶入現實的學習情境之中,達到「遊」與「學」的高度統一,實現教育目標。

從情境認知理論來看,對學習情境的把握,對學習活動的設計,可促進學生對教育目標的認知,進而實現研學旅行的教育功能。

情境認知理論強調了情境在認知中的作用,它認為情境是一切認識活動的基礎,認知過程也是在情境中發生,對人的認知研究離不開情境。

情境認知在不同學科中有不同內涵。教育心理學中有「實踐場」,即為了達到一種學習目標而設置、創設的功能性學習情境或環境。

如學校的實驗室、課堂等,都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建設成為與實際問題產生及解決情境相似的仿真環境或者虛擬環境。人類學研究中有「實踐共同體」,即在同一個活動系統中,活動相關者能夠清楚他們所處的環境、所做的事情、所產生的意義以及相互理解,但是共同體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同時存在。

「實踐共同體」並非單向指學習者情境中學習,而是指學習者在與情境互動中學習,學習者可以改變情境。

不管是從人類學視角還是心理學視角,抑或作為一種學習理論,情境認知的核心假設不變:認知是個體在與其所處環境的動態耦合中湧現出來的,非個體自身的內化後產物。

由此可見情境認知理論的四大特點:認識的交互、即時、動態和普遍性。

綜上所述,情境認知理論發展至今,彌合了認知研究中二元論造成的人與環境的分裂,成為認知研究重要的分支,在不同領域研究中被賦予不同的理論內涵。

本文結合上述觀點,認為情境認知理論主要指認知活動是由情境決定的,情境是一切活動的基礎。人在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互動中,對意義進行建構,進而產生認知、形成知識。在整個互動過程中,以往經驗和具身感知發揮關鍵性作用。而這個情境具有生態學效度,即情境的開放、實際、日常、複雜等特性,不一定是人為設置的,更多地處於自然狀態。

研學旅行的首要目的是實現教育目的,在實現教育目的的過程中,需要客觀的學習情境和社會、師生的互動支持以及學生的自身學習狀態,這一學習機制,可從眾多學習理論和學習視角中窺知。

經驗學習、情境學習、建構主義等是最貼近研學旅行的學習機制。

建構主義關注學生內部建構知識的過程,通過對外界環境的感知,調用以往經驗,從內部建構自身知識和外界意義以及自身與外界的聯繫,從而獲得知識。優勢行動價值也關注於學生自身帶有的品質,個人品質對學習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兩者主要關注個體特徵和經驗學習,但從研學旅行的特徵來看,學習的情境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是個人和社會或物理情境之間聯繫的屬性以及互動的產物,情境體驗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自然環境,能夠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情緒。

因此,在研學旅行的設計中對目的地進行取捨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不同類型的目的地其學習內容是大不相同的,一方面需要結合教學目的和目的地特有資源進行選取,另一方面需要考察目的地關鍵要素的配置及供給方式,如景區解說是否有助於旅遊者加深對景區的了解。

除了與自然環境互動,還有社會環境的互動,社會環境也包括人,研學通過構建學習共同體,實現與社會環境的互動,在與情境的交互過程中,認知產生,形成知識,實現教育的目標。在社會環境互動環節,關於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就會體現設計的精髓和價值,如對博物館類的研學,如果僅有參觀講解則並不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在研學旅行的設計中必須要以引發學生興趣為原則,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目的,那麼研學導師則成為觸動學生產生認知的關鍵人物。研學導師既不是導遊也不是教師,而是兩者的結合,既能傳授教學知識,亦能趣味講解、帶動學習氛圍。

目前為止,已有研學導師證、研學導師培訓等,對研學導師的管理體系正在加快建立。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產生認知,習得知識,最終學習效果仍需要進一步進行實證研究,但能夠得到驗證的是,此次的研學旅行為下一次研學旅行提供了經驗。

情景認知理論體現在研學旅行的各個環節,由此可以清晰地看見研學旅行的教育功能實現路徑,即研學目的地的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與情境的互動、研學導師的引導中產生認知,研學旅行以學生習得經驗和學識而結束,並為下一次研學提供經驗。

學習理論來自認知科學、人類學、腦學科、心理學、教育學等各種不同領域,形成學習理論的各種不同理論分支。

其中旅遊式學習理論主要來自經驗學習、情景認知學習、建構主義學習和轉化學習等理論。

結合研學旅行的自身特點,情景認知理論是較為貼切的分析理論,情境認知分布於研學旅行的各個環節,研學的教育功能也通過這幾個步驟得以實現:

研學旅行的目的地選擇直接影響學生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效果;

研學課程的設計則直接影響學生與社會環境的互動;

師生、生生的學習共同體建立是產生認知的重要環節,在此環節對研學導師有較高的要求;

課程結束後的學習效果測評也是對認知結果的檢驗,目前還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來進行指導。

同時,也可看出研學旅行的主要特點:基於情境體驗進行學習、構建學習共同體進行學習等。

如何將學生需求與教育目標相結合、學生興趣與情境設計相結合、學習效果與情境測評相結合等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

文章來源:《江蘇商論》原文標題:《情境認知視角下研學旅行的特徵及其教育功能實現》。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焦點

  • 讓行走課堂「活」起來——安源區中小學廣泛開展研學旅行
    大田小學開展「親近自然童心飛揚做新時代好少年」研學旅行  通濟小學開展「探索地質歷史傳承非遺文化」研學旅行  彭清華  「走,走,走走走,我們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遊。白雲悠悠,陽光柔柔,青山綠水一片錦繡……」近一段時間來,安源區各中小學分期進行了研學旅行,有計劃地鍛鍊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從而激發愛自然、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北星小學:紅色之旅  近日,北星小學的同學們來到蓮花,先後參觀了甘祖昌將軍故居、一枝槍紀念館、甘祖昌龔全珍事跡展覽館。
  • 研學旅行行程安排的基本邏輯與注意事項
    例如:從8點開始,安排參加研學旅行的孩子們在集合點集合,統一乘車或徒步前往研學目的地,到達目的地組織簡單的開營儀式,分組、強調紀律安全,確保一個好的開頭,為全天活動安全有序打好基礎;到達目的地後安排研學內容,課程設計者要結合孩子們的學習規律,明白孩子的注意力能集中的時間最多不超過25分鐘,所以在一個研學知識點的授課時間安排上需要注意不超過
  • 研學旅行是如何實現教育目標的
    情境認知理論則將「情境」因素帶到大眾視野,它認為情境在人的認知和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境是一切認知活動的基礎。而研學旅行迅速發展以後,研學旅行產品良莠不齊,有些「只遊不學」成為春秋遊產品,有些「只學不遊」成為校外的「教學課堂」。
  • 獅子小學開展研學旅行活動
    2020年秋季研學旅行活動。     一、二、三年級學生在永川樂和樂都開展了一天的研學旅行活動     四、五、六年級學生在大足龍水湖基地開展了兩天一夜的研學活動同學們身穿中國傳統服裝,學國學經典,習傳統禮儀,懂尊師重道;篝火晚會,充滿自信的歌聲,充滿朝氣的舞姿,同學們各自展示著十八般武藝……     本次研學旅行活動
  • 研學觀察|國家研學旅行政策新解讀
    《教育部等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  (教育部於2016.11.30發布)  解讀: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 教育部:多部門對研學旅行給予優惠政策 研學旅行收費將出新規
    >正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研究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教育收費管理的意見》,其中將明確,學校為在校學生組織開展研學旅行、社會實踐等活動,可根據自願和非營利原則收取服務性費用和代收費。同時,明確了旅遊、交通、公安、食品藥品監管、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等各部門安全工作職責,構建了安全責任體系,為研學旅行安全開展保駕護航。針對研學旅行中高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市場監管、文化旅遊等部門進一步加強了旅遊景區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嚴防嚴管嚴控群體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確保學生研學旅行的食品安全。
  • 「我和我的家鄉研學遊」紀實|依託本地資源開展研學旅行
    來自:吉林市教育局原標題:市十三中學八年級「我和我的家鄉研學遊」紀實為響應教育部及省、市文件要求,結合學校八年級學生課外及鄉土知識匱乏的實際,本著書本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理念,使學生能夠走出去、看得到、學進去,市十三中學於10月10日至14日,開展了「我和我的家鄉研學遊
  • 教育部、國家旅遊局等11部門聯合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
    一、重要意義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 教育部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公布
    一、重要意義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 簡述研學旅行中師生配比及研學輔導員素質
    2、每 20 位學生配置一名帶隊老師,帶隊老師全程帶領學生參與研學旅行各項活動。承辦方(通常指活動的接待方,一般以旅行社居多)人員配置1、應為研學旅行活動配置一名線路規劃人員,負責制定研學旅行教育工作計劃,負責統籌協調研學旅行各項工作。
  • 完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研學旅行育人作用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來,我省研學旅行快速發展,截至2019年底,建設認定了300多個具有良好示範帶動作用的省、市(州)研學旅行基地,打造了一批研學旅行精品線路,開發出一批富有湖湘特色的研學課程,育人效果突出。
  • 研學旅行教育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設計和實施研學旅行課程,也是我國國情的客觀要求。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社會生活方式變革不斷加劇的社會背景下,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克服片面的書本教育的弊端,引導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培養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以適應學習化時代、信息社會和我國改革開放時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適應每個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
  • 巫溪縣啟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
    >  巫溪報訊(記者 喬金平)7月3日,為期一周的巫溪縣首批中小學研學之旅圓滿結束,紅路小學3-5年級60餘名師生從紅池印象研學旅行基地快樂歸來。  本次研學旅行由紅路小學、縣人武部、重慶上善青少年安全教育發展中心等單位共同開展,包括重溫歷史、科學探尋、自然體驗、安全教育等環節。
  • 關於印發自治州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教育行政部門要幫助和指導中小學校開展研學旅行工作。
  • 教育存在論視域下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分析
    摘 要研學旅行是教育事業卻因缺乏教育性而被作為了旅遊業。課程視域下研學旅行與教育掛鈎卻又因課程化過度和課程化不足而阻礙了研學旅行發揮教育價值。教育存在論揭示研學旅行以質料多樣、可供選擇、可供體驗而具有教育性。
  • 《黃山市研學旅行管理暫行辦法》頒布
    《黃山市研學旅行管理暫行辦法》頒布 2020-04-14 09:31:13   來源:黃山日報
  • 江蘇明倫研學旅行集團
    明倫研學招募公告  一、企業名稱  江蘇明倫研學旅行集團  二、招募崗位  ;  4、在研學任務點給學生進行知識普及引導,管控隊伍紀律,關注學生身體狀況;  5、根據活動要求進行活動群內圖文播報;拍攝活動照片,編輯學生表現總結;  6、完成研學主控交代的其他工作任務。
  • ​七中:開展「做文明學生,創文明七中」活動②研學旅行讓實踐育人
    七中:開展「做文明學生,創文明七中」活動作者:段軻 張瑛         時間:2020年12月15日        七中美麗、人人光榮,七中文明、人人有責!在七中校園裡,講文明、守紀律、樹正氣、爭上進,已是學校的主旋律和好傳統。為進一步加強七中校園文明建設,我校開展「做文明學生,創文明七中」系列活動。
  • 如何利用地理開展研學?一篇文章就夠了
    編輯按: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但如何以地理為主線開展研學活動是很多研學從業者傷腦筋的問題。沒關係,小編今天為大家整理了以陝北流水地貌研學為例,從研學活動的設計原則、背景及目標、準備工作、具體實施和總結等方面去探討如何基於地理實踐力培養,設計中學地理研學活動。
  • 用優質研學旅行課程為青少年核心素養發展奠基
    研學旅行從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明確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段目標,其中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三個方面的目標都與研學旅行課程相關;課程學段包括小學學段、初中學段和高中學段,不同學段也有不同課程系統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