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監測中心首次開展海藻場水下調查,揭秘「水下森林」!

2020-07-25 i自然i海洋

海藻場是由在冷溫帶大陸架區的硬質底上生長的大型褐藻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群落所共同構成的一種近岸海洋生態系統,是與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並稱的近岸海域典型生態系統之一。海藻場中大規模海藻在水下生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水下森林」景觀,為很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的場所,同時也像森林一樣具有較高的初級生產力,可為海域食物鏈提供強有力的食物保障。那麼,你見過海藻場嗎?神秘的「水下森林」究竟是什麼樣子的?自然資源部北海監測中心的調查隊員帶你到青島外海的潮連島一探究竟。

潮連島

潮連島位於北緯35°53&34;,東經120°52&34;,面積0.25平方千米,距離青島市區約有40千米,是青島市離陸地最遠的海島。潮連島屬於無居民海島,受人類活動幹擾少,周邊生態系統保持較為完整,海藻場生態系統保護較好。

北海監測中心首次開展海藻場水下調查,揭秘「水下森林」!

青島潮連島

調查隊伍迎著朝陽出發,經過3個多小時的航程,到達了朝連島附近海域。此時的海面海況很好,水下能見度很高,非常適合開展潛水調查。做好下潛準備工作後,調查隊員出發了。

北海監測中心首次開展海藻場水下調查,揭秘「水下森林」!

調查隊員進行海藻場調查

下潛!

經過短暫的水面適應後,調查隊員開始下潛!5米、10米、15米,塵世的喧鬧一下子就消失了,耳朵裡能聽見的只有自己的呼吸聲。視線裡的世界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慢慢變得豐富多彩,映入眼帘的是水下壯觀的大片海藻場,好多熟悉又陌生的海藻成員,原來海藻們的家如此漂亮。

北海監測中心首次開展海藻場水下調查,揭秘「水下森林」!

海蒿子 江蘺

北海監測中心首次開展海藻場水下調查,揭秘「水下森林」!

褐舌藻 繩藻

北海監測中心首次開展海藻場水下調查,揭秘「水下森林」!

刺松藻 珊瑚藻(周邊)

先別只顧著欣賞美景,別忘記我們的調查任務,得把那些不認識的客人「請」回實驗室好好了解一番。

北海監測中心首次開展海藻場水下調查,揭秘「水下森林」!

水下採集海藻定性樣品

咦,前面趴著的美麗又安靜的海燕,悄悄躲起來的褐菖鮋,還有隱藏在迷惑性藻體中的大大的牙鮃魚,這些海藻場裡的常客們在我們調查隊員的身邊遊來遊去,巖石縫裡一隻大螃蟹(日本蟳)舉著鉗子像在「歡迎」我們。放心,調查隊員不帶你們回去,已經給你們拍照留念了。

北海監測中心首次開展海藻場水下調查,揭秘「水下森林」!

褐菖鮋 日本蟳

北海監測中心首次開展海藻場水下調查,揭秘「水下森林」!

許氏平鮋魚群 大瀧六線魚

潮連島海藻場調查

此次水下調查顯示,潮連島南北兩側水深10米之淺的海域均分布有較大面積的密集海藻場。島體北側海藻場主要分布於巖礁海底,海藻密集分布區域面積約0.07平方千米;南側海藻場主要分布於礁巖海底和砂質海底,海藻密集分布區域面積約0.15平方千米,海底海藻平均覆蓋度達90%以上,密集區海藻溼重生物量可達4千克/平方米。主要類群為紅藻和褐藻,支撐藻種為海蒿子,其他常見種類包括江蘺、裙帶菜、繩藻、石花菜、珊瑚藻、石蓴、褐舌藻、刺松藻、金膜藻、美麗異管藻和網地藻等。

通過水下觀測發現,海藻場中棲息著許氏平鮋、褐菖鮋、牙鮃、條石鯛、裸平鮋、花斑平鮋、馬面魨、日本蟳、脈紅螺、皺紋盤鮑、仿刺參、沙海蜇等10餘種海洋經濟生物。

北海監測中心首次開展海藻場水下調查,揭秘「水下森林」!

沙海蜇 裸平鮋

海藻場是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系統生產力、改善海洋生態狀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北海監測中心此次開展的潮連島水下海藻場潛水調查,在北海區當屬首例,也填補了青島近岸海域潮下帶海藻場生態學調查的空白。下一步,北海監測中心將繼續試點此項工作,探索海藻場調查的監測方法。

i自然全媒體

來源:自然北海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北海監測中心首次開展海藻場水下調查,揭秘「水下森林」!
    海藻場中大規模海藻在水下生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水下森林」景觀,為很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的場所,同時也像森林一樣具有較高的初級生產力,可為海域食物鏈提供強有力的食物保障。那麼,你見過海藻場嗎?神秘的「水下森林」究竟是什麼樣子的?自然資源部北海監測中心的調查隊員帶你到青島外海的潮連島一探究竟。
  • 自然資源部北海局開展近岸海域潮下帶海藻場水下調查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北海局了解到,近日,該局北海監測中心赴青島潮連島開展了海藻場水下調查工作。此次水下海藻場調查,在北海區當屬首例,亦填補了青島近岸海域潮下帶海藻場生態學調查的空白。
  • 中國首次全面普查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
    這將是中國首次對水下文物資源進行全國性普查。     記者從日前在青島召開的2007年全國文物局局長座談會上了解到,目前,廣東、海南、福建、浙江、山東、遼寧等許多省份已展開了沿海水下文物的調查工作。同時,隨著大運河保護工程的開展以及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一些沿河省份也開始展開內河水下文物的調查。
  • 中國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 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中國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 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9年10月29日11:35 就在開始不久的第三航段考察中,「大洋一號」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海龍2號」在東太平洋海隆「鳥巢」黑煙囪區觀察到罕見的巨大黑煙囪,並用機械手準確抓獲約7千克黑煙囪噴口的硫化物樣品。這一發現標誌著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和取樣研究的國家之一。
  • 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正式啟動
    為更好地傳承弘揚海洋文化和增強海權意識,按照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統一部署,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青島市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三家單位合作將於8-9月組織開展為期40天的2020年度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工作,將採用物理探測和潛水探摸相結合的調查方式,重點摸清前期搜集整理相關資料獲得的線索。
  • 圓明園「水下森林」如何建成?經多年水生態修復,北京原生物種回來了
    朱松梅攝■「水下森林」抑制藻類生長圓明園是一座大型水景園林,園內大大小小的水面30餘處,總面積121公頃,不少景觀因水而成。2007年之前,圓明園僅在春秋兩季可獲得京密引水渠的清水補給,但冬季,大部分景區都會幹涸,直到盼來清河第二再生水廠的補給,才得以重現昔日秀麗。但新的問題接踵而來。
  • 我國首次對內海內河及內湖水下文物進行全面普查
    新華社青島7月23日電(記者劉暢、董學清)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司長顧玉才日前對記者透露,包括中國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普查已作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一個專項在全國啟動。這將是我國首次對水下文物資源進行全國性普查。
  • 海檢中心水下設備實驗室波流實驗水槽
    為開展海洋設備水動力相關試驗,國家海洋設備質檢中心(山東)水下設備實驗室搭建完成波浪流體實驗水槽。
  • 【探索】中國水下機器人到底有多牛?
    也首次曝光,為我們展示了一片神奇的海底世界……   事實上,包括「發現」號和「深海勇士」號在內,我們國家研發的水下機器人已經形成了一個「家族」,這裡我們就來介紹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些成員。1982年,中國科學院正式立項,開展「智能機械在海洋中的應用研究」。   我們國家的第一臺水下機器人誕生於1985年,它叫「海人一號」(HR-01),是一臺有纜水下機器人。
  • 「水下攝影師」精準捕捉「海洋精靈」
    南方日報訊 (記者/張秀娟)「我們研發的浮遊生物原位成像儀已完成3次近海海試,累計獲得超過100類浮遊生物近100萬張照片,未來海洋生物學家和環境監測人員足不出戶就可以用手機實時監測海洋微生物!」8月1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深圳先進院」)的李劍平博士在南山書城舉辦的「創新知行薈」上,首次展出了海洋浮遊生物原位成像儀工程樣機,並介紹了未來基於生態浮標的海洋環境智能監測技術。「我們將於今年11月在大亞灣開展為期三個月的海試應用示範研究」,李劍平透露。這標誌著深圳市首個國家「十三五」科技部涉海領域重點研發專項的研發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 失落的文明 世界七大水下古城
    這些水下城市都是一夕之間被自然災害造就,它們對於研究人類文明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吸引了許多的科學家前去研究。那麼本期的城市文化,為你解析世界七大水下古城。據稱,亞歷山大市政府曾計劃提供水下古城奇蹟觀光旅遊。  印度坎貝灣「黃金城」  前幾年,科學家在印度海域發現9500年前的一處遠古水下廢墟。這處水下神秘古城具有完整的建築結構以及許多人體殘骸。
  • 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開展質量工作紀實
    原標題:每一個細節都不容小覷 「人、機、料、法、環」,全程把好關 應對天津港爆炸事故監測只是北海監測中心海洋環境監測眾多任務中的一個,是工作的一個縮影。 北海監測中心質量負責人張友篪告訴記者,不管是突發事件的應急監測,還是日常監測,北海監測中心必須做到人、機、料、法、環五個方面嚴格把控。 人,是指所有參與監測人員必須是合格人員、持證上崗。機,是指儀器、設備必須經過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檢定或校準。料,是指樣品採集、運輸、儲存,添加的試劑等必須符合相關要求。法,是指正確的樣品採集方法、實驗室分析方法等。
  • 國內最大海洋石油水下裝備試驗中心落成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26日電 近日,國內最大海洋石油水下裝備測試試驗中心在山東省東營市落成並投產,對解決海洋工程水下裝備在國產化過程中的「卡脖子」問題,打破國外的專利壟斷和技術封鎖,實現科技強國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 農村防汛預警平臺、無人機巡查、水下地形測量……鎮江新區:智慧...
    水面、水下做到全覆蓋應用,工作人員足不出戶就能遠程監測水情。「這是水位遙感監測系統,2個探頭分別對水位情況進行監測,同時將監測到的數據實時傳輸至水位遙測系統平臺。」鎮江新區城鄉建設局水務科相關人員介紹,通過這看似不顯眼的探頭,工作人員遠程就能在電腦或者手機APP上查看水位數據、水位漲落過程曲線圖。
  • 水下中國丨屏住呼吸,和呆萌的海龜一起潛入水下,尋找水下綠洲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一支年輕的創作團隊,獻上一部中國人自己的水下紀錄片,向祖國的江河湖海吶喊,履行《水下中國》三年前與祖國的約定。世界潮我看·水下中國——這是全球第一部從水下的視角看中國自然和人文的大型系列紀錄片,也是8K RED電影機首次應用在中國的水下世界。耗時三年,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上百次潛水拍攝,試圖為國人揭開中國水下的神秘面紗。
  • 知識窗▏對水下機器人(ROV),你知道多少?
    作業型ROV通過電纜獲得動力和控制信息,既能進行監測和探查,也是各種水下工具的平臺。一些製造商根據WROV執行任務的不同將WROV分為重型和超重型,也有的製造商將WROV歸類為調查型,因為它能搭載大量傳感器並具有很高的數據傳輸速度。WROV通常配置在配備ROV收放系統(Launch and Recovery System, LARS)的專用船舶上。
  • 全球水下無人系統發展現狀及關鍵技術
    該試驗系統由14個固定節點及數個移動節點組成, 包括2個傳感器節點、2個浮標網關節點和10個遙控聲吶中繼節點, UUV作為移動節點加入網絡, 網絡伺服器部署在岸基指揮中心。英國南安普敦海洋中心研製的海洋調查與監視水下航行器AutoSub是一個大潛深、遠航程的多用途水下航行器, 最大工作深度1 600 m, 航程500 km。
  • 全球7大神秘水下古城,一個比一個奢華
    近年,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水下古城。許多科學家認為水下古城其實是另一種古文明,也有科學家則認為是因地震等因素導致城市下陷。到底是一種神秘的古文明,還是已知的陸地文明,一時間眾說紛紜。印度水下黃金城印度海域有一座9500年前的水下古城,研究者認為其可能是印度克利須那神的水下城堡。古城中建築保留較為完整,甚至還有人體殘骸,這對考古學家們研究印度文明十分有幫助。2.
  • 南湖水下長了一片「森林」,美景肉眼可見
    水草搖曳,魚蝦嬉戲,在冬日的陽光下,南湖成功堤區域水下的景色一覽無餘。最近,市民走在南湖邊能夠明顯地感受到南湖正在悄悄發生著變化,不但岸邊綠樹成蔭、一步一景,而且南湖水一天比一天清澈,水下也有一個「森林」正在旺盛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