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研發出二氧化碳礦化發電技術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礦化1噸二氧化碳,能夠產出140度電能,同時產出1.91噸、價值人民幣2000元到3000元的碳酸氫鈉。」12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其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利用二氧化碳直接發電的新礦化反應及化學原理。

  他表示,這是國際上首次開發出二氧化碳礦化發電的CMFC(二氧化碳礦化燃料電池)新方法和技術,攻克了將二氧化碳作為潛在低位能源來直接發電的世界性難題。

  如今,人類能源需求與二氧化碳減排的矛盾,成為全球性難題。在剛剛結束的APEC會議上,中美籤署氣候變化聯合宣言,明確表示中國的碳排放量將在2030年達到峰值。

  「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工業原料進行礦化利用製取各種化工產品,是二氧化碳減排的一種新策略。」謝和平表示,儘管此前,地質封存也是大規模處理二氧化碳的策略之一,且已經在全球不同地區均進行了示範性研究,但人們更應注重對二氧化碳開發利用的研究探索。

  記者了解到,所謂「二氧化碳礦化發電」,就是將二氧化碳礦化過程中產生的化學能,直接轉化成電能。

  目前在謝和平院士課題組的小試實驗中,二氧化碳礦化發電的CMFC新方法能夠穩定輸出電能,最大輸出功率為5.5瓦/平方米,高於部分生物燃料電池0.01~0.530瓦/平方米,最大輸出電壓為0.452 伏;與此同時,不同濃度的二氧化碳均可直接進行礦化發電,不需要進行二氧化碳捕捉過程。

  謝和平介紹,為了研究二氧化碳礦化發電的CMFC是否能夠直接適用於含氫氧化鈣的工業固廢,課題組還直接利用工廠排放的廢棄電石渣和窯灰作為原料,進行實驗。結果表明,兩種廢渣都能直接用於二氧化碳礦化發電,電石渣的反應活性與分析純的氫氧化鈣非常接近。

  謝和平介紹說,課題組目前已經成功實現了採用電石渣、有機廢鹼、水泥粉塵以及鋼渣等工業鹼性廢物,作為二氧化碳礦化發電的原料來穩定輸出電能,在利用二氧化碳礦化發電的的同時還聯產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碳酸氫鈉,同時又處理了危害環境的工業廢物,形成了一條對環境友好的,可持續循環經濟發展的二氧化碳減排利用新途徑。

  「不過,目前我們僅在小試規模下證實了二氧化碳礦化發電的可行性,為了進一步實現該技術的工業化應用,我們還需要作更多的基礎研究探索以及技術攻關研究。」謝和平說。

  下一步,課題組將進一步提高二氧化碳礦化發電的功率密度和電能輸出效率;針對不同礦物的化學性質,探索利用不同礦物進行二氧化碳礦化發電的催化機理和活化方法;揭示二氧化碳礦化發電過程中涉及的各種複雜化學反應原理及其機理。

  此外,在技術攻關方面,課題組將優化實施二氧化碳礦化發電的CMFC技術與裝置的各項參數及其製造工藝和精度;儘快實施二氧化碳礦化發電的中試研究。

相關焦點

  • 【視點】二氧化碳竟然可以礦化變成石頭
    CO2在玄武巖層中的礦化速度非常驚人,遠遠超過了研究人員預期,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該項目近95%的CO2被礦化工業革命之後,CO2這是科學家首次成功的將CO2轉化為環境友好的碳酸鹽礦物並永久封存在玄武巖中。CO2在玄武巖層中的礦化速度非常驚人,遠遠超過了研究人員預期,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該項目近95%的CO2被礦化[1]。CCS是什麼?20世紀70年代,CCS(碳捕集和封存)興起於美國,當時是利用CO2進行驅油以提高石油採收率的技術。
  • 我國科學家研發「聲音發電」技術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研發「聲音發電」技術  本報訊 由於以前收集聲能的技術缺點不少,「聲音發電」尚未真正應用。而這項技術近期取得突破。   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領導下,近日首次實現了利用摩擦效應的高效能聲音發電。
  • 首航節能攜手法電啟動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光熱發電技術研發項目
    首航節能(002665)與法國電力關於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光熱發電技術研發項目的啟動儀式15日在北京舉行。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發電技術是目前最前沿的光熱發電技術之一,超臨界CO2太陽能熱發電技術被列入「能源動力領域十項重大工程技術難題」之一。
  • 美國能源部撥付3900萬美元 推進超臨界二氧化碳光熱發電技術商業化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本月5日,美國能源部(DOE)撥付1.255億美元資金推進創新型太陽能項目的研發,其中向光熱發電相關研發項目撥付約4400萬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撥付光熱發電相關項目的資金中絕大部分(3900萬美元)將用於推進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技術商業化,以助力美國實現儘快降低光熱發電成本的目標。
  • 衡水高新區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示範機組開建
    本報訊 (楊亞峰)2020年12月30日,中科衡發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示範機組開工儀式于衡水科技谷11號車間舉行。此次開工建設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示範機組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並建設,將奠定我國在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引領能源產業技術革命。 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採用超臨界狀態的二氧化碳作為循環介質,通過布雷頓循環進行發電。
  • 浙江省科技獎一等獎 | 中國自主研發光熱發電核心技術首次走出國門
    在日前舉行的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浙江中控太陽能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完成的「大規模塔式太陽能熱發電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被授予浙江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控太陽能董事長金建祥作為完成人及獲獎單位代表上臺領獎。
  • 碳納米礦化還原環境治理技術通過國家級鑑定
    中國環境報訊 由瑞寶環境治理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碳納米礦化還原環境治理技術」近日在北京通過了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組織的國家級成果鑑定。  鑑定委員會專家聽取了項目技術報告、查新報告和研究工作報告,審查了相關技術資料,並實地考察了北京市南護城河水汙染治理項目。
  • 澳CSIRO研究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助力礦廠實現可再生能源目標
    CSPPLAZA光熱發電網訊:據外媒報導,近日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CSIRO已與美國燃氣技術研究院(Gas Technology Institute,GTI)籤署協議,雙方將擬定聯合計劃以開發超臨界二氧化碳(sCO2)發電技術,以助力澳洲礦業公司實現長遠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 首次!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5月11日,據媒體報導,發表在《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將為研究生命起源等提供新的啟示。據了解,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共同合作,在2016年「科學」號科考船 的一次深海熱液航次中,研究人員利用「發現」號深海ROV機器人上搭載的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發現了具有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噴發的熱液噴口。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2020-05-15 中國科學報 廖洋 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供圖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閻軍和孫衛東課題組合作,首次在西太平洋一處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據悉,這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此次觀測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氣和有機組分,為研究生命起源及初始有機質的形成提供了新啟示。該成果近日作為封面文章刊發於《科學通報》(英文版)。
  • 中國正式啟動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研發計劃
    新華網北京6月24日電(記者王優玲)中國於24日正式啟動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研發計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表示,能源行業要樹立高度憂患意識,下大力氣推動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實現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的變革,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國家能源局24日組織召開了國家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創新聯盟第一次理事會和技術委員會會議。
  • 蘭州獸研所以生物礦化技術研製出耐熱口蹄疫病毒樣顆粒疫苗
    鍾欣 攝中新網蘭州12月24日電 (艾慶龍)記者24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獲悉,該所獸用納米材料與應用課題組在前期突破口蹄疫病毒樣顆粒關鍵技術及產品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生物礦化的概念和技術,研製出耐熱口蹄疫病毒樣顆粒疫苗。
  • 科學家首次見證二氧化碳可捕獲空氣熱量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首次見證二氧化碳捕獲美國大氣熱量。這是「野外」人為活動造成氣候變化的證據。一項刊登在《自然》雜誌上的新研究證實了科學家從基礎物理、實驗室測試、眾多模擬、溫度記錄和幾十個其他氣候指標中獲得的實時實地測量結果。
  • 「人工樹葉」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新聞—科學網
  • CO2捕集、固定與利用(CCUS)技術之研發全景瞭望
    本文概述了近十幾年國內外的CCUS技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礦化技術以及利用海水中礦物離子——鈣鎂離子進行碳酸化固碳技術的研究進展。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目前,發達國家主要以CO2的捕獲與地質埋存作為CO2減排的手段。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超高參數高效二氧化碳燃煤發電基礎理論與關鍵...
    2019年4月28-29日,科技部高技術中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新型節能技術」重點專項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專項辦」)組織專家組在北京對華北電力大學牽頭的「超高參數高效二氧化碳燃煤發電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
  • 浙江:中國光熱發電核心技術首次走出國門
    7月17日,由浙江中控太陽能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完成的「大規模塔式太陽能熱發電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榮獲2019年度浙江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控太陽能董事長金建祥作為完成人及獲獎單位代表上臺領獎。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技術發明獎11項,其中一等獎僅3項。
  • 科學家把大氣二氧化碳變成電能,或將解決全球變暖難題,前景廣闊
    近日,科學家們取得了一定突破,一種既能高效回收二氧化碳,又可以生產絕對清潔的二次燃料的方法或許將進入我們生活。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iScience。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研究人員研發了一套以二氧化碳為原料來產生電能並製造氫氣的系統。與傳統的非質子-CO2電池不同,該系統以Na-CO2電池為主體,在充電期間不會再次釋放出二氧化碳,可以更好地用以解決環境問題。
  • 光熱發電投資成本可驟降32%!SCARABEUS超臨界二氧化碳光熱技術研究...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在相對低廉的光伏發電和風能快速發展的當下,光熱發電項目的部署似乎受到一些影響。因此,成本的下降對於光熱發電行業而言至關重要。隨著全球各國可再生能源滲透率的不斷提高,擁有儲熱能力的光熱發電將開闢新的機遇。
  • CO2捕集、固定與利用(CCUS)技術之研發全景瞭望
    本文概述了近十幾年國內外的CCUS技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礦化技術以及利用海水中礦物離子——鈣鎂離子進行碳酸化固碳技術的研究進展。2009年M.Armandi等通過變溫FT-IR光譜,考察發現H-ZSM-5沸石[n(Si):n(Al)=11.5:1]在310~365 K的溫度範圍內對CO2表現出良好的吸附效果。2012年H.Z.Martunus等提出了原位捕獲礦化二氧化碳。該方法使用耐高溫的吸附劑,將捕獲的二氧化碳轉化為蘇打灰,並可以利用壓力擺動系統連續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