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宏觀城市、宇宙行星類似,微觀原子也在對應軌道上運轉

2020-08-27 C蒽歐

人們常常意識到大城市的發展機遇多,同時軌道交通的發展,伴隨著其他重要因素一起,形成了城市帶、都市圈,潛藏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而在遙遠的外太空,各大行星都在對應的軌道上運轉,儘管有很多矮行星的軌道比較詭異。科研工作者們也認識到衛星與軌道結合的重要性,通過可靠性設計來延長衛星壽命。




同樣,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微觀領域,當一切物質被拆分成分子、原子時,在這個水平上你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模型:軌道。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可以減少「出軌」的概率,保證生活有條不紊,世界平穩運行。

一、原子軌道和分子軌道的提出

前人經過不斷的實驗探索與經驗的總結,留下寶貴的理論財富。從「果仁麵包」到「行星模型」,再到「波爾模型」的發展,結合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與「測不準原理」性質,那些「看不見的諾貝爾獎」,正推動了世界的深刻變革,於是也有了今天世界的發展前行。

  1. 原子結構提出

「看不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普朗克能量子的發現,獲得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提出光電效應,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羅伯特·密立根獲得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電子及其荷質比的發現--陰極射線實驗。低壓氣體放電時,放電管陰極發射出電子在電場加速作用下形成電子流,被稱為「陰極射線」,後經驗證,這種陰極射線垂直於陰極,且帶負電,總是從陰極出發,終點與陽極無關。

電子電荷量首次被測出--密立根油滴實驗。使帶電油滴懸浮與兩片金屬電極之間,通過平衡重力與電力,計算整顆油滴的總電荷量。

黑體及黑體輻射的發現。黑體為吸收全部可見光的黑色物體,黑體輻射指物體受熱後發射電磁波的現象。

氫原子線狀光譜的發現。氫原子內電子在不同能級躍遷時,發射或吸收不同能量、波長的光子從而得到對應光譜,因此其為不連續的線光譜。

道爾頓提出原子論,「原子不可再分」,化學從鍊金術分離出來,他也由此獲得「近代化學之父」的美譽。

阿伏伽德羅在道爾頓的基礎上提出分子學說。

在上述實驗和發現的基礎上繼續探索,便建立現代原子結構理論以及量子論。當然,也促進了原子軌道分子軌道的探索。

  1. 原子軌道和分子軌道

古典軌道在英文中稱之為「orbit」,而新的軌道概念對應「orbital」,因此可以明顯看出現代原子構型的發展與變化。



大家都聽過薛丁格的貓。而這個原子軌道是單電子薛丁格方程的合解。原子軌道又稱軌態,指在波函數界定下,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出現機率較大的區域,用數學函數來描述電子似波的行為(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性質)。某種意義上,電子云由原子軌道「構成」,每個原子軌道內只含一個或兩個電子。至於軌道的性狀,可由薛丁格方程的坐標推算,即角度分布函數,包括球形(s)、啞鈴型(p)等等。

由上述原子軌道通過線性組合形成分子軌道,分子中的電子能級也稱分子軌道,簡稱MO。有幾個原子軌道相組合,就形成幾個分子軌道。組合後的分子軌道包括能量低於原子軌道的成鍵軌道,以及能量高於原子軌道的反鍵軌道,其餘為非鍵軌道。

二、原子軌道和分子軌道有什麼區別?

原子軌道線型組合就是分子軌道,分子軌道採用離域鍵的思想,是在原子軌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整體的思維:分子軌道認為分子中的電子不再局限於某個原子,而是所有原子核共有的;電子不在某個原子軌道中運動,而是在分子軌道中運動。

數形結合:分子中的運動狀態可以用波函數表示,每個分子軌道都有對應的圖像。

原子軌道是直接用量子力學計算原子中電子分布的結果;分子軌道是量子力學應用在計算分子結構上建立的理論模型。原子軌道或分子軌道,本質上都是解薛丁格方程,且二者相互疊加均可形成共價鍵。準確的來說,二者不在同一個水平上,雖然都以「軌道」命名,但不適合直接比較。

此外,日本理論化學家福井謙一賴以成名的理論,前線軌道理論,也是一種分子軌道理論。

這一理論將分子周圍分布的電子云根據能量細分為不同能級的分子軌道,福井認為有電子排布的,能量最高的分子軌道(即最高佔據軌道HOMO)和沒有被電子佔據的,能量最低的分子軌道(即最低未佔軌道LUMO)是決定一個體系發生化學反應的關鍵,其他能量的分子軌道對於化學反應雖然有影響但是影響很小,可以暫時忽略。HOMO和LUMO便是所謂前線軌道。



最後,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的軌道。

資料參考來源《普通化學》

相關焦點

  • 微觀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是不是跟宏觀宇宙很相似,探秘微觀宇宙
    文章寫到這裡肯定會有朋友迷惑了,微觀宇宙和宏觀宇宙難道一樣嗎?那麼微觀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呢?美女小倩現在慢慢的給大家說一下,讓大家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微觀宇宙的基本情況,大家記得關注美女小倩,支持我的文章哦!順便提一句,微觀宇宙實際上和宏觀宇宙真的很類似,當然也有區別。
  • 宇宙或許是被設計好的,從微觀到宏觀,一切都那麼相似
    對人類來說,宇宙是無比神秘的,因為人類到達最遠的地方僅僅只是月球而已,人類至今還在為登陸火星而努力著,但科技的力量是無窮的,人類藉助科技的力量,探索著人類所觸及不到的宇宙以及肉眼看不到的微觀世界,然而人類知道的越多,卻也發現未知的更多,這更加加深了人類的探索欲,人類竭盡全力去其中尋找,在尋找的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的規律,然而正是這些規律,引發了一些人的深思
  • 色即是空:一張圖看懂宇觀、宏觀、中觀、微觀世界
    按照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可以分為宇觀、宏觀、中觀、微觀……宏觀,也就是從大方向來看,比如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甚至地球都還有可以稱為宏觀。再往上走,比如天體運動,在太陽系乃至銀河系角度觀察和思考世界就是宇觀宙。中觀,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一些物理實體,比如汽車、火車、大樓都可以。
  • 微觀變成宏觀需要幾個原子?物理學家新實驗給出了答案:六個
    眾所周知,微觀世界遵循怪異的量子力學,而宏觀世界則遵循經典物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界限在哪裡?這個問題曾經困擾科學家許多年,但是最新研究顯示,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6個原子就能從微觀變成宏觀。
  • 宏觀宇宙源於微觀世界?科學家:把原子放大十億倍將呈現宇宙框架
    而原子是極其小的,如果我們拿一個原子跟桌球相比,就相當於拿桌球跟地球相比,簡直小到了極限。實際上,原子並不是最小的物質,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如果將原子這樣小的物質放大十億倍後,會是一番什麼景象,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
  • 原子的內部是什麼樣的?微觀世界中的原子已包含了整個宇宙
    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藉助顯微鏡就能觀察到的宏觀世界,另一種是微觀世界。在大多數人看來,宏觀世界才是最精彩的,因為在地球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生物,在人類社會中存在形形色色的人。然而也有人認為,微觀世界同樣精彩,只是很少人能夠發現其中的奧秘。
  • 微觀與宏觀的界限(2)
    量子世界與宏觀世界的表現截然不同,其中最大的區別大概就在於量子「疊加態」,也就是說,一個微觀粒子可能因為「疊加態」同時存在於幾個位置,而這種狀態在宏觀世界中卻從來沒有出現過。究竟是什麼使整個宇宙沒有呈現出量子態?可能正是因為無所不在的連續的退相干過程,才使我們的宏觀世界沒有出現量子態,這也正是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之間的界限。如何理解這個在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之間的界限?
  • 微觀和宏觀的邊界在哪裡
    量子力學是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是微觀世界的法則,而一旦尺度大於原子,奇異的量子力學規律立刻結束,而熟悉的經典力學物理規律由此開始。似乎存在一個明顯的邊界,微觀世界的規律結束,宏觀世界的規律開始。
  • 原子放大1億倍能看到另一宇宙?微觀盡頭是宏觀,劉慈欣道出真理
    由小及大,宏觀世界也是由一個個微觀粒子組成的,因此,如果能夠將原子放大1億倍,就能夠看到一個完整的宇宙框架。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科學家們曾經做過如下實驗:通過對原子的觀察,進行研究。發現,如果將原子放大到原來的一千萬倍,就是宇宙。這個發現讓大家都驚喜不已,如果這樣,就能充分證明之前的假設和猜想。
  • 微觀世界的奧秘:如果原子放大一億倍,可能在裡面看到宇宙?
    微觀世界的奧秘:如果原子放大一億倍,可能在裡面看到宇宙?根據愛因斯坦提出來的,宇宙大爆炸理論。這個宇宙是由一個奇點爆炸而來的,在爆炸中,現在這個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是來自這個奇點中的。那麼在爆炸的巨大衝擊力下,這個宇宙的邊界還在不停地擴大,所有這個宇宙理論上來說,是無邊無際的。那麼在這個浩瀚無限的宇宙中,存在著非常多的,讓我們人類難以理解的事物。就比如,為什麼這麼巧,剛好在我們的地球上,就有了可以讓出現生命的條件?為什麼在太陽系的其他行星上沒有這種條件出現?這個宇宙到底有多大?難道這麼一大個宇宙,就只有我們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了?
  • 物質的分割得到了原子,原子只是傾向,微觀粒子則鬼魅般存在。
    量子力學描述的是微觀世界粒子的行為,顯然會與我們所能感知的宏觀世界有很大的不同。哪裡不同呢?科學家發現微觀粒子處於不確定狀態 ,也就是微觀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種狀態。微觀粒子不像撞球桌上滾動的撞球,而是像一團霧,讓人無法看清其運動軌跡。對於微觀粒子,我們無法像宏觀世界中那樣,可以對某個物體準確把握其運動軌跡。
  • 微觀和宏觀的界限在哪?物理學家發現了「量子之王」
    在宏觀世界中,我們所遵循的是經典的物理學規律;而在微觀世界中,它們所遵循的是怪異的量子法則。那麼,宏觀和微觀的界限在哪裡?如果給你一個粒子,那麼你如何判斷它會遵守量子力學的規律還是經典的物理法則? 11月17日,一項發表在《AVS Quantum Science》的研究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們發現了一種物理上的方法
  • 微觀盡頭的世界:原子放大1億倍能再看見一宇宙?劉慈欣道出真理
    鏡頭裡面出現了人體細胞、血液、血管……最後又回到了眼睛這個鏡頭,這個視頻似乎在揭示這樣一種現象: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不存在界限,宏觀世界的盡頭就是微觀世界的盡頭,也就說宇宙的盡頭可能就是最基本粒子原子的開端。
  • 巴曙松談2016中國經濟形勢:宏觀趨穩 微觀分化
    ,微觀分化」這8個字來概括。  「所以更值得關注微觀的分化。」巴曙松稱,分化表現正對應中國當前經濟結構轉型,如採礦、鋼筋、水泥等傳統產業在收縮,醫療健康、環保、網際網路金融等順應未來趨勢的新興產業則在成長,這本身就是宏觀層面沒有大的波動情況下,微觀層面增長動力在轉換。
  • 構建現代化的城市建築形態 要宏觀中觀微觀分層把握
    構建現代化的城市建築形態 要宏觀中觀微觀分層把握 2011-12-09 11:23:27   來源: 成都日報   編輯: 餘葉   跟帖條
  • 原子就是一個宇宙,微觀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
    筆者:三體-小遙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我們擁有了越來越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去觀察整個宇宙。在此過程中,人們不僅發現了宇宙正在以超光速的速度膨脹,還發現了更加微觀的層面。如果將一個原子不斷放大,我們就能夠從另一個層面看到與宇宙十分相似的場面。甚至有觀點認為,每一個原子中都是一個宇宙。科學家們並不認可相關說法,宏觀與微觀無法混為一談,原子仍然屬於物質,即便放大無數倍,其中仍然能夠擁有很多結構,只要人類的科技不停進步,就能夠將其不斷細分。
  •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
    量子力學並沒有支持自由意志,只是於微觀世界物質具有概率波等存在不確定性,不過其依然具有穩定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認宿命論。第一,這種微觀尺度上的隨機性和通常意義下的宏觀尺度之間仍然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第二,這種隨機性是否不可約簡難以證明,事物是由各自獨立演化所組合的多樣性整體,偶然性與必然性存在辯證關係。
  • 宏觀變量微觀度量:2020年銅消費可能大超預期!
    因為今年可能是近年來消費預期變化最大的一年,微觀上難以琢磨,短期宏觀邏輯佔優。因此我們引入模型來刻畫急劇變化宏觀形勢映射的微觀度量。我們建立起宏觀變量與微觀消費直接的對應關係,從結果上來看,對於我們的基本面分析具有一定的領先和啟示意義。2、 這些非線性的規律我們都可以從發達中國家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得到印證。
  • 宇宙難道真是一顆巨大的原子?若將普通原子放大一億倍又會如何?
    大家好,我是星學菜上仙!大之極致莫過於宇宙,小之極致莫過於原子,這是漫長歲月以來人們的共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宇宙是宏觀世界的最大臨界值,而原子是微觀世界的最小臨界值,如果突破了這兩個臨界值,會如何呢?最近,本仙就聽說了一個有趣的理論,有科學家認為宏觀世界的盡頭就是微觀世界的起始,即宇宙就是原子!
  • 微觀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探秘微觀宇宙
    文章寫到這裡肯定會有朋友迷惑了,微觀宇宙和宏觀宇宙難道一樣嗎?那麼微觀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呢?現在慢慢的給大家說一下。    首先來說微觀宇宙和宏觀宇宙大致是一樣的,一個分子或者是原子,就像是宏觀宇宙中的星系,有的是大型星系,有的屬於小型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