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成(中)和李紅榮(右)及其團隊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的科學家研發了一種嶄新的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可即時顯示及探測阿茲海默症主要標記物「β-澱粉樣蛋白」在腦內積聚的大小和數量。是項發現為未來進行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和恆常普查,以至評估藥物療效帶來希望。
由浸大化學系教授黃文成教授和李紅榮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一種常用作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的化學物質、含有金屬「釓」的納米顆粒,在其表面塗上經特別設計,能附帶一種獨特的螢光花青素染料的矽塗層。這種花青素染料是一種無毒的有機化合物,可用於顯示「β-澱粉樣蛋白」的影像和數量。
黃教授指出︰「透過改造含釓的納米顆粒外層和它的功能,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多用途和敏感度高的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有助診斷阿茲海默症,並經小鼠實驗證實有效。」
李教授說︰「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的發明在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和恆常普查方面有很大潛力。它亦可協助監察病情的發展,以及評估潛在藥物的療效。」如能成功研發針對阿茲海默症的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並投入臨床應用,便能夠為該病症進行大規模普查,讓患者儘早接受診斷和治療,除提供更佳的臨床護理,亦可紓緩公共醫療的負擔。
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關注 · 點讚 · 在看
微信號 : HKBUOfficial
新浪微博:@香港浸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