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OCT血管成像(OCTA),M. Raimundo等對PCV患者的患眼和健側眼的血管網絡進行了定量分析。該研究共4組患者:對照組(44眼)、早中期AMD(30眼)、PCV健側眼(7眼)和PCV(10眼),採用Cirrus 5000 AngioPlex (Zeiss, Dublin, California, USA)獲得3x3 mm OCTA圖像,對淺層視網膜血管、深層視網膜血管和脈絡膜毛細血管的灌注狀態進行定量。
結果發現:(1)與其他組相比PCV患眼和健側眼的淺層視網膜血管灌注均顯著降低(P值均<0.001),而PCV患眼和健側眼之間,對照組和早中期AMD的組間比較均無差異。(2)各組之間深層視網膜血管灌注無差異。(3)對於脈絡膜毛細血管,對照組和早中期AMD的組間比較無差異,但其他組的灌注密度有顯著差異,順序是AMD組 > PCV健側眼組 > PCV患眼組,各組的兩兩比較P值均<0.001。
該研究是首次對PCV患者雙眼進行定量OCT血管成像,提示PCV患眼有明確的萎縮性血管表現,其淺層視網膜血管和脈絡膜毛細血管灌注密度下降,但令人疑惑的是這不涉及深層視網膜血管,甚至與早中期AMD患眼相比也無差異。
脈絡膜厚度測量通常通過對個體患者OCT的B掃描進行手工分層獲得,此方法耗時耗力,為此C. Tan描述了一種更快的新辦法。該前瞻性研究腦如200例健康眼,進行增強深度的SD-OCT顯像,OCT掃描由閱片中心認證的分級醫師進行獨立測量,依據標準方法對分層界限進行手工調整。新方法包括只調整較低分層線到脈絡膜-鞏膜界限,從而形成合併在一起的脈絡膜視網膜厚度,並去除了原始的視網膜厚度。這就產生了新的脈絡膜厚度。
結果顯示應用兩種方法測得的平均黃斑中心區脈絡膜厚度相當(新:328.8 μm,舊:324.4 μm),但新方法的優勢在於只需調整一條分層線,而不是原來的兩條,這減少了檢查時間。
脈絡膜新生血管(CNV)的發病機制假說包括炎性因素和缺血,刺激了VEGF的生成,因此導致新生血管形成。A. Arrigo等的研究目的在於描述黃斑和視盤的視網膜血管結構發生了哪些質與量的變化。該研究計劃納入40例未治療的AMD患者,根據裂隙燈眼底檢查和OCTA分析診斷,並通過FAG/ICGA確認診斷。通過DRI OCT Triton(Topcon Medical Systems Inc., Oakland, NJ, USA)得到OCT和OCTA掃描圖像,對黃斑和視盤均做定性與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包括OCT和OCTA(b掃描和en-face分析)對視網膜結構和血管特徵的描述。定量分析考慮了一系列參數,包括血管密度、血管迂曲和中心凹無血管區(FAZ)面積。
實際研究中6例患者因為對側眼也有眼部異常被排除,4例因OCTA檢查質量不佳被排除。30例一眼CNV(CE)另一眼健康(HH)的患者入組試驗組,對照組(CG)為30例健康人。En-face圖像的定性分析提示CE的不同視網膜層既有高反射區也有低反射區,HH也可見彌散性信號改變。與CG相比,定量分析揭示CE和HH的參數變化具有統計學顯著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在CNV患者視盤周圍毛細血管叢有顯著變化,FAZ面積顯著增加。
該研究再次驗證了以往研究結論,並發現了CNV患者患眼與健側眼的新特徵,提示此類患者的視網膜結構有廣泛變化,特別是視盤周圍的改變可能早於黃斑區改變。發現黃斑異常,OCTA是重要的無創檢測方法。未來還可以探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近視眼黃斑變性的CNV特徵。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